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下横臂总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第一支臂的通过臂肩与第二支臂连为一体,第一支臂的端部和第二支臂的端部均设有一销轴孔,两个销轴孔同轴心布置,第二横臂销轴穿过销轴孔将下横臂总成铰接在车架上,横臂销轴内沿轴向钻有进油通道,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径向均钻有贯穿自身的出油通道,出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均设有环形扩散槽,环形扩散槽与出油通道两侧的出油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适用于超重型车辆底盘,并有效解决了横臂销轴润滑及拆装困难的问题。难的问题。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包括上横臂总成和下横臂总成。上横臂总成和下横臂总成是悬架系统的主要承力结构件,其功能和作用是用于连接车轮与车架,决定车轮上下跳动的运动学规律,承受由地面传至车架的侧向载荷、纵向载荷及部分垂向载荷。下横臂总成为悬架的下部导向机构,其外侧与轮组的转向节下部连接内侧和车架连接。油气弹簧连接在下横臂与车架之间,承载着所有的簧载质量。下横臂总成承载很大,由其是在超载工况、急转弯工况、紧急制动工况,对下横臂总成的强度要求更高。另外,由于下横臂总成与车架的连接销轴、下横臂总成与油气弹簧的横臂销轴载荷很大,下横臂总成与车架连接的横臂销轴处打润滑油脂困难,且长期跑车之后,横臂销轴拆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创新的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本专利技术可适用于超重型车辆底盘,并有效解决横臂销轴润滑及拆装困难的问题。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所述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包括上横臂总成、下横臂总成和油气弹簧,所述上横臂总成的里端通过第一横臂销轴与车架铰接,所述下横臂总成的里端通过第二横臂销轴与车架铰接,所述上横臂总成和下横臂总成的外端分别通过球铰与轮组连接,所述油气弹簧的上端通过弹簧上销轴与车架连接,所述油气弹簧的下端通过弹簧下销轴与下横臂总成连接,所述下横臂总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的通过臂肩与第二支臂连为一体,所述第一支臂的端部和第二支臂的端部均设有一销轴孔,两个所述销轴孔同轴心布置,所述第二横臂销轴穿过销轴孔将下横臂总成铰接在车架上,所述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内沿轴向均钻有进油通道,所述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径向均钻有贯穿横臂销轴的出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均设有环形扩散槽,所述环形扩散槽与出油通道两侧的出油口连通。
[0005]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销轴孔内设有第一双金属轴承和密封圈,所述第一双金属轴承与销轴孔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同轴设置在第一双金属轴承的外端,所述密封圈的外端设有第一金属垫片,所述第一金属垫片通过第一固定销固定在第一支臂或第二支臂上。
[0006]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密封圈包括一体成型的密封圈本体、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所述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均为环状且同轴心设置在密封圈本体的同一端面上,所述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的横截面
形状均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密封唇向密封圈本体的内侧翘起,所述第二密封唇向密封圈本体的外侧翘起。
[0007]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密封圈采用丁晴橡胶制作,且所述密封圈的邵氏硬度为HA70。
[0008]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出油通道的形状为圆柱状,且所述出油通道的内径为8mm。
[0009]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臂肩的中部设有弹簧安装孔,所述油气弹簧的下端通过弹簧下销轴连接在弹簧安装孔内。
[0010]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弹簧安装孔从臂肩的上端面贯穿臂肩的下端面,所述臂肩的外侧壁上钻有贯穿弹簧安装孔的弹簧销轴孔,所述弹簧销轴孔与弹簧安装孔相交且呈十字形,所述弹簧销轴孔被弹簧安装孔分为第一弹簧销轴孔和第二弹簧销轴孔,所述油气弹簧的下端位于弹簧安装孔内,所述弹簧下销轴依次穿过第一弹簧销轴孔、油气弹簧的下端和第二弹簧销轴孔将油气弹簧的下端连接在弹簧安装孔内。
[0011]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弹簧销轴孔内安装有第二双金属轴承,第二弹簧销轴孔内安装有第三双金属轴承。
