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1647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所述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包括:台座,台座包括底座;第一横梁,第一横梁可移动地设于底座上,第一横梁上设有至少一排定位孔;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可移动地设于底座上;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第三横梁,第三横梁固定于底座上,且第三横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顶推装置,顶推装置固定于第二横梁朝向第三横梁的一侧,顶推装置的活动端伸出可抵靠至第三横梁上;固定座,固定座设于第一横梁远离第二横梁的一侧,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一排固定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能够实现多根钢筋的整体张拉。钢筋的整体张拉。钢筋的整体张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基础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后张法是首先完成混凝土构件的浇筑,通过在预留管道内穿入钢筋,并对钢筋进行张拉,张拉完成之后进行孔道压浆处理来防止预应力钢筋的锈蚀。后张法施工方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注浆不严导致的预应力钢筋锈蚀现象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先张法技术预应力钢筋不会受到摩阻力影响,张拉过程稳定、可靠、可视,有明显的优势。
[0003]高桩梁板码头结构通常采用先张法预应力PC梁,传统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多为单(底)层预应力,放张后构件顶受拉面易出现裂缝,裂缝控制难度大。随着规范对构件表面裂缝控制要求高,多层预应力构件逐步推广使用,主要为北方地区,华东区域使用较少。多层预应力分层张拉需要人工,机械辅助进行,投入大、工效低。
[0004]先张法多层预应力预制构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钢筋绑扎、预应力张拉、合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生。目前预应力梁板构件多为底层预应力,多层预应力构件预制一般由单层预应力台座改造后进行,其中预应力的张拉工序都是由张拉千斤顶单层整体张拉或逐根单独张拉来完成,这种张拉工艺普遍存在锚固后的主筋预应力不均匀、每根主筋的实际预应力难以控制,而且张拉过程需要人工、机械辅助进行,操作繁琐、重复性工作量大,整体投入大、工效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能够同时张拉多根钢筋,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包括:台座,台座包括底座;第一横梁,第一横梁可移动地设于底座上,第一横梁上设有至少一排定位孔;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可移动地设于底座上;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第三横梁,第三横梁固定于底座上,且第三横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顶推装置,顶推装置固定于第二横梁朝向第三横梁的一侧,顶推装置的活动端伸出可抵靠至第三横梁上;固定座,固定座设于第一横梁远离第二横梁的一侧,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一排固定孔。
[0007]具体地,多根钢筋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固定座上的固定孔中,多根钢筋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横梁上的定位孔中,顶推装置的活动端伸出抵靠至第三横梁上,顶推装置对第三横梁产生推力,第三横梁对顶推装置产生反推力,由于第三横梁固定,第二横梁相对于底座可滑动,反推力推动顶推装置以及第二横梁朝向远离第三横梁的方向移动,而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通过连杆固定,第二横梁通过连杆同步带动第一横梁移动,第一横梁朝向远
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多根钢筋的整体张拉。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通过利用顶推装置的活动端顶推固定于底座上的第三横梁,得到第三横梁施加于顶推装置以及第二横梁上的反推力,利用反推力使得第二横梁带动第一横梁朝向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多根钢筋的整体张拉,结构简单,多根钢筋受力均匀,大大提高了钢筋的张拉效果以及工作效率。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台座还包括牛腿,牛腿设于底座上且位于第三横梁与第一横梁之间,第三横梁的远离第二横梁的一侧抵靠于牛腿上,由此使得第三横梁在受到顶推装置施加的推力时,可以稳定地保持固定于底座上,使得第三横梁能够承受顶推装置施加其上的推力大于第二横梁所受到的摩擦力,进而使得第三横梁施加于顶推装置上的反推力大于第二横梁所受到的摩擦力,使得第二横梁能够相对于底座移动。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系统,顶推装置包括两个,两个顶推装置沿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由此使得顶推装置施加于第三横梁上的推力沿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衡,进而使得第三横梁施加于第二横梁上的反推力沿第二横梁长度方向平衡,使得第二横梁能够平衡带动第一横梁移动进而使得固定于第一横梁上的一排钢筋能够被平衡张拉,防止一排钢筋受力不均匀。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顶推装置与第二横梁之间设有第一垫板,由此防止顶推装置活动端顶推第三横梁时,第二横梁与顶推装置之间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第二横梁寿命缩短的可能性。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顶推装置与第三横梁之间设有第二垫板,由此防止顶推装置活动端顶推第三横梁时,第三横梁与顶推装置之间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第三横梁寿命缩短的可能性。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第三横梁上设有连杆轴孔,连杆轴孔沿第三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三横梁,连杆穿设于连杆轴孔中,能够通过连杆轴孔限制连杆的径向自由度,同时使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0014]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止动螺栓,第一止动螺栓位于第二横梁与第三横梁之间,第一止动螺栓可移动地套设于连杆上,第一止动螺栓可移动至抵靠于第三横梁上,第一止动螺栓的外径大于等于连杆轴孔的直径,在顶推装置加载推动第三横梁使得第二横梁移动到位时,通过旋转第一止动螺栓抵靠于第三横梁上,从而使得连杆在连杆轴孔中固定,进而使得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的位置固定,不再移动,此时可以使顶推装置卸载,防止出现通过顶推装置一直加载保持第二横梁位置到位会产生的不稳定等安全问题。第一止动螺栓的外径大于等于连杆轴孔的直径,在第一止动螺栓抵靠于第三横梁上时能够更好地防止连杆在连杆轴孔中移动,延长第一止动螺栓的使用寿命。
[0015]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止动螺栓,第二止动螺栓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三横梁之间,第二止动螺栓可移动地套设于连杆上,第二止动螺栓可移动至抵靠于第三横梁上,第二止动螺栓的外径大于等于连杆轴孔的直径,在顶推装置加载推动第三横梁使得第二横梁移动到位时,通过旋转第二止动螺栓抵靠于第三横梁上,从而使得连杆在连杆轴孔中固定,进而使得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的位置固定,不再移动,此时可以使顶推装置卸载,防止出现通过顶推装置一直加载保持第二横梁位置到位会产生的不稳定等安全问题。第二止动螺栓的外径
大于等于连杆轴孔的直径,在第二止动螺栓抵靠于第三横梁上时能够进一步防止连杆在连杆轴孔中移动,延长第二止动螺栓的使用寿命。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还包括:第一导轨,第一导轨设于底座上,第一横梁可滑动地设于第一导轨上;第二导轨,第二导轨设于底座上,第二横梁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导轨上,由此使得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能够按照预定轨迹规划在底座上滑动。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第二横梁底部设有调平脚杯,由此可以调整第二横梁的水平度。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①
降低安全风险,传统逐根或分批张拉每次作业过程中存在人工、机械辅助调整过程,重复作业次数多,预应力筋断裂造成人员伤害风险较高,本申请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台座,所述台座包括底座;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至少一排定位孔;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顶推装置,所述顶推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梁朝向所述第三横梁的一侧,所述顶推装置的活动端伸出可抵靠至所述第三横梁上;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于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第二横梁的一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至少一排固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还包括牛腿,所述牛腿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所述第三横梁的远离所述第二横梁的一侧抵靠于所述牛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装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顶推装置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装置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有第一垫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张拉钢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装置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鸣朱长书林文昌胡陈袁昆郭潇潇周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