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一端自第二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出口方向垂直于 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子设备的位置可能相对固定,因此有时需要线缆弯折一定角度使线缆两端的连 接器与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相对接,但是线缆在外部时往往将多组线缆用橡胶 等绝缘体包覆以起到保护作用,这样线缆的整体硬度较大,不易弯折。 一种简 单的解决方法是使线缆在连接器内部就改变方向。美国专利公告第US6,059,599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包 括外壳、电连接器、线缆、金属遮蔽壳体以及一对栓件。电连接器位于外罩的 第一开口,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另一端从第二开口穿出外罩,其中第一 开口与第二开口垂直,第一栓件自外罩一侧穿过外罩突伸出外壳另一侧,第二 栓件具有穿过外罩上表面的调节轮。该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位置与 线缆穿出外罩的位置分别位于外罩相互垂直的两侧,将线缆改变了方向,但是 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栓件从线缆所在位置穿过,使得金属遮蔽壳体需开口 供第二栓件穿过,这样金属遮蔽壳体的抗电磁波干扰(EMI, 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的性能不理想,并且第二栓件的调节轮只有小部份通过外壳上表 面的开口暴露于外部,可操作范围小,因此不方便使用者操作。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在线缆出口方向和电连接器延伸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防EMI效果和操:作性较好的螺旋锁固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 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 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 一端自第二 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 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线缆连接器 组件在线缆与电连接器垂直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外壳的内部空间,将螺旋锁固 结构与金属遮蔽壳体分离设置,使得金属遮蔽壳体的防EMI效果更好,同时 更方便操作。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另一一见角的^L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妄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另一碎见角的4见图。图5为图1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电连接器10、与电连接器10相连的线缆20以 及包覆电连接器10与部分线缆的外壳30。外壳30包括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请参阅图4所示,上壳体31具有一主体部310,主体部310四周向上延 伸形成前侧壁311、后侧壁312、左侧壁313以及右侧壁314。前侧壁311具 有凹槽3111以及位于凹槽3111两侧的弧形缺口 3112,邻近前侧壁311内表面 处设有若千凸起3113以及一""^扣座315。主体部310相对左侧壁313 —定距 离处间隔平行设置一凸壁3131,与左侧壁313形成一收容槽3130,收容槽3130 的左侧壁313与凸壁3131之间设有若干与左侧壁313、凸壁3131垂直的支撑 壁3132,每个支撑壁3132靠近凸壁3131—侧分别具有一弧形缺口 3133。每一缺口 3133的位置对应,形成一通道。主体部310的右侧壁314具有容置槽 3142和通槽3140,容置槽3142自右侧壁314与上壳体31的表面31a交界处 向内延伸形成并具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侧壁3141、 3143。侧壁3141、 3143具有 一弧形部3145。主体部310的左、右侧壁313、 314都具有一定宽度,其上表 面都具有一凹道400。主体部310设有若干柱状部316,该柱状部316中间有 一通槽3160。请参阅图3所示,下壳体32与上壳体31的整体形状镜像对称设置,其包 括主体部320,自主体部320四周向上延伸出的侧壁321、 322、 323、 324,侧 壁321、 322、 323、 324分别对应上壳体31的前侧壁311 、后侧壁312、左侧 壁313、右侧壁314镜像对称设置,侧壁323、 324都具有一定宽度,其上表 面都具有一凸肋500与上壳体31的凹道400相对应。主体部320具有与上壳 体31主体部310的凸起3113 、卡扣座315以及收容槽3130镜像对称设置的 凸条3213、卡扣座325以及收容槽3230,收容槽3230亦具有与上壳体31的 收容槽3130镜像对称设置的凸壁3231、支撑壁3232以及弧形缺口 3233。主 体部320还包括若干凸柱326,每一凸柱326由一大一小凸柱3262、 3261组 成,且与上壳体31的柱状部316对应设置,小凸柱3261的直径与柱状部316 的通槽3160配合,使小凸柱能够卡入通槽3160中,大凸柱3262的直径大于 通槽3160的直径。请参阅图3所示,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体11、对接部、若干端子13以 及卡持部14。绝缘体11包括纵长体111以及一对自纵长体111向后延伸出分 别位于纵长体111两侧的定位部112。纵长体111与卡持部14接合,且绝缘体 11上设有一较大的缺口 113以及一对分别位于缺口 113两侧的较小的缺口 112a、 112b。对接部12向后延伸出一矩形金属片121以及一对分别位于矩形 金属片两侧的弹片122。电连接器10连接一电路板15,该电路板15用以与若 干线缆相连。线缆连接器组件1具有螺旋锁固结构,其包括第一栓件60、第二栓件70。 第一栓件60为一体成型的螺杆,该螺杆包括一旋转部61以及一细长的杆部 62,杆部62上具有一凸环63,杆部62末端具有螺紋。第二栓件70包括一操 作部72以及一螺杆71。操作部72具有一横截面呈六边形的通槽721,螺杆71具有一横截面呈六边形的柱状部711以及一具有螺紋的杆部712。柱状部 711可干涉插入通槽721中,使螺杆71与操作部72结合,螺杆71能够随着 操作部72的转动而转动。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为了防止电磁干扰(EMI),本实施例还包括一 金属遮蔽壳体80,该金属遮蔽壳体80包括互相配合的上片81以及下片82。 上片81具有若千倾斜一定角度的凸起811、自金属遮蔽壳体80延伸出的金属 片812以及在金属片812末端形成的U形固持壁813。固持壁813的末端相互 配合,可弯折形成环状以包覆固定线缆。下片82具有若干与上片81的凸起 811对应设置的开孔821,凸起811可卡口入开孔821中使上片81和下片82 形成一整体。上片81和下片82对应设置开口 816、 826。上片81、下片82 分别具有一固持部814、 824,该固持部814、 824配合电连接器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一端自第二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后玉,郭洲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