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82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壳体(2)布置在电路板(40)的通孔(41)内,并且从壳体(2)的上端部附近伸出的接触件(3)的外接触部分(3b)连接到电路板上表面上的连接端子(43)上。通过将柔性板(30)的端部从壳体(2)的上开口(6)或下开口(7)插入该插入孔(9),并朝着外接触部分(3b)滑动按压件(8),接触件(3)的内接触部分(3a)和柔性板的端部固定保持在推块(10)和按压件(8)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柔性板电连接到电路板上的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已经提出便携电话、摄像机等的电子装置减小其尺寸和重量,同时在内部集成了更多的电子元件。许多电子元件具有通过焊料电连接至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元件安装焊盘上的导线或端子。在已经提出的具有减小尺寸的便携电话中,诸如液晶显示模块和键盘的相当大的组件部分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通常采用多个这样的电路板。为了相互电连接多个电路板,采用许多柔性板。此外,柔性板用来将摄像机模块等的其它部件连接到电路板上。由于结构上的限制,这种柔性板有时需要从电路板的下表面侧连接到和电子元件一起布置在电路板的上表面上的连接器上。传统上,采用下述连接结构以便将柔性板从下表面侧连接到电路板的连接器上。(1)如图9所示,其上表面布置有电子元件51的电路板52在其上表面设置连接器53和通孔52a。柔性板54经由通孔52a从电路板52的下表面侧引导到上表面侧,并且柔性板54的连接部分连接到连接器53上。(2)如图10所示,连接器63设置在其上表面布置有电子元件61的电路板62的边缘部分内,并且柔性板64的连接部分通过弯曲柔性板64连接到连接器63上,使得该板从电路板62的下表面侧覆盖边缘部分。(3)如图11所示,连接器73设置在其上表面布置有电子元件71的电路板72的下表面上,并且下表面侧的柔性板74连接到连接器73上,而没有引导到上表面侧。某些传统连接器53、63和73在固定到电路板上的底部和枢转连接到底部上的枢转部之间保持和固定柔性板的连接部分。此外,具有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固定到电路板上,包括接合爪和接触端子,接合爪和柔性板的接合孔接合,并将接触端子电连接到柔性板的连接端子上(参考JP H09-22760)。但是,项目(1)的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问题在于,如果穿过通孔52a的柔性板54受到振动或冲击,并与通孔52a的边缘接触。形成在柔性板54上的导线通过该边缘切断。作为解决所述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考虑对通孔52a的边缘进行斜切,以便布置一个盖子来覆盖该边缘,并且使用模具将柔性板54成形为柔性板不接触该边缘或类似物的形状。但是,每种方法存在造成成本增加的问题。此外,除了与项目(1)的问题类似之外,项目(2)的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具有的问题在于对电路结构的限制增加,这是由于连接器63需要布置在电路板52的边缘部分内。另外的问题在于柔性板64的总长度变长。项目(3)的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问题在于,当电子元件和连接器布置在上表面上,连接器73的导线同样需要布置在下表面上,而不管电子元件71只布置在电路板72的上表面上,与此情况相比,成本进一步增加。对于提出减小尺寸和重量的电子装置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减小厚度。因此,为了减小电子元件的尺寸和厚度,柔性板连接器同样需要减小尺寸和厚度。但是,用于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项目(1)、(2)和(3)的连接器53、63和73通常布置在电路板52、62和7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因此,所有的连接器53、63和73从电路板52、62、72的表面伸出。因此造成在相互连接状态下电路板52、62、72和柔性板54、64、74具有相对大的厚度。可以考虑减小包括在连接器53、63、73内的绝缘体、端子等元件的厚度以便减小连接器53、63、73的厚度。但是,这可不利地造成结构强度减小、连接不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板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将柔性板连接到电路板上,而不考虑柔性板是否定位在电路板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上,并可以减小厚度。