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和连接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869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这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信号导电触点、接地导电触点和盖构件,信号导电触点具有第一可变形部分,第一可变形部分用于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接地导电触点具有第二可变形部分,第二可变形部分用于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盖构件用于与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并进行操作以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具体地来讲,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连接器的改进,这种线缆连接器具有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这些触点彼此隔离以分别与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电气连接同轴线缆和线缆连接器的方法的改进,这种同轴线缆具有线芯和外导体,该线缆连接器具有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这些触点彼此隔离以分别与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连接。
技术介绍
现已提出经常使用线缆连接器,当电气部件、电气设备或电气装置通过同轴线缆相互连接以通过同轴线缆在这些电气部件、电气设备或电气装置之间实现信号传输时,同轴线缆与这种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这种同轴线缆包括线芯导体、环绕线芯导体的外导体、设在线芯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的绝缘层和环绕外导体的绝缘护套,以形成并不受噪音影响的信号传输路径。例如,提供以这种方式使用的线缆连接器时,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彼此隔离,且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与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分别连接。 在以前提出的用于同轴线缆的一种线缆连接器中,通常使用焊接将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即,当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时,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焊接到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且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也焊接到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 在焊接以将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的情形中,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焊接到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触点,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焊接到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触点的操作对操作人来讲会麻烦的问题,或者伴随着焊接所出现的热会穿过同轴线缆传播而带来不便的问题。当具有相对较小直径的纤细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或者由相互平行排列以成扁平形状的多条同轴线缆构成的线缆群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时,这种问题尤为严重。 因此,一直以来希望提供并不采用焊接而与同轴线缆电气连接的线缆连接器。对于并不采用焊接而与同轴线缆电气连接的线缆连接器,以前已提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在这种线缆连接器中,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通过压接触方式分别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如在审查之前以公开号2001-223039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公开的那样。 在以前所提出的上述公布中公开的线缆连接器中,以每个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在它们的端部设有U形连接部分或者信号导电触点在其端部设有U形连接部分且接地导电触点与一对联结板连接的方式,提供由触点支撑板构件所支撑的多个信号导电触点和多个接地导电触点。然后,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推入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并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推入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中或者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推入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并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置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所连接的联结板之间的方式,将同轴线缆与以前提出的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这样就以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压接触且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也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压接触或者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连接部分压接触且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所连接的联结板压接触的方式,将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而并不使用焊接。 在前面提及的以前所提出的线缆连接器中,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和外导体以压接触的方式分别与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在这种线缆连接器中,通过将线芯导体推入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以与信号导电触点压接触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信号导电触点连接,且通过将外导体推入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或者将外导体置于接地导电触点所连接的联结板之间以与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或联结板压接触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接地导电触点连接。如在前面所提及的那样,在仅通过将线芯导体与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压接触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连接且仅通过将外导体与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压接触或将外导体与接地导电触点所连接的联结板压接触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连接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连接或者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的连接的确定性不够的问题。 例如,对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没有足够地推入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有所顾忌,这样就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抬起而从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出来,从而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的压接触就变得不确定,或者对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过多地推入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中有所顾忌,这样就部分地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切断,从而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信号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的压接触就变得不确定。