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由第一外壳固定住并与配对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分、由第二外壳固定住并与板相连的连接部分,以及将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相连的挠性连结部分。接触部分可以相对于连接部分以一定的间隙运动。各触头都具有位于挠性连结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其沿着触头的长度方向形成在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的不同位置上。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具有从一侧延伸到另一侧的突出部分,以及形成于另一侧中的凹入部分,其中突出部分的上部以一定的间隙安装在凹入部分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其具有与配对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分、与板相连的连接部分以及多个触头,这些触头具有将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相连的挠性连结部分。由于挠性连结部分的存在,电接插件可以补偿在与配对接插件的配合过程中的滑移。
技术介绍
传统上已经使用了如上所述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其可以补偿在与配对接插件的配合过程中的滑移。例如,日本技术申请出版物No.1994-44063和日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2004-119050公开了一种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其具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多个触头。每个触头都包括由第一外壳固定住且与配对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分、由第二外壳固定住并与板相连的连接部分,以及将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相连的可弯曲的连结部分,其中接触部分可相对于连接部分浮动。在日本技术申请出版物No.1994-44063中所公开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构造成使得在电接插件与配对接插件相配合时,可以补偿X向、Y向及Z向中任一方向上的滑移。然而,上述电接插件很难小型化,这是因为相邻触头的可弯曲连结部分是由外壳的壁来分开。如果为了缩小触头之间的间距而将壁去除,那么相邻的可弯曲连结部分有可能相互接触。在日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2004-119050中所公开的电接插件的情况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由加强销连接起来,增强销形成于布置方向上的一排触头的两端。因此,虽然可以补偿在第一外壳连接或脱离第二外壳的Z向上的滑移,但是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的浮动(间隙)受到了限制,并且在与配对接插件配合时,不能补偿垂直于Z向的X向和Y向上的滑移。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研制了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其能够在配合中补偿X向、Y向及Z向中任一方向上的相对较大的滑移,同时使其适用于较窄间距的触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多个触头,其中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由第一外壳固定住并与配对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分、由第二外壳固定住并与板相连的连接部分,以及将接触部分与连接部分相连的挠性连结部分,接触部分可相对于连接部分浮动其中,多个触头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位于挠性连结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其沿着触头的高度方向形成于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不同的位置中,和第一和第二外壳都具有从一侧突出到另一侧的突出部分,以及形成于另一侧中的凹入部分,突出部分以一定的间隙安装在凹入部分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电接插件中,第一外壳或第二外壳的壁优选形成为与触头对齐,并邻近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插件,由于各触头都具有位于挠性连结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其沿着高度方向形成于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不同的位置中,因此可以防止挠性连结部分与即便具有较窄间距的相邻触头发生接触,从而实现了具有较窄间距触头的可靠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接插件,构成电接插件的第一和第二外壳具有从一侧突出到另一侧的突出部分,以及形成在另一侧中的凹入部分,突出部分以一定的间隙安装在凹入部分中。因此,在与配对接插件配合的时候,不仅可以补偿Z向上的滑移,而且可以补偿X向和Y向上的滑移。此外,在第一外壳或第二外壳中设置壁保证了相邻的触头不会相互接触。而且,由于设在第二外壳中的壁与触头对齐,因此其不会妨碍在触头之间实现更窄的间距。附图说明现在将参照附图来介绍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的透视图,其显示了与配对接插件相接合的侧面;图2是图1所示电接插件的背面透视图;图3是显示了图1和2所示电接插件的一部分的平面剖视图;图4是图1和2所示电接插件的一部分的正面剖视图,显示了与配对接插件相接合的侧面;和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图纸来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板连接用电接插件的透视图,其显示了与配对接插件相接合的侧面,而图2是图1所示电接插件的背面透视图。另外,图3和4分别显示了图1和2所示电接插件的一部分的平面剖视图和正面剖视图,其中图4显示了与配对接插件相接合的侧面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并显示了配对的接插件。在上图中所示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10具有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以及多个对齐的触头13(即在该实施例中以1.27毫米的间距对齐的触头13a和13b)。各触头13都包括由第一外壳11固定住并与由配对接插件20的外壳21(见图5)固定住的配对触头22相接触的接触部分131、由第二外壳12固定住并与板(未示出)相连的连接部分132,以及将接触部分131与连接部分132相连的挠性连结部分133。挠性连结部分133具有弯曲部分1331,这样,接触部分可以一定的间隙相对于连接部分132运动。应当注意的是,每个触头13都具有弯曲部分,其沿着触头的高度形成于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不同的位置中。根据该实施例,相邻触头13的弯曲部分1331沿着触头的高度方向交替地形成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中。在触头13的生产过程或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会最显著地影响弯曲部分1331的边缘。因此,如果触头的弯曲部分1331形成于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相同的位置中,那么它们有可能相互接触,从而引起短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日本技术申请出版物No.1994-44063所示,需要在相邻触头之间形成分隔件,以防止触头相互接触。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中,每个触头13都具有沿着其高度形成于与相邻触头弯曲部分的不同位置中的弯曲部分1331,即使在制造过程或装配过程中在触头13上产生了误差,也可以防止弯曲部分与相邻触头发生接触。因此,有可能缩窄触头之间的间距。顺便提及,触头13由两种触头组成,即许多普通的触头13a和具有比触头13a更长的接触部分(未示出)的触头13b,其较长的部分延伸到前面。由于触头13a和13b的接触部分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顺序的连接。触头13b定位在外壳11的背面上的凹槽112中。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板连接用电接插件10,第二外壳12具有壁121a和121b,它们与每个触头13对齐,并突出到相邻触头13的弯曲部分1331附近的位置。即使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差,壁121a和121b也可以可靠地防止各触头13的弯曲部分1331进入到相邻触头13的区域中。而且,壁121a和121b不是处于触头之间,而是设置成与各触头对齐。(更具体地说,壁121a形成于下方弯曲部分1331之上,而壁121b形成于上方弯曲部分1331之下。)因此,这些壁不会妨碍触头具有更窄的间距。另外,如图4所示,板连接用电接插件10包括由第二外壳12固定住以用于相对于板进行定位的销122。销122具有穿过第二外壳12突出到第一外壳11中的上部122a。考虑到板的必须强度和钎焊,销122由铜作为基材制成并镀有锡。在第一外壳11中形成了用于容纳销122的上部122a的凹槽111。由于凹槽111的内径大于销122的直径,因此上部122a以一定的间隙安装在凹槽111中。因此,由于上部122a相对于凹槽111的间隙(浮动)以及每个触头13中的挠性连结部分133的弯曲部分1331的存在,因此板连接用电接插件10的第一外壳11(以及由第一外壳11固定住的触头13的接触部分131)可以在X向、Y向和Z向中的任一方向上以一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连接用电接插件,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多个触头,其中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个触头都具有由所述第一外壳固定住并与配对触头相接触的接触部分、由所述第二外壳固定住并与板相连的连接部分,以及将所述接触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相连的挠性连结 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分浮动,其中:所述多个触头中的每个触头都具有位于所述挠性连结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其沿着高度方向形成在与相邻触头的弯曲部分不同的位置上;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具有从一侧突出到另一侧的突出部分,以 及形成于所述另一侧中的凹入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以一定的间隙安装在所述凹入部分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淳一,
申请(专利权)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