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板连接器,包括壳体;接触件,接触件包括位于壳体内部的内接触部分和从壳体的侧表面的上边缘附近向外伸出的外接触部分;夹紧件,夹紧件部分布置在壳体中,可相对于壳体移动,包括夹紧表面,并能够通过相对于壳体运动使得夹紧表面和接触件的内接触部分之间限定的插入孔变窄;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靠近插入孔并设置在壳体的下表面上。按照所述构造,接触件的外接触部分例如连接到电路板的电路连接端子上。此外,柔性板的一部分插入限定在夹紧件的夹紧表面和接触件的内接触表面之间的插入孔内,并且柔性板的一部分通过夹紧件夹紧。采用此配置,例如形成在柔性板的所述部分内的连接端子电连接到内接触部分上,并且柔性板的所述部分固定在柔性板连接器上。此外,外接触部分从壳体的侧表面上的上边缘附近伸出,并因此在壳体例如布置在形成在电路板上的通孔内的状态下,外接触部分连接到位于电路板的上表面上的连接端子或类似物上。即,柔性板连接器可在至少在厚度方向上与电路板重叠的状态下电连接到电路板上。因此,与布置在电路板上表面上的传统连接器相比,柔性板连接器能够更有效地减小从电路板的伸出量。因此,柔性板连接器可以可靠地连接到电路板上,同时减小电路板和柔性板厚度的增加量。此外,通过采用柔性板连接器,可以有效地减小电子装置的尺寸。此外,通过将外接触部分形成为与将要连接的电路板的连接端子相对应的形状,并将内接触部分形成为与将要连接的柔性板的连接端子相对应的形状,柔性板连接器可用于不同的柔性板和电路板。即,只通过改变接触件的形状而可适用于不同柔性板和电路板的柔性板连接器具有高度灵活性,因此使得制造成本减小。此外,邻近插入孔的第一开口设置在壳体的下表面上。因此,通过将壳体布置在电路板的通孔中或采取类似措施,可使得第一开口面向电路板的下侧。采用此配置,不同于现有技术,位于电路板下侧上的柔性板可不经由设置在电路板上的通孔或围绕电路板的边缘部分弯曲而连接到电路板上。因此,不同于现有技术,可以防止柔性板被切断,以便将连接器布置在所需位置上,而不限制在电路板的边缘部分上,并消除围绕电路板边缘部分弯曲而增加柔性板尺寸的需要。因此,可以防止柔性板耐用性的降低,改善电路板电路设计的自由度,并防止柔性板成本增加。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板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邻近插入孔并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上。按照此实施例,位于壳体上侧的柔性板可例如经由第二开口连接到电路板上。因此,不管柔性板位于壳体的下侧或上侧,柔性板可连接到电路板上,并因此获得高度灵活性。此外,可以经由第一开口将位于壳体下侧的柔性板连接到电路板上,并经由第二开口将位于壳体上侧的柔性板连接到电路板上。即,此实施例的柔性板连接器可通过一个连接器将相对于壳体位于不同侧的两个柔性板连接到电路板上。另外,一个实施例的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所述柔性板连接器;电路板,电路板包括板、形成在板上的电路、形成在板上并连接到电路上的连接端子和靠近连接端子形成在板上的通孔;以及第一柔性板,第一柔性板包括具有柔性的底部、形成底部上的导线和形成在底部上并连接到导线上的连接端子,其中柔性板连接器的壳体部分布置在电路板的通孔内;电路板的连接端子连接到柔性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外接触部分上;以及第一柔性板具有经由柔性板连接器的第一开口插入柔性板连接器的插入孔内的部分,该部分通过夹紧件夹紧,并且连接端子连接到柔性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内接触部分上。按照此构造,在柔性板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壳体布置在电路板的通孔内的情况下,柔性板连接器的外接触部分连接到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板连接器,包括:壳体;接触件,接触件包括位于壳体内部的内接触部分和从壳体的侧表面的上边缘附近向外伸出的外接触部分;夹紧件,夹紧件部分布置在壳体中,并可相对于壳体移动,夹紧件包括夹紧表面,并能够通过相对于壳体运 动使得夹紧表面和接触件的内接触部分之间限定的插入孔变窄;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邻近插入孔并设置在壳体的下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邦浩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