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71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和遮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包括信号导线,信号导线内设有屏蔽层,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及与信号导线暴露于外的部分屏蔽层相对应的焊接部,所述屏蔽层贴靠并焊接在遮蔽壳体的所述焊接部上。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电连接器组件线缆屏蔽层的接地结构简单,且接地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指一种用于高速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组件如美国专利公告第US6,123,582号所揭示,其包括第一与第二绝缘本体、具有若干导线的线缆、上遮蔽壳体、下遮蔽壳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线具有一中央信号芯线及包覆在信号芯线外的一接地编织层。该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组件可与对接连接器水平对接。一接地板与导线的编织层相焊接。组设在第一绝缘本体上的上、下遮蔽壳体相互配合并可与对接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相接触。与此同时,形成在上遮蔽壳体上的若干指状弹片延伸入第一绝缘本体内并与收容在其内的接地板电性接合。从而,在线缆与对接连接器之间形成一接地路径。其缺点在于其必需利用接地板与指状弹片这些辅助件完成接地,不利于降低成本,而且这些辅助件也需要一定的工序来完成,又浪费了人力与时间。又如美国专利公告第US4,781,620号所揭示,现有扁平带状同轴多导体线缆连接器设有一接地片,该接地片与同轴编织相连接,此编织对同轴多导体线缆的组成导体形成遮蔽。接地片进一步与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连接,从而防止导体间干扰的发生。然而,接地片需焊接至导体的同轴编织及接地端子之上,因此,这种连接器难于安装。焊接过程使装配工序远远复杂于接地片与接地端子之间简单的机械对接。而且,该连接器未设置外部遮蔽,这样,连接器周边的干扰就无法避免。另外,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449381Y号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线缆及与该线缆组接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线缆内部包括至少一接地线,此接地线也可为编织层,而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的收容槽内,并与线缆的对应导线构成电性导接,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其中在遮蔽壳体的内侧适当位置设有一可供线缆接地线结合的焊接部位,将接地线焊接在焊接部位以完成接地。其缺点在于因焊接部位位于遮蔽壳体内侧,将接地线焊接至焊接部位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当连接器体积较小时;另外,当接地线为编织层时,将编织层焊接至焊接部位前,需将编织层从它所包覆内绝缘层中剥离出来,此过程也较复杂。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型电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线缆屏蔽层的接地结构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和遮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包括信号导线,信号导线内设有屏蔽层,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及与信号导线暴露于外的部分屏蔽层相对应的焊接部,所述屏蔽层贴靠并焊接在遮蔽壳体的所述焊接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屏蔽层整体焊接在遮蔽壳体上,既不需要接地棒等辅助接地件,省去了辅助接地件的制造流程,又无需将屏蔽层从导线上剥离,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接地效果良好。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改善,遮蔽壳体包括上遮蔽壳体与下遮蔽壳体,并且所述焊接部设在下遮蔽壳体上,以方便焊接,并可使线缆更好地固定在遮蔽壳体的焊接部上。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下遮蔽壳体上的焊接部略高于主体部,使焊接部较下遮蔽壳体的主体部在竖直方向上更靠近要焊接的屏蔽层以方便焊接;并且,还可以将焊接部设置为板状,使其可以达到支撑线缆的功用。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为图1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3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4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在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与导电端子3电性相连的线缆4及遮覆绝缘本体2的金属遮蔽壳体5。遮蔽壳体5包括上遮蔽壳体51和下遮蔽壳体52。上遮蔽壳体51包括呈矩形的主体部510、自主体部510向两侧延伸且略低于主体部510的两个翼部511及连接主体部510与翼部511的连接部512。每个翼部511前窄后宽,并且自每个翼部511的前、后两端各向下延伸一固持臂513、514,用来与绝缘本体2相固持。每一固持臂514上设有一卡扣部5141。下遮蔽壳体52包括主体部520及自主体部520向后延伸形成且略高于主体部520的呈矩形的焊接部521。主体部520前、后端的两侧各向下延伸形成有固持臂526、527,主体部520两侧向下延伸各形成两固持臂528,每个固持臂528的两侧各设有一凸起5281。焊接部521整体呈板状。绝缘本体2包括一横梁21和从横梁21向后延伸形成的基部23。绝缘本体2具有对接面210和与对接面210相对的连接面230。对接面210向前凸伸形成一舌板22用来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内。基部23的两侧边均向外凸伸一耳部28,基部23的后部形成有位于上述成对的耳部28之间、用来收容下遮蔽壳体52焊接部521的开口27。绝缘本体2内设有若干收容通道,这些收容通道包括形成于基部23内的若干导线收容槽26a、26b、形成于横梁21内且与上述导线收容槽26a、26b相连通的若干中间收容槽25a、25b及形成于舌板22上并与相应中间收容槽25a、25b相连通的若干导电端子收容槽24a、24b。导线收容槽26a以相对较大的间距间隔设置,以收容用于传输电力的相应导电端子3,而导线收容槽26b则以相对较小的间距间隔设置,以收容用于传输信号的相应导电端子3。中间收容槽25a、25b及端子收容槽24a、24b也如此排布。每一导线收容槽26a、26b的前部相对较宽,以收容相应导电端子3的对应部分。横梁21的两侧设有贯穿基部23的孔隙291,以收容遮蔽壳体5的固持臂513、526。基部23的两侧各设有贯穿基部23的两个孔隙292,以收容下遮蔽壳体52的固持臂528。连接面230两侧的适当位置各设有一凸块2301。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并结合图3,导电端子3包括端子间距较大的用来传输电力的若干电源端子3a和端子间距较小的用来传输信号的若干信号端子3b。每一导电端子3具有对接部31、固持部32和尾部33。对接部31从固持部32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端子相对接。尾部33从固持部32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用来与线缆4相焊接。固持部32两侧均形成有若干倒刺320用来与中间收容槽25a、25b相互配合。请结合图4,线缆4由一排并列导线组成。导线包括传输电力且彼此间距较大的电源导线40a及传输信号且彼此间距较小的信号导线40b。电源导线40a较信号导线40b粗,且它们的下表面位于绝缘本体2上的同一水平面内,故电源导线40a的上表面较信号导线40b高。每一电源导线40a由绝缘层402a及收容在绝缘层402a内的电源芯线401a构成。每一信号导线40b包括外绝缘层404b、收容在外绝缘层404b内的编织层403b、收容在编织层403b内的一对内绝缘层402b及收容在内绝缘层402b中的信号芯线401b。每一电源导线40a的一段剥离绝缘层402a并显露电源芯线401a。信号导线40b的外绝缘层404b前端处剥离后露出编织层403b作为信号导线40b的接地部分,每一信号导线40b又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相连的线缆和遮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包括信号导线,信号导线内设有屏蔽层,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还具有与所述信号导线暴露于外的部分屏蔽层相对应的焊接部,所述屏蔽层贴靠并焊接在遮蔽壳体的所述焊接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洲荣郭金宝李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