而且,对同轴线缆的外导体没有足够地推入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也有所顾忌,这样就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抬起而从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出来,从而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接地导电触点的U形部分的压接触就变得不确定。尤其是在具有例如0.075mm的线芯导体直径、0.2mm的环绕线芯导体的绝缘层的外径、0.26mm的外导体的外径和0.34mm的环绕外导体的绝缘护套的外径的非常纤细的同轴线缆通过压接触方式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时,特别顾忌将非常纤细的同轴线缆在线缆连接器上部分地切断。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线缆连接器,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彼此隔离以分别与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连接,这种线缆连接器避免了前面所提及的现有技术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缺陷。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线缆连接器,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彼此隔离以分别与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连接,在这种线缆连接器中,可通过相对简单的操作确定地和可靠地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与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而并不使用焊接。 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具有线芯和外导体的同轴线缆与具有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的方法,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彼此隔离以分别与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连接,利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相对简单的操作确定地和可靠地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而并不使用焊接。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正如在附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设在所述外壳中并具有第一可变形部分的信号导电触点,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用于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设在所述外壳中并具有第二可变形部分的接地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可变形部分用于将所述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以及盖构件,所述盖构件用于与所述外壳接合以覆盖所述信号导电触点的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所述接地导电触点的所述第二可变形部分,并进行操作以将所述信号导电触点的所述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所述接地导电触点的所述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2-27 2005-375256书中所主张的那样,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这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信号导电触点、接地导电触点和盖构件,外壳用绝缘材料制成,信号导电触点设在外壳中并具有第一可变形部分,第一可变形部分用于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caulking connection)状态,接地导电触点设在外壳中并具有第二可变形部分,第二可变形部分用于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盖构件用于与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并进行操作以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正如在附带的权利要求书中所主张的那样,提供一种连接线缆和线缆连接器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置于设在线缆连接器的外壳中的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上;使盖构件与线缆连接器的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并进行操作以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以使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电气连接。 在前面所述的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线缆连接器中,设在外壳中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部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能够进行操作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且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能够进行操作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与线缆连接器的外壳隔开提供的盖构件进行操作以与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的盖构件可以进行操作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在前面所述的根据本发明实现的方法中,首先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置于设在线缆连接器的外壳中的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上。然后,使与线缆连接器的外壳隔开提供的盖构件与线缆连接器的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这样,当盖构件覆盖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和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时,将信号导电触点的第一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也将接地导电触点的第二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以使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电气连接。 如前面所解释的那样,在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情况下,当同轴线缆与线缆连接器电气连接时,通过将盖构件与线缆连接器的外壳接合,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可同时分别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进一步来讲,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可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连接,且将信号导电触点的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并且,同轴线缆的外导体可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连接,且将接地导电触点的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可确定地和可靠地实现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信号导电触点的连接,且将信号导电触点的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而且,也确定地和可靠地实现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线缆连接器的接地导电触点的连接,且将接地导电触点的可变形部分变形以将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因此,可通过相对简单的操作确定地和可靠地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和外导体分别与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连接,而并不使用焊接。 