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098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包括底座、支撑架、发射器、俯仰调节结构,所述底座内部中空,支撑架从上往下插入到底座内,且支撑架下部设有齿轮A,底座一侧设有电机A,电机A的机壳与底座连接,电机A的转轴沿径向伸入到底座的内腔中,电机A的转轴上设有齿轮B,电机A通过齿轮B与齿轮A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安装平台,安装平台两端与支撑架上部铰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无人履带车或者植保无人机将发射器带到红火蚁的洞穴旁,并通过发射器将灭蚁药丸投射到红火蚁洞穴周边,使得红火蚁将药丸带入到洞穴中食用后,杀灭红火蚁,投药过程无需人员靠近蚁洞,避免人员被蚂蚁咬伤,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蚁和工蚁。红火蚁在中国为入侵生物,截至2021年3月,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435个县(市、区),尤其是近5年来新增红火蚁发生县级行政区191个,较2016年增长了一倍,在城市公园绿地、农田、林地及其他公共地带都有发生。红火蚁难以防治,红火蚁目前的灭蚁药主要是撒药粉或者药丸为主,但是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灭蚁药的播撒,而红火蚁的攻击性比较强,在播撒灭蚁药时,工人容易被红火蚁叮咬,引发皮肤不良反应,而传统的植保无人机只能播撒液体状的灭蚁药,对红火蚁的杀灭效果不好,因此需要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可以通过无人机或者遥控履带车将灭蚁药投射至红火蚁的洞口旁,避免人工播撒,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人工播散易被红火蚁叮咬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包括底座、支撑架、发射器、俯仰调节结构,所述底座内部中空,支撑架从上往下插入到底座内,且支撑架下部设有齿轮A,底座一侧设有电机A,电机A的机壳与底座连接,电机A的转轴沿径向伸入到底座的内腔中,电机A的转轴上设有齿轮B,电机A通过齿轮B与齿轮A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安装平台,安装平台两端与支撑架上部铰接,安装平台下部一侧通过俯仰调节结构与支撑架连接,发射器安装在安装平台上。
[0006]所述底座上部设有环形滑轨,环形滑轨内设有滑块,支撑架两侧通过辅助架与滑块连接。
[0007]所述俯仰调节结构包括壳体、螺杆A、齿轮C、电机B,所述壳体与辅助架铰接,齿轮C通过轴承安装在壳体上,齿轮C内设有螺纹孔,螺杆A上端与发射器铰接,螺杆A下部从螺纹孔中穿过,电机B固定在壳体一侧,且电机B通过齿轮D与齿轮C连接。
[0008]所述辅助架的方向与发射器的方向平行。
[0009]所述发射器有多台,发射器下部一侧通过连杆机构与安装平台连接,发射器下部另一侧通过往复摆动机构与安装平台连接。
[0010]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A、连杆B、连杆C,连杆A、连杆B、连杆C依次相互铰接,连杆A上端与发射器底部连接,连杆C下端通过轴承与安装平台连接,所述连杆A、连杆B、连杆C只能在一个平面内摆动。
[0011]所述往复摆动机构包括电机C、螺杆B、螺杆C、螺母,所述电机C安装在安装平台中
部,螺杆B和螺杆C分别安装在电机C的两侧,螺母分别通过螺纹与螺杆B和螺杆C上,发射器通过连杆D与螺母连接,连杆D与螺母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0012]所述发射器上设有药丸储存瓶,药丸储存瓶直接与发射器连接或通过导管与发射器连接,发射器尾部设有蓄电池,蓄电池通过导线与发射器连接。
[0013]所述环形滑轨的横截面为凸字形,滑块的上下端面与环形滑轨滑动连接,滑块的两侧与环形滑轨之间设有1mm至2mm的间隙。
[0014]所述药丸储存瓶内设有灭蚁药丸,灭蚁药丸由饼干、灭蚁药粉、黏合剂压制而成,灭蚁药丸的直径大小统一。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无人履带车或者植保无人机将发射器带到红火蚁的洞穴旁,并通过发射器将灭蚁药丸投射到红火蚁洞穴周边,使得红火蚁将药丸带入到洞穴中食用后,杀灭红火蚁,投药过程无需人员靠近蚁洞,避免人员被蚂蚁咬伤,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俯仰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往复摆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安装平台的俯视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安装在无人履带车上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专利技术安装在植保无人机上的示意图;
[0023]图中:1

