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7949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包括:回油直管、U型钢管、橡胶软管,U型钢管竖直布置,且两端开口向上,U型钢管的一端连接回油直管,回油直管连接油气分离器;U型钢管的另一端通过橡胶软管连通曲轴箱;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阻止发动机曲轴箱内气体上窜,且结构简单,布置灵活。布置灵活。布置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外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柴油发动机为达到国六排放要求,需要增加外挂油气分离器。发动机曲轴箱含机油气体通过气缸盖罩进入油气分离器,分离后的气体回到增压器进气接管,机油则通过回油管流回油底壳。
[0003]目前所采用的回油方式,有如下缺点:
[0004]1、回油到机油液面以下:布置困难。国六发动机布置越发紧凑复杂,油底壳形状不规则,回油到液面以下必须通过插在机体上的回油管焊接件,同时必须保证一定的回油高度。油气分离效率不好。车辆运动过程中,特别是上下坡,油面倾斜,曲轴箱内气体可能会窜入回油管甚至油气分离器内部,影响油气分离器回油及分离效率
[0005]2、安装单向阀。可靠性高,但价格昂贵,无法适应整机愈发严格的降成本要求;安装在曲轴箱内部,安装及维修都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能有效阻止发动机曲轴箱内气体上窜,且结构简单,布置灵活。
[0007]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包括:回油直管、U型钢管、橡胶软管,U型钢管竖直布置,且两端开口向上,U型钢管的一端连接回油直管,回油直管连接油气分离器;U 型钢管的另一端通过橡胶软管连通曲轴箱;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09]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10]进一步的,所述U型钢管的数量为N个,N大于等于2,U型钢管之间通过胶管串联, 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11]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12]进一步的,所述U型钢管为正方形结构,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13]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机油过渡接头,通过橡胶软管连接机油过渡接头,机油过渡接头连通曲轴箱。
[0015]进一步的,所述机油过渡接头,中部设置有通孔,上部为胶管连接部,下部为机体连接部,胶管连接部胶管实现过盈配合连接,机体连接部与曲轴箱机体过盈配合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U型钢管和两端胶管通过环箍固定。
[0017]进一步的,所述机油过渡接头与橡胶软管的连接通过环箍固定。
[0018]相对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
[0019]1、成本低廉,结构简单;
[0020]2、增加整机布置的灵活性,油底壳形状、机油量、油气分离器布置高度、相关管路的布置等较为灵活;
[0021]3、可靠性好,能有效阻止发动机曲轴箱内气体上窜;
[0022]4、安装性及可拆卸性好,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图;
[0024]图2为本技术所述U型钢管结构图;
[0025]图3为本技术所述机油过渡接头结构图。
[0026]图中,4、回油直管;5、环箍;6、U型钢管;7、橡胶软管;8、机油过渡接头;81、胶管连接部;82、机体连接部;8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8]实施方式1:
[0029]如图1

2所示,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包括:回油直管4、U型钢管6、橡胶软管7,U型钢管6竖直布置,且两端开口向上,U型钢管6的一端连接回油直管4,回油直管4连接油气分离器;U型钢管6的另一端通过橡胶软管7连通曲轴箱(图未示出);U 型钢管7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30]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31]U型结构高度h,充满机油时产生压强P=ρgh*2(U型结构,极限时相当于两倍液柱高度),其中ρ为机油密度。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的绝对值为P1,外挂油气分离器内压力的绝对值为P2,两者压力差δP=|P1

P2|。布置时通过控制U型结构的高度h,产生的压强P
大于等于δP,即P≥δP,即可保证曲轴箱内气体不会往上窜入油气分离器,实现机油的单向流通。
[0032]实施方式2
[0033]如图1

2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U型钢管6的数量为N个,N大于等于2, U型钢管6之间通过胶管串联,U型钢管6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34]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35]通过设置多个体积小的U型钢管6,串联使用,减小整个回油机构的空间和重量,使结构布置更加灵活。
[0036]实施方式3
[0037]如图1

2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U型钢管6为正方形结构,U型钢管6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
[0038]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
[0039]通过合理利用U型管6中部的空间,使得回油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减少U型管结构的占用空间和重量。
[0040]实施方式4
[0041]如图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机油过渡接头8,通过橡胶软管7连接机油过渡接头,机油过渡接头8连通曲轴箱。通过机油过渡接头8设计,提高回油结构的密封性能。
[0042]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油过渡接头8,中部设置有通孔83,上部为胶管连接部81,下部为机体连接部82,胶管连接部81与橡胶软管7实现过盈配合连接,机体连接部82与曲轴箱机体过盈配合连接。通过过盈配合连接进一步提高回油结构的密封性能。
[0043]上述实施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钢管6和两端胶管通过环箍5固定。通过环箍5固定,进一步提高回油结构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防止由于长时间使用胶管老化脱落。
[0044]上述实施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油过渡接头8与橡胶软管7的连接通过环箍5固定。进一步提高回油结构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防止由于长时间使用胶管老化脱落。
[0045]虽然,上文中已经用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油直管、U型钢管、橡胶软管,U型钢管竖直布置,且两端开口向上,U型钢管的一端连接回油直管,回油直管连接油气分离器;U型钢管的另一端通过橡胶软管连通曲轴箱;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钢管的数量为N个,N大于等于2,U型钢管之间通过胶管串联,U型钢管两端到底部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其中ρ为机油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P1为发动机运行时曲轴箱内压力最大值,油气分离器内运行时压力的最小值P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器U型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钢管为正方形结构,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雄何化梁德浦覃星念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