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48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包括箱体和箱门,箱体具有与箱门相连接的门框,箱门与门框的一边缘铰接,还包括驱动装置和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装置驱动箱门相对门框做开闭旋转运动,门框和箱门上设有若干对信号对射检测装置以使得箱门闭合时信号对射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覆盖夹手高风险区域,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均与驱动电机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通过在门框和箱门上安装若干信号对射检测装置,通过对于可能发生夹手的夹手风险区域进行全覆盖监测,当任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检测到物体时即可通过驱动电机停止箱门的闭合,以达到预防夹手的目的。以达到预防夹手的目的。以达到预防夹手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人们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各类智能垃圾桶产品在近几年也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包括公共场合用智能垃极桶,家庭用智能垃圾桶等,随着技术发展,现在的智能垃圾桶可自动开盖,自动打包,自动推出垃圾袋等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垃圾桶在推出收回垃圾内桶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夹手风险,因此此类自动回收垃圾桶的防夹手问题需要解决。
[0003]现有技术中,目前解决上述夹手问题的方式为通过采样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电机电流来判断是否有夹手事件发生,内桶的抽出与收回由内置电机传动实现,内桶在收回过程中,若手被夹,则电机工作电流增加,则电阻上的电压增加,检测到电流增加后,判断为夹手事件发生,控制电路做出相应动作。但是这类方法还是存在诸多问题:1、电机正常工作电流与轻微夹手事件发生时电流差异过小,可能无法进行区分产品当前实际状态;2、该方案采用采集电机电流方式,只有夹手事件发生时(伤害已经发生时),电流才会加大,无法进行提前预防伤害;3、电机电流的变化取决于电机运得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若是小孩手被夹住,因手掌面积或手指体积较小,电机电流变化幅度明显,很大风险无法进行及时判断,让电机做出准确动作。此外,现有技术中虽然还有类似公开号为CN208585638U(公开日期为2018 年5月14日)公开的一种垃圾分类箱防夹手装置解决此问题。
[0004]但是综上所述,现有的垃圾桶防夹手方案还是存在无法精确识别夹手情况以及无法在夹手发生之前预防的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包括箱体和箱门,所述箱体具有与所述箱门相连接的门框,所述箱门与所述门框的一边缘铰接,还包括驱动装置和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箱门相对所述门框做开闭旋转运动,定义所述门框和所述箱门除铰接边的其他接触处为夹手风险区域,所述门框和所述箱门上设有若干对信号对射检测装置以使得所述箱门闭合时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覆盖所述夹手风险区域,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均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000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门的下边缘与所述门框相铰接,所述箱门背部设有垃圾筐体,定义所述垃圾筐体开口处与所述箱门的上边缘相对的边缘为后边缘。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所述第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红外信号接收器和第一红外信号发射器,所述门框的左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红外信号接收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红外信号发射器。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所述第二
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二红外信号接收器和第二红外信号发射器,所述门框的右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红外信号接收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而红外信号发射器。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所述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和第三红外信号发射器,所述门框的上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三红外信号发射器。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所述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和第三红外信号发射器,所述箱门的上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三红外信号发射器。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四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所述第四信号对射检测装置包括第四红外信号接收器和第四红外信号发射器,所述垃圾筐体的所述后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四红外信号接收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四红外信号发射器。
[0012]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具有第一输入接口、第二输入接口、第三输入接口以及第四输入接口,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红外信号接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红外信号接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三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所述第四输入接口与所述第四红外信号接收器电连接。
[0013]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的型号为HT66F004,所述第二控制器的型号为TMI8260SP。
[0015]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通过在门框和箱门上安装若干信号对射检测装置,通过对于可能发生夹手的夹手风险区域进行全覆盖监测,当任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检测到物体时即可通过驱动电机停止箱门的闭合,以达到预防夹手的目的。
[0016]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实施例控制电路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00箱体
ꢀꢀꢀꢀꢀꢀꢀꢀꢀꢀꢀꢀꢀ
110门框
ꢀꢀꢀꢀꢀꢀꢀꢀꢀꢀꢀꢀꢀꢀ
200箱门
[0022]210垃圾筐体
ꢀꢀꢀꢀꢀꢀꢀꢀꢀ
300信号对射检测装置
ꢀꢀ
310第一信号对射检测
[0023]装置
[0024]311第一红外信号接收 312第一红外信号发射 320第二信号对射检测
[0025]器器装置
[0026]321第二红外信号接收 322第二红外信号发射 330第三信号对射检测
[0027]器器装置
[0028]331第三红外信号接收 332第三红外信号发射 340第四信号对射检测
[0029]器器装置
[0030]341第四红外信号接收 342第四红外信号发射 400第一控制器
[0031]器
ꢀꢀꢀ

[0032]500第二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包括箱体(100)和箱门(200),所述箱体(100)具有与所述箱门(200)相连接的门框(110),所述箱门(200)与所述门框(110)的一边缘铰接,还包括驱动装置和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箱门(200)相对所述门框(110)做开闭旋转运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门框(110)和所述箱门(200)除铰接边的其他接合处为夹手风险区域,所述门框(110)和所述箱门(200)上设有若干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以使得所述箱门(200)闭合时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的检测范围覆盖所述夹手风险区域,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均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200)的下边缘与所述门框(110)相铰接,所述箱门(200)背部设有垃圾筐体(210),定义所述垃圾筐体(210)开口处与所述箱门(200)的上边缘相对的边缘为后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包括第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10),所述第一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10)包括第一红外信号接收器(311)和第一红外信号发射器(312),所述门框(110)的左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红外信号接收器(311)、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红外信号发射器(3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还包括第二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20),所述第二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20)包括第二红外信号接收器(321)和第二红外信号发射器(322),所述门框(110)的右边缘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红外信号接收器(321)、另一端设有所述第而红外信号发射器(3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防夹手的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00)还包括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30),所述第三信号对射检测装置(330)包括第三红外信号接收器(331)和第三红外信号发射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观福袁善潞曾俊杰刘家斌刘双春魏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