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012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包括一对塔吊基础框架、地下结构顶板、连接次桁架、次桁架连接耳板、次桁架衔接板、柱间斜撑和斜撑连接板;塔吊基础框架设置在地下结构顶板上方,一对塔吊基础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次桁架,连接次桁架端部通过次桁架连接耳板和次桁架衔接板与一对塔吊基础框架的内侧连接;连接次桁架下端面与塔吊基础框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柱间斜撑,一对柱间斜撑对称设置在连接次桁架的竖向中轴线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既有柱对塔吊基础的受力进行转换,有效改变其力学传播途径,直接将塔吊基础的反力作用在原地下结构的既有柱上;解决了车库底部回顶支撑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回顶支撑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回顶支撑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塔吊基础结构
,特别是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塔吊基础的普遍施工方法是以现浇混凝土为基础,也有预制拼装基础,然而,浇筑混凝土基础的体积普遍较大,施工时还需要经过绑钢筋、支设模板、预埋螺栓和浇筑混凝土等多道工序,现浇的塔吊基础施工工期长,建筑施工完成后,该塔吊的基础不能重复使用,在塔吊拆除之后,混凝土基础还需另行爆破或机械破碎拆除,而预制拼装基础较笨重,运输和安装不便。不利于建筑安全性的延续发展。
[0003]在具有地下结构的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中,常因一些问题导致落地塔吊基础无法设立在地下结构顶板上,如地下结构顶板承载能力不足;下一层不具备回顶支撑条件;或因为楼座运营,地下结构多为机电专业系统、隔墙、门扇等障碍导致无法实现加固或回顶支撑等。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老旧小区改造都存在着在车库顶板设立塔吊基础的情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无法实施的情况。比如:车顶顶板承载能力不足,下一层不具备回顶支撑条件,又因为楼座运营,地下车库多为机电专业系统、隔墙、门扇等障碍无法实现加固或回顶支撑。因此在车库顶板以上设立塔吊转换基础,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利用地下结构的既有柱对塔吊基础的受力进行转换,有效改变其力学的传输途径,直接将塔吊基础的反力作用在原结构的既有柱上。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库底部回顶支撑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包括塔吊基础框架、地下结构顶板、连接次桁架、次桁架连接耳板、次桁架衔接板、柱间斜撑和斜撑连接板;
[0006]塔吊基础框架为一对,均设置在地下结构顶板上方,一对塔吊基础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次桁架,连接次桁架端部通过次桁架连接耳板和次桁架衔接板分别与一对塔吊基础框架的内侧连接;连接次桁架下端面与塔吊基础框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柱间斜撑,一对柱间斜撑对称设置在连接次桁架的竖向中轴线两侧,并通过斜撑连接板与连接次桁架连接;所述次桁架衔接板由一对横向板和竖向板垂直连接呈土字形,次桁架连接耳板与次桁架衔接板的竖向板栓接。
[0007]塔吊基础框架包括既有柱、箱型钢梁、支撑短柱、抱箍、支撑框架;所述抱箍内端面与既有柱的外端面相抵靠,箱型钢梁一端通过抱箍与既有柱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支撑短柱上;地下结构顶板底部设置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由竖向混凝土支撑柱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连接而成;支撑短柱设置在地下结构顶板上方,支撑短柱底部承插在竖向混凝土支撑柱
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的交点上,并与支撑框架的竖向混凝土支撑柱共轴;既有柱垂直穿过地下结构顶板,并延伸出地下结构顶板至少20cm。
[0008]进一步,所述抱箍包括带牛腿外包钢板、带加劲肋外包钢板、一对外包侧钢板、钢梁挡板、钢梁卡接单元、第一高强对拉螺栓和封闭钢板;
[0009]所述带牛腿外包钢板与封闭钢板垂直连接组成卡接基础,对称设置的一对外包侧钢板一端与卡接基础连接,另一端与带加劲肋外包钢板连接,卡接基础、一对外包侧钢板和带加劲肋外包钢板首尾相连组成中空柱体;带牛腿外包钢板顶部设置有一对钢梁挡板和一对钢梁卡接单元,每个钢梁挡板外侧均垂直连接有一对挡板加劲肋;一对钢梁挡板之间为钢梁承插预留槽;所述带牛腿外包钢板包括牛腿上顶板、牛腿竖板、牛腿下顶板、牛腿支撑肋和调节垫板;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牛腿竖板顶部设置有牛腿上顶板,底部设置有牛腿下顶板;牛腿下顶板底部连接有竖向设置的牛腿支撑肋;牛腿上顶板的上端面设置有调节垫板;牛腿竖板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牛腿封板、柱边牛腿板和中间牛腿板;牛腿封板对称设置在牛腿上顶板和牛腿下顶板两端,柱边牛腿板的外端面与既有柱的外端面共面,相邻中间牛腿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牛腿上顶板与牛腿下顶板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所述带加劲肋外包钢板上设置有横向加劲肋和第二侧板抗滑移肋,横向加劲肋与带加劲肋外包钢板外端面固定连接,两对竖向设置的第二侧板抗滑移肋分别与带加劲肋外包钢板的上翻边和下翻边固定连接;外包侧钢板上设置有侧板加劲肋和第一侧板抗滑移肋,多个横向设置的侧板加劲肋均匀分布在外包侧钢板的外端面,两对第一侧板抗滑移肋分别与外包侧钢板的顶部和底部的翻遍垂直连接;侧板加劲肋均与横向加劲肋共面;所述侧板加劲肋的厚度与横向加劲肋的厚度相同。
