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触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16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了一种扁平、小型、具有适合于适于高密度安装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的插座触点。插座触点(1)与平板状的对方触点(2)连接。触点连接部(15)的平板状触点主体(11)从基端(12)侧分支成两股,板厚面彼此相对的一对伸长臂(13a、13b)大致平行地延伸。折回反转一对伸长臂(13a、13b),与一对伸长臂(13a、13b)平行地设置有相对的一对反转臂(15a、15b)。一对反转臂(15a、15b)的前端结合。在一对反转臂(15a、15b)设置有可插入对方触点(2)的一对接点(16a、16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座触点。特别涉及这样一种插座触点,其由平行延伸的、一对具有弹性的接触片向平板状或直刃状的对方触点的两个面施加接触力。
技术介绍
在近年来小型化的便携用电子设备、例如DSC(Digital StillCamera数码相机)或便携电话机、CD播放器或MD播放器等中,内置有电池。为了向所述电子设备中配备的电路基板(印刷基板)提供该电池电源,使用极小型、所谓的芯片大小组件型的线对板连接器(Wire to BoardConnector)。作为所述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专利技术了如下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安装有从电池延伸的导线端部,基座连接器被固定在印刷基板上,当拉伸该导线,从基座连接器中摘下插座连接器时,因为插拔方向与导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所以消除了在两个连接器之间产生缠绕、易破损的问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在拉伸导线时,该拉伸力通过基座连接器的凸轮面与插座连接器的凸轮面的作用,被变换为沿拔脱插座连接器方向的力。另外,就该连接器而言,在插座连接器中使用插座触点,施加接触力以使一对接触片从两侧抱合平板状的对方触点。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3150号公报图10是专利文献1中处于连接状态的两个连接器的纵向剖面图。图10中,插座触点和平形连接端子省略了剖面的阴影。并且,本申请的图10对应于专利文献1的图9。图10中,连接器100具有基座连接器6和插座连接器7。基座连接器6“焊接”接合于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的安装面上。另一方面,插座连接器7与基座连接器6成对,对方连接器在形成于基座连接器6的凹部(插拔空间)中被插拔。图10中,在基座连接器6的外壳60中,设有平形连接端子8。另一方面,在插座连接器7的外壳70中,设有插座触点9。例如,在外壳60中并列配置有3极的平形连接端子8,在外壳70中并列配置有对应的3个插座触点9。压接于插座触点9的压接部92上的导线9w从外壳70延伸。图10中,平形连接端子8的主体80被压入外壳60中并固定,接触部81从形成在基座连接器6的凹部突出。另一方面,插座触点9被插入四棱柱状的容纳室71中,并被保持。容纳室71的对应于插座触点9的接触部91的部分向所述凹部开口。图10中,向形成在基座连接器6的凹部插入插座连接器7,将插座连接器7嵌合于基座连接器6中。并且,一对平形连接端子8与插座触点9导电连接。图11是专利文献1的插座触点的正面图。另外,本申请的图11对应于专利文献1的图8。图11中,插座触点9具有相对平行延伸的一对接触片91a、91b,并设置有接点91c、91d,接点91c、91d由彼此面向一对接触片91a、91b的相对面突出的突起构成。图11中,在相对的一对接点91c、91d之间的间隙S中,导入基座连接器6的平形连接端子8的接触部81(参照图10),将平形连接端子8弹性地保持在与一对接触片91a、91b的抱合状态,以确保平形连接端子8与插座触点9之间的接触力。图11所示的插座触点9例如对应于额定电压50V、额定电流“1”A(安培),但有时要求将额定电流设为2A。但是,若在所述连接器100中通电2A的电流,则例如发热超过规定温度30度,从而不实用。针对所述要求,通过将插座触点变更为低阻抗值的材质就能一定程度解决,但考虑例如通过形状的变更,如增大插座触点的接触力等来满足所述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图10所示的插座连接器7安装高度的进一步扁平化。