通过下文中的详细介绍并结合附图,可以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的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前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的示意性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另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另一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另一部分的示意性前视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另一部分的示意性后视图;图10是沿图7中的X-X线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1是沿图9中的XI-XI线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2是示出了线缆群的示意性透视图,这种线缆群用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线缆和线缆连接器的方法的实施例中;图13、14和15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的步骤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图16至图2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的实践步骤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图1至图11对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并参考图12至图21对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线缆和线缆连接器的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2和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一部分。参看图1至图3,实施例的该部分包括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11。多个信号导电触点12排列在外壳11中,每个信号导电触点用导电材料制成,接地导电触点13也设在外壳11中,接地导电触点用导电材料制成以形成第一部分13a和第二部分13b。 每个信号导电触点12具有可变形部分12a和外部连接端部分12b,可变形部分12a能够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外部连接端部分12b与例如设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端子连接。多个可变形部分12a在外壳11中排列成列。接地导电触点13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3a和13b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可变形部分13c,每个可变形部分13c能够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接地导电触点13的第一部分13a的可变形部分13c在外壳11中排列成列,该列基本上平行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线性排列,且接地导电触点13的第二部分13b的可变形部分13c也在外壳11中排列成列,该列基本上平行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线性排列。 第一和第二部分13a和13b在外壳11的内部分中相互结合。具有相互结合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3a和13b的接地导电触点13还有一对外部连接端部分13d。 将接地导电触点13的每个可变形部分13c布置成与信号导电触点12中的一个的可变形部分12a对应,以使每个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和与之对应的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以基本上垂直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线性排列的方向排列。 如示出了沿图2中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4所示,信号导电触点12的一部分从位于外壳11中的可变形部分12a伸长、穿过外壳11的一部分并到达外壳11的外面,以形成外部连接端部分12b。进一步来讲,如图4和示出了沿图2中的V-V线的截面的图5所示,接地导电触点13有一个通过夹物模压方式埋入外壳11中的部分,且接地导电触点13的一部分从位于外壳11中的可变形部分13c伸长、穿过外壳11的一部分并到达外壳11的外面,以形成外部连接端部分13d。以这种方式构成的信号和接地导电触点12和13对外壳11具有改进电屏蔽的影响,以抑制从信号导电触点12发射噪音和排除外部噪音,并可用于加强外壳11。由于接地导电触点13的埋入外壳11中的部分延伸到低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位置,所以当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连接时,接地导电触点13对抵抗作用在外壳11上的推力特别有效。虽然接地导电触点13的第一部分13a、第二部分13b和外部连接端部分13d在示于图1至图5的实施例中相互结合,但也可以独立形成相互电气连接的接地导电触点13的第一部分13a、第二部分13b和外部连接端部分13d。 图6至图9示出了盖构件15,盖构件15与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的实施例的部分中的外壳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和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盖构件15具有盖体部分16,盖体部分16用绝缘材料制成并整体制成板的形状。 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设有多个开口17,当使盖构件15与外壳11接合时,将这些开口17布置成分别与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对应。如示出了沿图7中的X-X线的截面的图10所示,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还设有金属板18,金属板18的一部分通过夹物模压的方式埋入盖体部分16中。金属板18的约一半形成盖构件15的外表面(示于图7中的表面)的一部分,且金属板18的约另一半形成盖构件15的内表面(示于图9中的表面)的一部分。由于金属板18的这个部分以夹物模压的方式埋入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中,金属板18对外壳11具有改进电屏蔽的影响,以抑制从信号导电触点12发射噪音和排除外部噪音,并可用于加强外壳11。形成盖构件15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金属板18的一半设有多个开口19,如图9所示。每个开口19的孔面积小于开口17的孔面积,开口17设在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上,如图7所示。 相互平行排列的多个凹槽20设在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上,以在盖构件15的内表面出现。当使盖构件15与外壳11接合时,这些凹槽20布置成分别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对应。如示出了沿图9中的XI-XI线的截面的图11所示,每个凹槽20的底部部分的截面呈V形。 当使盖构件15与外壳11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和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时,将盖构件15置于一种条件(如示于图15中的条件)中,在这种条件中,盖构件15的内表面朝向外壳11的内部,且一对凸出物21和22分别与联结部分23和24(图1和图2)接合,凸出物21和22中的每一个以其纵向方向设在盖构件15的端部分上,联结部分23和24设在外壳11上。设在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上以在盖构件15的内表面出现的凹槽20中的每一个与对应于该凹槽20的信号导电触点12中的一个的可变形部分12a接触,并且进行操作将与其对应的信号导电触点12中的一个的可变形部分12a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而且,设在金属板18上的开口19中的每一个和设在与该开口19对应的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上的开口17中的一个与对应于该开口19和17的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中的一个接合,并且进行操作将与其对应的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中的一个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 每个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由凹槽20以沿着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线性排列的方向移动以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类似地,接地导电触点13的每个可变形部分13c由开口19和17以沿着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的线性排列的方向移动以变形,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由于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的线性排列基本上平行于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的线性排列,所以可变形部分12a的用以将同轴线缆的线芯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的变形移动的方向基本上平行于可变形部分13c的用以将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保持在嵌缝连接状态的变形移动的方向。 如前面所述,当使盖构件15与外壳11接合以覆盖信号导电触点12的可变形部分12a和接地导电触点13的可变形部分13c时,设在金属板18上的开口19中的每一个和设在与该开口19对应的盖构件15的盖体部分16上的开口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四谷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爱沛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