[0010]进一步,所述钢梁卡接单元呈倒U形,其包括限位板和第一高强对拉螺栓,限位板两侧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第一高强对拉螺栓,第一高强对拉螺栓一端穿过限位板,另一端穿过牛腿上顶板,并通过限位螺母固定。
[0011]进一步,相邻侧板加劲肋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带牛腿外包钢板与带加劲肋外包钢板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0012]进一步,支撑短柱包括短柱顶板、竖向支撑柱、短柱底座和短柱肋板,所述竖向支撑柱顶部设置有短柱顶板,底部设置有短柱底座,竖向支撑短柱顶部和底部的侧面均分布有多个短柱肋板,该肋板沿着短柱顶板的下端面和短柱底座的上端面分布,短柱底座包括底座支撑板和插杆,插杆一端与底座支撑板下端面垂直连接,另一端承插在竖向混凝土支撑柱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的交点上。
[0013]进一步,所述斜撑连接板与连接次桁架垂直连接,柱间斜撑一端与斜撑连接板栓接,另一端与短柱底座上设置的短柱肋板栓接。
[0014]进一步,所述箱型钢梁的每个侧端面至少设置有4个吊装耳板。
[0015]进一步,所述限位螺母为蝶形螺母或吊环螺母。
[0016]进一步,所述限位板为槽钢。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8]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利用钢结构代替传统混凝土塔吊基础,利用既有柱对塔吊基础的受力进行转换,有效改变其力学传播途径,直接将塔吊基础的反力作用在原地下结构的既有柱上,使得结构更加安全、稳定;装配式施
工,周期短,施工便利,大部分部件为工厂预制,减少了现场施工过程中临时切割制作部件的工时;施工完成后主要部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多次周转使用;节能环保,有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发展进程;并且还有效解决了车库底部回顶支撑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采用本技术仅需要在地下结构顶板上方进行施工,挖掘深度较浅,对地下结构和车辆在车库中的通行影响较小,甚至可忽略不计。
[0019]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每个钢梁卡接单元中的一对第一高强对拉螺栓与限位板配合使用,可有效防止安装后的箱型钢梁上下移动的技术问题,同时在箱型钢梁与带牛腿外包钢板之间利用第一高强对拉螺杆拉结固定,进而使箱型钢梁的固定更加稳定。
[0020]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支撑短柱底部承插在竖向混凝土支撑柱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的交点上,可使支撑短柱更好的固定在地下结构顶板上,进一步提高箱型钢梁的稳定性。
[0021]4,本技术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吊基础框架、地下结构顶板(24)、连接次桁架(33)、次桁架连接耳板(34)、次桁架衔接板(35)、柱间斜撑(36)和斜撑连接板(37);塔吊基础框架为一对,均设置在地下结构顶板(24)上方,一对塔吊基础框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次桁架(33),连接次桁架(33)端部通过次桁架连接耳板(34)和次桁架衔接板(35)分别与一对塔吊基础框架的内侧连接;连接次桁架(33)下端面与塔吊基础框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柱间斜撑(36),一对柱间斜撑(36)对称设置在连接次桁架(33)的竖向中轴线两侧,并通过斜撑连接板(37)与连接次桁架(33)连接;次桁架衔接板(35)由一对横向板和竖向板垂直连接呈土字形,次桁架连接耳板(34)与次桁架衔接板(35)的竖向板栓接;塔吊基础框架包括既有柱(1)、箱型钢梁(11)、支撑短柱(25)、抱箍、支撑框架;所述抱箍内端面与既有柱(1)的外端面相抵靠,箱型钢梁(11)一端通过抱箍与既有柱(1)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支撑短柱(25)上;地下结构顶板(24)底部设置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由竖向混凝土支撑柱(30)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31)连接而成;支撑短柱(25)设置在地下结构顶板(24)上方,支撑短柱(25)底部承插在竖向混凝土支撑柱(30)和横向混凝土支撑柱(31)的交点上,并与支撑框架的竖向混凝土支撑柱(30)共轴;既有柱(1)垂直穿过地下结构顶板(24),并延伸出地下结构顶板(24)至少20c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置在结构顶板上的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包括带牛腿外包钢板(2)、带加劲肋外包钢板(3)、一对外包侧钢板(6)、钢梁挡板(8)、钢梁卡接单元、第一高强对拉螺栓(4)和封闭钢板(21);所述带牛腿外包钢板(2)与封闭钢板(21)垂直连接组成卡接基础,对称设置的一对外包侧钢板(6)一端与卡接基础连接,另一端与带加劲肋外包钢板(3)连接,卡接基础、一对外包侧钢板(6)和带加劲肋外包钢板(3)首尾相连组成中空柱体;带牛腿外包钢板(2)顶部设置有一对钢梁挡板(8)和一对钢梁卡接单元,每个钢梁挡板(8)外侧均垂直连接有一对挡板加劲肋(9);一对钢梁挡板(8)之间为钢梁承插预留槽;所述带牛腿外包钢板(2)包括牛腿上顶板(13)、牛腿竖板(14)、牛腿下顶板(15)、牛腿支撑肋(5)和调节垫板(23);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牛腿竖板(14)顶部设置有牛腿上顶板(13),底部设置有牛腿下顶板(15);牛腿下顶板(15)底部连接有竖向设置的牛腿支撑肋(5);牛腿上顶板(13)的上端面设置有调节垫板(23);牛腿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有忠张弛黄中营张应杰张杰范迪阴泰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