但是,设置在插座触点9中的一对接触片91a、91b的延伸长度基本上规定了插座连接器7的安装高度。难以利用现有的插座触点来实现进一步扁平的插座连接器。需要具有可提高与平形连接端子的接触力、插座连接器可进一步扁平化的结构的插座触点。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考虑这样一种弹性触点,其为通过平形端子(即两个臂)向相对的板厚方向施加接触力的音叉形,即所谓的音叉形触点适用于所述插座触点。但是,为了确保与平形连接端子的接触力,在音叉形触点中,需要将一对臂的宽度变宽。这是因为,通过增大各臂的固定端的截面二维力矩,可提高弹性力。另一方面,在图10所示的2极的平形连接端子8中,要求的极间间距例如为1.2mm,不能将宽幅的音叉形触点并列配置于插座连接器7中。即,音叉形触点即便能确保接触力,也难以实现适合于高密度安装的插座连接器。要求扁平化又适合于高密度安装的插座触点来代替音叉形触点。另外,在将图10和图11所示所谓风箱形二股触点和所述音叉形触点设为压接导线的压接触点的情况下,担心伴随压接加工工艺而在开放压接筒(open crimp barrel)上产生的残留应力,对前端开放的一对接触片(臂)会造成影响。例如,担心一对接点间距离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因为一对接触片(臂)的前端开放,所以朝着变宽的方向变形。要求能消除这种担心的更具可靠性的插座触点。另外,要求具有在到达完成品之前各工序的移送时不损坏形状的结构的插座触点。并且,以上也可以说是本专利技术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一对具有弹性的触点来夹持平板状触点的两个面的插座触点,扁平、小型、并具有适合于高密度安装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的插座触点,和具有可确保与平板状触点的接触力的结构的插座触点。专利技术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了如下结构的新式插座触点设置有回折反转一片插座触点后,纵向截面形状变为U字型的一对伸长臂及反转臂;在相互结合该一对反转臂的前端的同时,在反转臂的回折侧设置有一对接点,该一对接点向对方触点的两个面施加接触力。(1)一种与平板状对方触点连接的插座触点,其包括连接导线的长尺状接线部;和触点连接部,其连接设置在该接线部的基端侧的对方触点,其中触点连接部包括平板状的触点主体;从该触点主体的基端侧延伸的大致平行的一对伸长臂;和大致平行的一对反转臂,其从所述一对伸长臂的前端向所述触点主体延伸,并且这对反转臂的前端彼此结合,所述一对反转臂设置有彼此相对并可插入所述对方触点的一对接点。专利技术(1)的插座触点是一种与平板状对方触点连接的插座触点,其包括连接导线的长尺状接线部;和触点连接部,其连接于设置在接线部的基端侧的对方触点。另外,触点连接部包括平板状触点主体;从触点主体的基端侧延伸的大致平行的一对伸长臂;和大致平行的一对反转臂,其从一对伸长臂的前端向触点主体延伸,并且这对反转臂的前端彼此结合。这里,例如一对伸长臂及反转臂可以是纵向截面形成为U字型或J字型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形状从触点主体的基端侧分支成二股,各伸长臂沿纵向延伸,并且,各伸长臂被弯曲成大致直角而直立后,再弯曲成大致直角、各反转臂朝向基端部侧的方向返回。这样,各伸长臂与各反转臂连接,一对伸长臂及反转臂可以显示彼此平行的部位。另外,板厚面彼此相对的一对伸长臂维持大致平行的形状,从一对折返部进一步到达一对反转臂。即,一对折返部和一对反转臂的板厚面彼此相对。也可认为一对伸长臂、一对折返部和一对反转臂间隔开。并且,一对反转臂的前端被相互结合。所谓一对反转臂的末端被相互结合,例如包括预先相互结合一对反转臂的前端部,利用折曲加工来形成一对反转臂的情况,还包括利用折曲加工形成一对反转臂之后,通过焊接等相互结合一对反转臂的前端的情况。另外,专利技术(1)的插座触点在一对反转臂设置有彼此相对并可插入对方触点的一对接点。一对反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与平板状对方触点连接的插座触点,其包括:连接导线的长尺状接线部;和,触点连接部,其与设置在该接线部的基端侧的对方触点连接,其中,所述触点连接部包括:平板状的触点主体;大致平行的一对伸长臂,其从该触点主体的基端侧延 伸;和大致平行的一对反转臂,其从所述一对伸长臂的前端向所述触点主体延伸,并且这对反转臂的前端彼此结合,在所述一对反转臂设置有彼此相对并可插入所述对方触点的一对接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正木克之儿玉晋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