[0012]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弹簧安装孔的横截面形状为中间为矩形两侧为弧形的跑道状。
[0013]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双金属轴承、第二双金属轴承和第三双金属轴承均采用铜制作。
[0014]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设置的下横臂总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其中,第一支臂的通过臂肩与第二支臂连为一体,并在第一支臂的端部和第二支臂的端部均设有一同轴心布置的销轴孔,让第二横臂销轴穿过销轴孔将下横臂总成铰接在车架上,在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内沿轴向均钻有进油通道,在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径向均钻有贯穿自身的出油通道,让出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并在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均设有环形扩散槽,并让环形扩散槽与出油通道两侧的出油口连通。其可适用于静载荷达13吨的超重型车辆底盘,可由横臂销轴的进油通道加入润滑油脂,润滑油脂由进油通道进入,从出油通道流出,经过环形扩散槽进行扩散,达成防磨和润滑目的,有效解决第一横臂销轴和第二横臂销轴润滑及拆装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中下横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中第一横臂销轴(也是第二横臂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中第一横臂销轴(也是
第二横臂销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图2、图4并结合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具体实施例,该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具体包括上横臂总成1、下横臂总成2和油气弹簧3。让上横臂总成1的里端通过第一横臂销轴51与车架5铰接,让下横臂总成2的里端通过第二横臂销轴52与车架5铰接,上横臂总成1和下横臂总成2的外端分别通过球铰61与轮组6连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左右转向运动。让油气弹簧3的上端通过弹簧上销轴31与车架5连接,油气弹簧3的下端通过弹簧下销轴32与下横臂总成2连接,缓冲车辆跳动时产生的冲击力。更为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下横臂总成2具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所述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包括上横臂总成(1)、下横臂总成(2)和油气弹簧(3),所述上横臂总成(1)的里端通过第一横臂销轴(51)与车架(5)铰接,所述下横臂总成(2)的里端通过第二横臂销轴(52)与车架(5)铰接,所述上横臂总成(1)和下横臂总成(2)的外端分别通过球铰(61)与轮组(6)连接,所述油气弹簧(3)的上端通过弹簧上销轴(31)与车架(5)连接,所述油气弹簧(3)的下端通过弹簧下销轴(32)与下横臂总成(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臂总成(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所述第一支臂(21)的通过臂肩(23)与第二支臂(22)连为一体,所述第一支臂(21)的端部和第二支臂(22)的端部均设有一销轴孔(24),两个所述销轴孔(24)同轴心布置,所述第二横臂销轴(52)穿过销轴孔(24)将下横臂总成(2)铰接在车架(5)上,所述第一横臂销轴(51)和第二横臂销轴(52)内沿轴向均钻有进油通道(41),所述第一横臂销轴(51)和第二横臂销轴(52)的外周壁上沿径向均钻有贯穿自身的出油通道(42),所述出油通道(42)与进油通道(41)连通,所述第一横臂销轴(51)和第二横臂销轴(52)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均设有环形扩散槽(43),所述环形扩散槽(43)与出油通道(42)两侧的出油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孔(24)内设有第一双金属轴承(7)和密封圈(8),所述第一双金属轴承(7)与销轴孔(24)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8)同轴设置在第一双金属轴承(7)的外端,所述密封圈(8)的外端设有金属垫片(9),所述金属垫片(9)通过第一固定销(91)固定在第一支臂(21)或第二支臂(2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重型车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8)包括一体成型的密封圈本体(81)、第一密封唇(82)和第二密封唇(83),所述第一密封唇(82)和第二密封唇(83)均为环状且同轴心设置在密封圈本体(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伟,于斌,王远,李洪彪,杨波,张顺,左霞,万芳,李辰,刘迁,王子扬,岳玉娜,乔杰,白锦洋,朱炳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