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816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齿轮箱总成包括齿轮箱体、安装于齿轮箱体和主体盖内的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所述齿轮箱体和主体盖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内循环油路结构包括设于主体盖下部外壁且与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同步传动连接的供油泵、连通供油泵并延伸向上的进油铜管、设于过渡箱体内连接进油铜管的储油孔道、设于过渡箱体前端且连通储油孔道的第一雾化喷嘴、及设于储油孔道内的油压及温度传感器;所述供油泵的进油孔道与储油腔连通设置,所述过渡箱体内设有连通储油孔道和储油腔的回油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空压机内齿轮润滑持续且均匀,系统内热量均衡,内循环油路系统供油高效,散热效果明显,可智能监控工作状态。能监控工作状态。能监控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压机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车载式螺杆空压机能提供稳定的空气动气源。现有专利号为CN201821293843.5公开了一种自润滑螺杆空压机的供油系统,具体包括空压机外部设置油气分离器和冷却器,润滑油在空压机的机外进行循环冷却,增大了空压机的体积,不适用于车载式底盘安装环境,其次,油路润滑局部受限,导致温度集中在局部,齿轮处于长期的高温环境其润滑效果不明显,增大了磨损以致失效的概率;传统的空压机缺乏对工作油压的监控检测,需要加注润滑油时机难以准确判断,易出现油量不足或过高温仍然运行使用的状况,空压机内螺杆抱死率较高,整机寿命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从而实现空压机内齿轮润滑持续且均匀,系统内热量均衡,内循环油路系统供油高效,散热效果明显,可智能监控工作状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4]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包括齿轮箱总成、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一侧的主体盖、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另一侧的机头总成、及设于主体盖和机头总成之间的内循环油路结构;
[0005]所述齿轮箱总成包括齿轮箱体、安装于齿轮箱体和主体盖内的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所述齿轮箱体和主体盖之间形成储油腔,
[0006]所述内循环油路结构包括设于主体盖外壁且与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同步传动连接的供油泵、连通供油泵并延伸向上的进油铜管、设于机头总成内连接进油铜管的储油孔道、连通储油孔道的第一雾化喷嘴、及设于储油孔道内的油压及温度传感器;
[0007]所述供油泵的进油孔道与储油腔连通设置,所述机头总成内设有连通储油孔道和储油腔的回油孔。
[0008]具体的,所述机头总成包括安装阴阳螺杆的机头壳体、可拆卸连接机头壳体前端的过渡箱体,过渡箱体内设有套装于阴阳螺杆上的同步齿轮组。
[0009]具体的,所述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与阴螺杆转子传动连接。
[0010]具体的,所述过渡箱体的前端与齿轮箱体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机头壳体的底部与齿轮箱体的主体顶部可拆卸连接。
[0011]具体的,所述供油泵一侧沿主体盖内部延伸设有连通至储油腔的进油孔道,所述主体盖的底部设有连通进油孔道的进油口,所述供油泵另一侧沿主盖体内部延伸设有连通至储油腔的流动孔道,流动孔道上设有第二雾化喷嘴。
[0012]具体的,所述供油泵包括可拆卸连接主体盖外壁上的外泵壳、设于外泵壳内的内
泵壳、与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并贯穿内泵壳连接外泵壳内腔的固定轴、及套设于固定轴上位于内泵壳和外泵壳之间的齿轮转子组。
[0013]具体的,所述齿轮转子组包括套设于固定轴上的内转子和套设于内转子外周的外转子,所述内转子的周向设有齿槽,所述内泵壳内部设有连通齿槽的内流道,内流道的一侧连通进油孔道,所述内流道的另一侧连通流动孔道。
[0014]具体的,所述阴阳螺杆上分别设有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包括套设于阴阳螺杆转子前段的一组轴承、设于一组轴承之间接触阴阳螺杆转子的内隔圈、设于一组轴承之间接触过渡箱体的外隔圈;所述外隔圈设有径向对应的一组通孔,所述内隔圈与外隔圈之间形成溢流环,位于溢流环上方的一通孔与储油孔道连通设置,位于溢流环下方的另一通孔与回油孔连通设置。
