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945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包含数个第一端子、数个第二端子及数个弧形可挠部。该第一端子固定于一引脚座。该第二端子用以弹性抵撑及电性连接于一接头的数个端子。该弧形可挠部设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以供分别连接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该弧形可挠部用以提供一弹性变形区域,进而增加该第二端子弹性变形裕度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特别是涉及在一引脚设置一弧形可挠部,该弧形可挠部设于该引脚的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之间,以增加该第二端子的弹性变形裕度及使用寿命。
技术介绍
常用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请参照图1所示,其包含数个引脚1。该引脚1设有一第一端子11及一第二端子12。该第一端子11结合于一引脚座2,且该第一端子11在一转折点13处向后弯折形成该第二端子12。当结合时,一接头的一端子〔未绘示〕抵推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使该第二端子12朝向该第一端子11形成弹性弯折,并带动该引脚1于该转折点13处形成弹性变形。此时,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持续弹性抵撑于该接头的端子,而形成电性导通。然而,在实际使用上,由于该引脚1的主要弹性变形区域集中于该转折点13处,然而该转折点13仅提供极短的弹性变形区域。因此,在反复进行结合及拆卸该接头之后,该引脚1的转折点13处容易产生弹性疲乏,而造成永久变形,因而导致该第二端子12无法复位至原位置,进而造成该第二端子12与该接头的端子接触不良等缺点。基于上述因素,确实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通过在一引脚形成一弧形可挠部,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增加弹性变性裕度及使用寿命的功效。本专利技术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为通过在一引脚形成一弧形可挠部,该弧形可挠部具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以供分别连接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增加弹性变性裕度及使用寿命的功效。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为通过在一引脚形成一弧形可挠部,该弧形可挠部具有一延伸部及一第二转折点,以供连接一第二端子,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增加弹性变性裕度及使用寿命的功效。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包含数个第一端子、数个第二端子及数个弧形可挠部。该第一端子固定于一引脚座。该第二端子是用以弹性抵撑及电性连接于一接头的数个端子。该弧形可挠部设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以供分别连接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该弧形可挠部用以提供一弹性变形区域,进而增加该第二端子弹性变形裕度及使用寿命。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改良上述的缺点,其为在一引脚形成一弧形可挠部,该弧形可挠部系具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且形成于该引脚的一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之间。因此,该引脚的弧形可挠部提供较大的弹性变形区域,以分散该第二端子所承受的弯折应力,进而增加该第二端子的弹性变形裕度,并提升该引脚的使用寿命及其电性导通的可靠度。附图说明图1是习惯用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立体示意及局部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立体示意及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连接一接头前的组合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连接一接头后的组合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让本专利技术上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引脚1包含数个第一端子11、数个第二端子12及数个可挠部13。该第一端子11结合于一引脚座2。该可挠部13形成于该第一端子11及第二端子12之间。请再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可挠部13设有一弧形可挠部130、一第一转折点131、一第二转折点132及一延伸部133。该弧形可挠部130呈圆弧形。该弧形可挠部130经由该第一转折点131连接该第一端子11,及该弧形可挠部130依序经由该延伸部133及第二转折点132连接该第二端子12。请再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第一端子11是于该第一转折点131处向上及向前延伸形成该弧形可挠部130。接着,该弧形可挠部130向前及向下形成一圆弧形,且与该延伸部133连接。该延伸部133向后延伸,并于该第二转折点132处连接于该第二端子12。该第一及第二转折点131、132呈圆滑的夹角。请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引脚1及引脚座2可结合于一结合座3。该结合座设有一止板31及一第一抵靠面32,该第一抵靠面32形成于该止板31上端的倾斜面。该第一抵靠面32可供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抵靠,以避免该第二端子12过度外张。请参照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进行结合时,一接头4可插入该结合座3内,且该接头4的数个端子41抵推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使该第二端子12向该第一端子11形成弹性弯折,并带动该引脚1的可挠部13弹性变形。由于该可挠部13的弧形可挠部130呈一圆弧形,且该第一及第二转折点131、132系呈圆滑的夹角。因此,该引脚1的可挠部13可提供较大的弹性变形区域,以供分散该第二端子12所承受的弯折应力。换句话说,该可挠部13的第一转折点131、弧形可挠部130、延伸部133及第二转折点132同时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可相对减少该可挠部13各个部位的弹性变形程度,以避免该引脚1产生永久变形。同时,可相对提升该引脚1的整体弹性变形裕度,进而增加该引脚1的使用寿命及电性导通品质。再者,如图3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引脚座2另可设置一第二抵靠面21。该第二抵靠面21呈倾斜的形成于该引脚座2邻近该第二转折点132的转角处,以供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抵靠。当该第二端子12向该第一端子11弹性弯折时,该第二抵靠面21可提供该第二端子12一平坦的支撑面,以避免该第二端子12直接抵接于该引脚座2的转角处而造成永久变形。如上所述,相较于第1图的习惯用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的第一端子11直接向后弯折形成该第二端子12,以致该引脚1的弹性变形区域集中于该转折点13,在长期使用下,造成该转折点13处产生永久变形,致使该引脚1的第二端子12无法持续弹性抵撑于该接头的端子,进而导致接触不良及降低使用寿命等缺点,图2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该引脚1之外、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11、12之间设置一弧形可挠部130,其确实能扩大弹性变形区域以分散弯折应力,进而增加引脚1的弹性变形裕度,并增加其使用品质及使用寿命。虽然本专利技术已利用前述较佳实施例详细揭示,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习此
的,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端子,其结合于一引脚座;一弧形可挠部,其具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该弧形可挠部由该第一转折点连接于该第一端子,且该弧形可挠部由该第一转折点延伸形成圆弧形;及一第二端子,其由该第二转折点连接于该弧形可挠部,以供抵撑一接头的端子;当结合时,该弧形可挠部可提供一弹性变形区域,以增加该第二端子的弹性变形裕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另设有一延伸部,其延伸形成于该弧形可挠部及第二转折点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端子及弧形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讯号传输连接器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端子,其结合于一引脚座;一弧形可挠部,其具有一第一转折点及一第二转折点,该弧形可挠部由该第一转折点连接于该第一端子,且该弧形可挠部由该第一转折点延伸形成圆弧形;及一第二端子,其由该第二转折点连接于该弧形可挠部,以供抵撑一接头的端子;当结合时,该弧形可挠部可提供一弹性变形区域,以增加该第二端子的弹性变形裕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勋
申请(专利权)人:晖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