底座,2

支撑架,3

发射器,4

俯仰调节结构,5

齿轮A,6

电机A,7

齿轮B,8

安装平台,9

环形滑轨,10

滑块,11

辅助架,12

连杆机构,13

往复摆动机构,14

药丸储存瓶,15

蓄电池,41

壳体,42

螺杆A,43

齿轮C,44

电机B,45

齿轮D,121

连杆A,122

连杆B,123

连杆C,131

电机C,132

螺杆B,133

螺杆C,134

螺母,135

连杆D。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5]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包括底座1、支撑架2、发射器3、俯仰调节结构4,所述底座1内部中空,支撑架2从上往下插入到底座1内,且支撑架2下部设有齿轮A5,底座1一侧设有电机A6,电机A6的机壳与底座1连接,电机A6的转轴沿径向伸入到底座1的内腔中,电机A6的转轴上设有齿轮B7,电机A6通过齿轮B7与齿轮A5连接,所述支撑架2上设有安装平台8,安装平台8两端与支撑架2上部铰接,安装平台8下部一侧通过俯仰调节结构4与支撑架2连接,发射器3安装在安装平台8上。
[0026]灭蚁时,将投射系统安装在无人履带车或者植保无人机上,使用遥控的方式将控制其移动的红火蚁的洞穴附近,然后通过电机A6带动齿轮A5转动,同时俯仰调节结构4整体调整安装平台8的角度,完成调整后启动发射器3,发射器3采用与现在玩具水弹枪相同的发射原理,发射器3通过电机和齿轮驱动发射器3的活塞压缩后释放,通过气压将灭蚁药丸推射出发射器3,工作人员通过无人履带车或者植保无人机上的摄像机观察投射情况,并通过电机A6和俯仰调节结构4调整使得灭蚁药丸可以投射到红火蚁的洞口附近,带红火蚁被药
丸的气味吸引后,将药丸带入到洞内食用,从而将窝内的红火蚁杀灭,达到灭蚁的目的,投药过程无需人员靠近蚁洞,避免人员被蚂蚁咬伤,提高安全性。在发射器3发射时,通过电机C13往复运动,带动螺杆上的螺母134往复从而带动发射器3进行小角度的偏转,从而使药丸可以布洒在红火蚁的窝边
[0027]所述底座1上部设有环形滑轨9,环形滑轨9内设有滑块10,支撑架2两侧通过辅助架11与滑块10连接,在投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架(2)、发射器(3)、俯仰调节结构(4),所述底座(1)内部中空,支撑架(2)从上往下插入到底座(1)内,且支撑架(2)下部设有齿轮A(5),底座(1)一侧设有电机A(6),电机A(6)的机壳与底座(1)连接,电机A(6)的转轴沿径向伸入到底座(1)的内腔中,电机A(6)的转轴上设有齿轮B(7),电机A(6)通过齿轮B(7)与齿轮A(5)连接;所述支撑架(2)上设有安装平台(8),安装平台(8)两端与支撑架(2)上部铰接,安装平台(8)下部一侧通过俯仰调节结构(4)与支撑架(2)连接,发射器(3)安装在安装平台(8)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部设有环形滑轨(9),环形滑轨(9)内设有滑块(10),支撑架(2)两侧通过辅助架(11)与滑块(10)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调节结构(4)包括壳体(41)、螺杆A(42)、齿轮C(43)、电机B(44),所述壳体(41)与辅助架(11)铰接,齿轮C(43)通过轴承安装在壳体(41)上,齿轮C(43)内设有螺纹孔,螺杆A(42)上端与发射器(3)铰接,螺杆A(42)下部从螺纹孔中穿过,电机B(44)固定在壳体(41)一侧,且电机B(44)通过齿轮D(45)与齿轮C(43)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架(11)的方向与发射器(3)的方向平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蚁药丸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3)有多台,发射器(3)下部一侧通过连杆机构(12)与安装平台(8)连接,发射器(3)下部另一侧通过往复摆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寿钦黎泽焰黄团才苏彩秀颜循宇谭月华江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图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