[0015]具体的,所述过渡箱体的前端设有限位轴承组件的轴承压板,轴承压板上设有避让回油孔的缺口。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7]供油泵与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同步传动连接,省去外部供电驱动模块,装配更加适合车载空压机,供油泵与主体盖装配结构优化;储油腔内的润滑油通过供油泵进行内循环,无需设置外循环设备,空压机整体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供油泵内润滑油通过流动孔道和进油铜管提升至储油孔道内,并通过雾化喷嘴对储油腔内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进行喷洒散热,润滑持续且均匀,系统内热量均衡;设置进油铜管结构,避免在齿轮箱体上开过多的隐藏流道,简化制造成型工艺,使得内循环油路系统供油高效;齿轮箱体和主体盖的底表面设有若干散热筋,齿轮箱体采用HT250灰铸铁材质制成,热稳定性好,主体盖采用A356.0铝合金材质制成,润滑油在齿轮箱体内进行储放和散热,散热效果明显,即使在炎热夏天也能持续散热工作;储油孔道内润滑油通过回油孔进行泄压,同时润滑阴阳螺杆转子上的轴承组件,减少阴阳螺杆转子发生抱死的概率;储油孔道内设置油压及温度传感器,当工作油压不稳定或温度异常变化超过设定值时,油压及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驾驶室,发出警报,可及时维修和排查故障,储油孔道和轴承组件设置于可拆卸的过渡箱体内,当发生局部问题时,无需无需整机拆解,实现快速维修或更换零件,降低整机维修更换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压机整机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施例中储油腔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施例中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施例中齿轮箱体底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施例中齿轮箱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施例中供油泵剖视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实施例中供油泵拆除外泵壳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实施例中机头总成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实施例中阴螺杆转子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实施例中储油孔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数字表示:
[0029]1齿轮箱总成、11齿轮箱体、12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13轴承座、14储油腔、15一级主动传动轴、16一级主动齿轮、17二级被动传动轴、18一级从动齿轮、19二级主动齿轮、2主体盖、21进油口、3机头总成、31机头壳体、32过渡箱体、33同步齿轮组、34阴螺杆转子、35二级被动齿轮、36轴承压板、37缺口、4供油泵、41进油铜管、42储油孔道、43第一雾化喷嘴、44进油孔道、45放油口、46流动孔道、47第二雾化喷嘴、5外泵壳、51内泵壳、52固定轴、53内转子、54外转子、55齿槽、56内流道、57回油孔、6轴承、61内隔圈、62外隔圈、63通孔、64溢流环、7散热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1]实施例:
[0032]参照图1

10所示,本实施例为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包括齿轮箱总成1、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1一侧的主体盖2、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1另一侧的机头总成3、及设于主体盖2和机头总成3之间的内循环油路结构。
[0033]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箱总成、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一侧的主体盖、可拆卸设于齿轮箱总成另一侧的机头总成、及设于主体盖和机头总成之间的内循环油路结构;所述齿轮箱总成包括齿轮箱体、安装于齿轮箱体和主体盖内的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所述齿轮箱体和主体盖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内循环油路结构包括设于主体盖外壁且与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同步传动连接的供油泵、连通供油泵并延伸向上的进油铜管、设于机头总成内连接进油铜管的储油孔道、连通储油孔道的第一雾化喷嘴、及设于储油孔道内的油压及温度传感器;所述供油泵的进油孔道与储油腔连通设置,所述机头总成内设有连通储油孔道和储油腔的回油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总成包括安装阴阳螺杆的机头壳体、可拆卸连接机头壳体前端的过渡箱体,过渡箱体内设有套装于阴阳螺杆上的同步齿轮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增速传动齿轮组与阴螺杆转子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箱体的前端与齿轮箱体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机头壳体的底部与齿轮箱体的主体顶部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检测空压机供油状态的内循环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泵一侧沿主体盖内部延伸设有连通至储油腔的进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鑫胡荣华黎华勇曹崇禧马玉涛
申请(专利权)人:方盛车桥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