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092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及系统,采用全新自动化输送结构,包括传送轨、缓冲腔(2)、导向片(3)、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主电控传送带(4)、次电控传送带(5)、推送装置(6)、控制器;通过所设计技术方案,针对上述装置进行组合连接,构成所设计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准确接收试管输送管路(1)所输送各试管,并应用电控传送装置、以及缓冲存储装置,将各试管依次准确递送至指定位置,再由试管机械臂对放置指定位置的试管进行抓取,实现了试管输送全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试管输送工作的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及系统,属于设备自动化


技术介绍

[0002]试管是医学实验室常用的耗材,用作于少量试剂的装载容器或反应容器,一般在将试剂存于试管后,将试管运送于指定的检测检验实验室,交由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出现了试管运输装置,以连通各个区域的管路为载体,以气压为动力,推动试管在管路中进行输送,从而高效的将试管由一个位置输送至另一个位置,大大提高了医院或是检验检测机构对试管移动的效率,但是作为试管移动的完整方案,当试管被移送至指定位置后,还需进一步对试管置于指定位置,结合现有的检测装置进行分析,面对时常存在的大量检测工作,以及医疗技术装置的不断升级,现有的试剂检验检测装置能够通过其试管机械臂对试管进行抓取,并送至指定位置进行后续的检测工作,但是这个的前提,即试管得先位于一个指定位置,再由试管机械臂从该位置对试管抓取,进行后续检测工作,这里就出现了非自动化的环节了,即在试管输送管路目的输出端与试剂检验检测装置抓取试管的指定位置之间,现有技术就需要工作人员在此参与进来,即将到达目的地位置的试管放置在指定位置供试管机械臂抓取,人工参与必然带来效率的降低,因此若能在此环节进一步加入自动化参与,将进一步提升试管输送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采用全新自动化输送结构,在准确承接由试管输送管路所输送试管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将试管推送至指定位置,交由试管机械臂进一步对试管进行抓取,提高了试管输送的工作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用于接收试管输送管路所输送的各试管,并将各试管依次递送至指定位置,由试管机械臂对放置指定位置的试管进行抓取;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包括传送轨、缓冲腔、导向片、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主电控传送带、次电控传送带、推送装置、控制器;主电控传送带以其上传送带表面呈水平姿态进行应用,传送轨包括两条限位边,两条限位边的长度均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的长度相适应,两条限位边分别以平行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方向的姿态、固定置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的上方,且各条限位边上两端的位置分别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两端位置相对应,两条限位边分别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之间的间距彼此相同,且该间距小于试管截面的半径,两条限位边之间的间距与试管截面的直径相适应,且各条限位边上顶部的高度均高于试管躺在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时试管上的最高位置;试管输送管路位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的上方,且试管输送管路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指向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对应两条限位边之间的区域,导向片以其表面与竖直面间夹角呈预设锐角的姿态、置于试管输送管路输出端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
之间,且试管输送管路输出端在竖直方向上投影位于导向片表面在竖直方向上投影内,以及导向片表面两侧边分别与水平面交点之间连线与两条限位边之间距离所在直线相平行,则导向片上面向试管输送管路输出端的表面所面向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指向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定义导向片上面向试管输送管路输出端的表面所面向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指向为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的主传输方向,各试管以其底部向下姿态由试管输送管路输出端竖直落下、并与所面向导向片的表面相接触改变试管姿态后,平躺至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对应两条限位边之间的区域,且试管底部的指向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的主传输方向相同;缓冲腔为顶部、底部敞开且相连通的盒体,缓冲腔位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的外侧位置,且缓冲腔顶部敞开端位置于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位置相对应,以及缓冲腔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之间保持预设间隙,缓冲腔顶部敞开端低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缓冲腔上对应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两侧的两侧面之间距离与试管截面的直径相适应,且该距离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次电控传送带以其上传送带表面传输方向呈倾斜姿态设于缓冲腔底部敞开端位置,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两侧边之间距离所在直线为水平线,且该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以及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对应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位置低于其前端位置,缓冲腔上位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上的两侧面中、对应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低位置端部的侧面底部设置输出口,且该输出口的内径与试管截面外径相适应,缓冲腔底部敞开端边上其余位置与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保持预设间隙,缓冲腔底部敞开端在竖直方向上投影位于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在竖直方向上投影内,缓冲腔上沿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的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试管的长度,且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上对应缓冲腔底部敞开端区域、沿其上传送带传送方向所在直线的长度与试管的长度相适应;基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沿其主传输方向的移动,各试管依次均以其底部位置低于其顶部位置的姿态由缓冲腔顶部敞开端落至缓冲腔,并依次堆叠于次电控传送带的上传送带表面上,且次电控传送带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工作,将位于其上传送带表面的试管由缓冲腔底部输出口推出;控制模块与试管机械臂的控制芯片相对接,推送装置位于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低位置端的下方,试管由缓冲腔底部输出口推出,并以其底端向下的姿态落于推送装置上,推送装置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所接试管推至指定位置,等待试管机械臂对试管进行抓取。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底座、弧形挡板、弧形推板、限位块,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控伸缩杆、压力传感器;底座位于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低位置端的下方,电控伸缩杆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方向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前端活动连接弧形推板的外弧面,弧形推板上长度方向的边以该活动连接位置为轴心在竖直面内转动,弧形推板在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控制下来回移动,压力传感器内嵌于弧形推板的内弧面表面,限位块设置于底座上表面对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下方,且限位块位于弧形推板的外弧面一侧,基于电控伸缩杆上伸
