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712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在不使连接器大型化的情况下可靠地防止加压部件脱开的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多个端子排列在与该端子的平坦面呈直角的方向上,该多个端子包括不同的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在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在第一端子(10)的上升部(11E)的最大上升位置与对着该上升部(11E)的可动臂部(12)的下缘部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可供凸轮部(43)插通的尺寸,而且,在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在第二端子(10)的与固定臂部(11)的直线状部相对的可动臂部(22)的下缘部与凸轮部(34)之间形成的间隙被设定成小于所述上升部(11E)的最大上升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技术背景作为扁平导体,已知有柔性电路基板(FPC)、扁平电缆等。作为将这种 扁平导体与连接对象部件、例如其它电路基板相连的电气连接器,例如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l的连接器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保持金属板的板面的 状态下加工而成的端子51在与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在壳体52上保持有多个。端子51大致呈横向的H状,构成上臂与下臂在它们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连结的形状。上臂能以连结部分为支点而作杠杆状弹性倾斜变位。上臂在支点 部53的右侧形成有支撑臂54A,并在左侧形成有具有突起状的接触部54C的接 触臂54B。下臂在支点部53的右侧形成有支撑臂55A及其前方的连接部55B, 并在左侧形成有具有突部55C的固定臂55D。在壳体52上与端子51对应地形成有供端子51插入的槽56,端子51可 从图6中的右方插入。所有的槽56在壳体52的左部开口 57处连通,在右部 开口 58处也连通。扁平导体从左部开口 57插入接触臂54B与固定臂55D之间。 另外,在右部开口 58中可自由转动地配设有加压部件59。加压部件59与壳体一样,都由绝缘材料制成,从图6和图7可以看到, 加压部件59具有操作部59A、转动被引导部59B、起凸轮作用的推压部59C、 以及轴部59D。操作部59A从壳体52的右部开口 58突出而呈柄状。转动被引导部59B 具有圆弧状的截面,被在端子51的下臂的支撑臂55A上对应形成的凹部引导 着转动。在利用操作部59A使加压部件59以顺时针方向朝着关闭位置转动时,推压部59C将端子51的上臂的支撑臂54A向上方推压。在转动部件59的宽度方向两端上形成有突出的轴部59D,该轴部59D的 中心在所述转动被引导部59B的圆弧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该轴部59D在加压 部件59转动时与所述转动被引导部59B相互配合,从而被可动地支撑并引导。在壳体的侧壁60的内侧形成有锥形槽部61及与其相邻的台阶状槽部62, 而且在所述侧壁60与壳体的上壁63之间的边界部形成有狭缝64。该狭缝64 使得侧壁60可向外侧弹性挠曲。所述加压部件59从图6中的右方、图7中的 右上方装入壳体52中。此时,轴部59D在沿所述侧壁60的锥形槽部61移动 的同时使该侧壁60向外侧弹性挠曲变形,从而收纳在台阶状槽部62中。 一旦 轴部59D收纳在该台阶状槽部62中,上述弹性挠曲变形便会解除,轴部59D 与所述台阶状槽部62卡合,从而即使受到外力也很难脱开。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平11-031561号公报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通过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设于加压部件 两侧端的轴部与壳体的台阶状槽部卡合来防止加压部件脱开。但是,在端子数增多时,所述加压部件因两侧端之间的宽度尺寸变大而变 得容易挠曲。在两侧端之间的范围内,在端子的支撑臂上形成的凹部具有一定 的脱开防止效果,但在加压部件上有外力作用而产生上述挠曲时,加压部件的 转动被引导部容易从该凹部中脱出,脱开防止只能依靠所述轴部。这意味着轴 部会受到大的负载,并意味着会因上述挠曲而导致轴部与台阶状槽部的卡合深 度变小,还意味着侧壁会受到来自轴部的较大的力而张开、从而使卡合深度进 一步变小。其结果是,可能会导致轴部的破损、加压部件的脱开。因此,在对 加压部件进行开闭操作、或是对加压部件不小心作用了外力时,加压部件会脱 开,导致扁平导体不再与端子接触,从而失去作为连接器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既可避免连接器 大型化又能更可靠地防止加压部件的脱开、尤其是在端子数增多时也可确保其 脱开防止效果的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状态下制作的 端子具有彼此沿相同方向延伸地并排设置的固定臂部和可动臂部,该固定臂部 和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利用连结部彼此连结而作为一个部件形成,所述 固定臂部被壳体固定保持,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一端侧具有推压部并在另一端 侧具有被压部,在加压部件受到移动操作而向规定方向移动时,利用该加压部 件的凸轮部所作的规定量移动来推压所述可动臂部的被压部,从而使被压部在 包括端子的平面在内的面内变位,并利用该被压部的变位使可动臂部以所述连 结部为支点以杠杆状进行角度变位,从而使推压部变位,并用该推压部对扁平 导体施加推压力。