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228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包括叉肩,叉肩两端对称设置两组减震杆,减震杆一端固定连接活塞滑,减震杆上套设减震弹簧,活塞滑位于具有气压可调功能的减震筒机构内,减震筒机构一侧设置进气嘴;通过扳手转动旋钮,旋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通过蜗轮使轴一转动,轴一带动棘轮转动,棘轮通过齿槽使升降杆沿着导向孔向下移动,升降杆推动活塞沿着管道内腔移动,同时活塞挤压管道内腔的气体通过弯管流入减震筒体内,从而使减震筒体内的气压增大,因此通过调节机构的设定,车手可快速的调节减震筒体的气压大小,从而使车手根据不同情况调节减震筒体内的气压,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实用性。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
,具体为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自行车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
[0003]现有的前叉部件由叉肩、减震弹簧、减震杆、活塞滑、减震筒等组成,通过向减震筒充入气体和减震弹簧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但是由于受环境温度影响,专业的自行车手会根据环境温度高低以及负重的大小来调节减震筒内气压,因此车手必须携带气筒,气筒通过减震筒上的进气嘴可充入气,同时也可通过进气嘴进行泄压,但是车手无法精准控制泄压和增压,往往泄压过多或者增压过大,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包括叉肩,叉肩两端对称设置两组减震杆,减震杆一端固定连接活塞滑,减震杆上套设减震弹簧,活塞滑位于具有气压可调功能的减震筒机构,减震筒机构一侧设置进气嘴;
[0006]减震筒机构包括减震筒体,减震筒体固定连接弯管,弯管一端固定连接管道,管道内设置活塞,活塞上套设两组密封套,管道端部内置导向孔,导向孔连接调节机构。
[0007]优选的,调节机构包括升降杆,升降杆一端固定连接活塞,升降杆一侧等距离设置若干齿槽,齿槽啮合棘轮,棘轮中部连接轴一,轴一一端固定连接蜗轮,蜗轮啮合蜗杆,蜗杆一端连接旋钮。
[0008]优选的,减震杆上设置直立轴承,直立轴承嵌入减震筒体一端,减震筒体内腔滑动连接活塞滑。
[0009]优选的,轴一上设置轴承,轴承嵌入管道端部设置的支座上。
[0010]优选的,蜗杆一端设置轴承,轴承嵌入减震筒体。
[0011]优选的,密封套固定连接活塞,密封套的外圈紧贴管道的内壁。
[0012]优选的,升降杆滑动连接导向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气筒通过进气嘴向减震筒体充入气体,气体的进入对活塞滑起到阻尼作用,因而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通过气体和减震弹簧的配合作用,对自行车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
[0015]2.通过扳手转动旋钮,旋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通过蜗轮使轴一转动,轴一带动棘
轮转动,棘轮通过齿槽使升降杆沿着导向孔向下移动,升降杆推动活塞沿着管道内腔移动,同时活塞挤压管道内腔的气体通过弯管流入减震筒体内,从而使减震筒体内的气压增大,因此通过调节机构的设定,车手可快速的调节减震筒体的气压大小,并且可精确调控,从而使车手根据不同情况调节减震筒体内的气压,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减震筒机构与活塞滑组合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19]图中:1、叉肩;2、减震弹簧;3、减震杆;4、活塞滑;5、减震筒机构;6、进气嘴;501、减震筒体;502、弯管;503、管道;504、活塞;505、密封套;506、导向孔;507、调节机构;5071、升降杆;5072、齿槽;5073、棘轮;5074、轴一;5075、蜗轮;5076、蜗杆;5077、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包括叉肩1,叉肩1两端对称设置两组减震杆3,减震杆3一端固定连接活塞滑4,减震杆3上套设减震弹簧2,活塞滑4位于具有气压可调功能的减震筒机构5,减震筒机构5一侧设置进气嘴6,减震筒机构5包括减震筒体501,减震筒体501固定连接弯管502,弯管502一端固定连接管道503,管道503内设置活塞504,活塞504上套设两组密封套505,管道503端部内置导向孔506,导向孔506连接调节机构507,调节机构507包括升降杆5071,升降杆5071一端固定连接活塞504,升降杆5071一侧等距离设置若干齿槽5072,齿槽5072啮合棘轮5073,棘轮5073中部连接轴一5074,轴一5074一端固定连接蜗轮5075,蜗轮5075啮合蜗杆5076,蜗杆5076一端连接旋钮5077,减震杆3上设置直立轴承,直立轴承嵌入减震筒体501一端,减震筒体501内腔滑动连接活塞滑4,轴一5074上设置轴承,轴承嵌入管道503端部设置的支座上,蜗杆5076一端设置轴承,轴承嵌入减震筒体501,密封套505固定连接活塞504,密封套505的外圈紧贴管道503的内壁,升降杆5071滑动连接导向孔506,其中密封套505为橡胶材质,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耐磨性,气筒通过进气嘴6向减震筒体501充入气体,气体的进入对活塞滑4起到阻尼作用,因而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通过气体和减震弹簧2的配合作用,对自行车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当需要增大减震筒体501的气压时,通过扳手转动旋钮5077,旋钮5077带动蜗杆5076转动,蜗杆5076通过蜗轮5075使轴一5074转动,轴一5074带动棘轮5073转动,棘轮5073通过齿槽5072使升降杆5071沿着导向孔506向下移动,升降杆5071推动活塞504沿着管道503内腔移动,同时活塞504挤压管道503内腔的气体通过弯管502流入减震筒体501内,从而使减震筒体501内的气压增大,直至达到理想气压,因此通过调节机构507的设定,车手可快速的调节减震筒体501的气压大小,并且可精确调控,从而使车手根据不同情况调节减震筒体501内的气压,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0022]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增大减震筒体501的气压时,通过扳手转动旋钮5077,旋钮5077带动蜗杆5076转动,蜗杆5076通过蜗轮5075使轴一5074转动,轴一5074带动棘轮5073转动,棘轮5073通过齿槽5072使升降杆5071沿着导向孔506向下移动,升降杆5071推动活塞504沿着管道503内腔移动,同时活塞504挤压管道503内腔的气体通过弯管502流入减震筒体501内,直至达到理想气压。
[00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包括叉肩(1),所述叉肩(1)两端对称设置两组减震杆(3),所述减震杆(3)一端固定连接活塞滑(4),减震杆(3)上套设减震弹簧(2),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滑(4)位于具有气压可调功能的减震筒机构(5)内,所述减震筒机构(5)一侧设置进气嘴(6);所述减震筒机构(5)包括减震筒体(501),减震筒体(501)固定连接弯管(502),所述弯管(502)一端固定连接管道(503),所述管道(503)内设置活塞(504),所述活塞(504)上套设两组密封套(505),所述管道(503)端部内置导向孔(506),所述导向孔(506)连接调节机构(5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前叉双气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07)包括升降杆(5071),所述升降杆(5071)一端固定连接活塞(504),升降杆(5071)一侧等距离设置若干齿槽(5072),所述齿槽(5072)啮合棘轮(5073),所述棘轮(5073)中部连接轴一(507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成刘清邓有学刘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顺义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