缩杆缩短至最短位置时,限位块对弧形推板外弧面的底部进行限位,弧形推板呈倾斜姿态,且弧形推板的内弧面面向斜上方,以及此时弧形推板位于次电控传送带上传送带低位置端的正下方,由缓冲腔底部输出口推出的试管,以其底端向下的姿态落于弧形推板的内弧面上;弧形挡板竖直设置于底座上表面、对应弧形推板在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伸长控制下的移动轨迹上,即试管被递送的指定位置,且弧形挡板的内弧面面向弧形推板方向,电控伸缩杆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落于弧形推板内弧面上的试管推向弧形挡板,由弧形推板内弧面与弧形挡板内弧面共同对试管进行夹持,即试管被推至指定位置,等待试管机械臂对试管进行抓取。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用于接收试管输送管路(1)所输送的各试管,并将各试管依次递送至指定位置,由试管机械臂对放置指定位置的试管进行抓取;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轨、缓冲腔(2)、导向片(3)、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主电控传送带(4)、次电控传送带(5)、推送装置(6)、控制器;主电控传送带(4)以其上传送带表面呈水平姿态进行应用,传送轨包括两条限位边(7),两条限位边(7)的长度均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的长度相适应,两条限位边(7)分别以平行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方向的姿态、固定置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的上方,且各条限位边(7)上两端的位置分别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两端位置相对应,两条限位边(7)分别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之间的间距彼此相同,且该间距小于试管截面的半径,两条限位边(7)之间的间距与试管截面的直径相适应,且各条限位边(7)上顶部的高度均高于试管躺在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时试管上的最高位置;试管输送管路(1)位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的上方,且试管输送管路(1)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指向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对应两条限位边(7)之间的区域,导向片(3)以其表面与竖直面间夹角呈预设锐角的姿态、置于试管输送管路(1)输出端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之间,且试管输送管路(1)输出端在竖直方向上投影位于导向片(3)表面在竖直方向上投影内,以及导向片(3)表面两侧边分别与水平面交点之间连线与两条限位边(7)之间距离所在直线相平行,则导向片(3)上面向试管输送管路(1)输出端的表面所面向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指向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定义导向片(3)上面向试管输送管路(1)输出端的表面所面向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指向为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的主传输方向,各试管以其底部向下姿态由试管输送管路(1)输出端竖直落下、并与所面向导向片(3)的表面相接触改变试管姿态后,平躺至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对应两条限位边(7)之间的区域,且试管底部的指向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的主传输方向相同;缓冲腔(2)为顶部、底部敞开且相连通的盒体,缓冲腔(2)位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的外侧位置,且缓冲腔(2)顶部敞开端位置于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位置相对应,以及缓冲腔(2)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对应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之间保持预设间隙,缓冲腔(2)顶部敞开端低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缓冲腔(2)上对应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两侧的两侧面之间距离与试管截面的直径相适应,且该距离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次电控传送带(5)以其上传送带表面传输方向呈倾斜姿态设于缓冲腔(2)底部敞开端位置,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表面两侧边之间距离所在直线为水平线,且该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以及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对应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的末端位置低于其前端位置,缓冲腔(2)上位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上的两侧面中、对应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低位置端部的侧面底部设置输出口,且该输出口的内径与试管截面外径相适应,缓冲腔(2)底部敞开端边上其余位置与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表面保持预设间隙,缓冲腔(2)底部敞开端在竖直方向上投影位于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在竖直方向上投影内,缓冲腔(2)上沿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的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试管的长度,且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表面上对应缓冲腔(2)底部敞开端区域、沿其上传送带传送方
向所在直线的长度与试管的长度相适应;基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表面沿其主传输方向的移动,各试管依次均以其底部位置低于其顶部位置的姿态由缓冲腔(2)顶部敞开端落至缓冲腔(2),并依次堆叠于次电控传送带(5)的上传送带表面上,且次电控传送带(5)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工作,将位于其上传送带表面的试管由缓冲腔(2)底部输出口推出;控制模块与试管机械臂的控制芯片相对接,推送装置(6)位于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低位置端的下方,试管由缓冲腔(2)底部输出口推出,并以其底端向下的姿态落于推送装置(6)上,推送装置(6)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所接试管推至指定位置,等待试管机械臂对试管进行抓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试管收纳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装置(6)包括底座(6

1)、弧形挡板(6

2)、弧形推板(6

3)、限位块(6

4),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控伸缩杆(6

5)、压力传感器;底座(6

1)位于次电控传送带(5)上传送带低位置端的下方,电控伸缩杆(6

5)设置于底座(6

1)的上表面,且电控伸缩杆(6

5)上伸缩杆的伸缩方向所在直线与主电控传送带(4)上传送带主传输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电控伸缩杆(6

5)上伸缩杆前端活动连接弧形推板(6

3)的外弧面,弧形推板(6

3)上长度方向的边以该活动连接位置为轴心在竖直面内转动,弧形推板(6

3)在电控伸缩杆(6

5)上伸缩杆的伸缩控制下来回移动,压力传感器内嵌于弧形推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波许峰刘洋柯苑胡珀璐李云飞黄水珍汪洋傅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雷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