〈第一专利技术〉在所述扁平导体用连接器中,第一专利技术中是,多个所述端子排列在与该端 子的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端子至少具有不同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 子,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在长度方向上彼此被从相反的方向压入壳体而安装 在该壳体上,第一端子在与可动臂部的被压部相对的所述固定臂部的上缘部上 具有上升部,在该上升部上形成有转动引导部,该转动引导部限制加压部件在 第二端子的压入方向上的移动,并对该加压部件的凸轮部进行转动引导,在第 二端子上,固定臂部的上缘部在与第一端子的转动引导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沿 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凸轮部包括小凸轮半径部和大凸轮半径部,所述小 凸轮半径部在加压部件位于打开位置时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可动臂部的 被压部接触或形成间隙,所述大凸轮半径部以大于所述小凸轮半径部的凸轮半 径形成,在加压部件位于关闭位置时对该被压部施加接触压力,当沿端子排列 方向看时,在第一端子的所述上升部的最大上升位置与对着该上升部的可动臂 部的下缘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具有可供凸轮部插通的尺寸,而且,当在第二端子 的与固定臂部的所述直线状部相对的可动臂部的下缘部与凸轮部之间形成间 隙时,该间隙被设定成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小于所述上升部的最大上升高度。在所述扁平导体用连接器的装配中,将第一端子、加压部件、第二端子依 次安装在壳体上。具体而言,首先将第一端子在该端子的长度方向上从该第一 端子的推压部侧压入壳体内。接着,使加压部件的凸轮部在第一端子的压入方向上插通在第一端子的可动臂部与固定臂部的上升部之间来安装该加压部件。 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插通加压部件的凸轮部时,当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在第一端 子的所述上升部的最大上升位置与对着该上升部的可动臂部的下缘部之间形 成的间隙具有可供凸轮部插通的尺寸,因此可容易地使加压部件插通在第一端子的可动臂部与固定臂部的上升部之间。在配置好加压部件后,在端子长度方向上以与第一端子的压入方向相反的 方向将第二端子从该第二端子的被压部侧压入壳体中。在这样装配而成的扁平 导体用连接器中,与第二端子对应的凸轮部的向上移动被该第二端子的可动臂 部限制,相应地,第一端子的向上移动也被限制。另外,当在第二端子的与固 定臂部的直线状部相对的可动臂部的下缘部与加压部件的凸轮部之间形成间 隙时,该间隙被设定成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小于第一端子的上升部的最大上升 高度。因此,即使加压部件受到一定的外力而上提,与第一端子对应的凸轮部 也无法越过所述上升部,因此与第一端子对应的凸轮部不会脱开。由此,还可 防止与第二端子对应的凸轮部脱开。其结果是,可防止加压部件从壳体脱开。〈第二专利技术〉另外,在所述扁平导体用连接器中,第二专利技术是,多个所述端子排列在与 该端子的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端子至少具有不同的第一端子及第 二端子,该第一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扁平导体用电气连接器,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状态下制作成的端子具有彼此沿相同方向延伸地并排设置的固定臂部和可动臂部,所述固定臂部和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利用连结部彼此连结而作为一个部件形成,所述固定臂部被壳体固定保持,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一端侧具有推压部并在另一端侧具有被压部,在加压部件受到移动操作而向规定方向移动时,所述加压部件的凸轮部通过规定量的移动而推压所述可动臂部的被压部,从而使所述被压部在包括端子的平面在内的面内变位,且通过该被压部的变位使可动臂部以所述连结部为支点作杠杆状角度变位,从而使推压部变位,并用所述推压部对扁平导体施加推压力,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端子排列在与所述端子的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端子至少具有不同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在长度方向上从彼此相反的方向压入壳体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第一端子在与可动臂部的被压部相对的所述固定臂部的上缘部上具有上升部,在所述上升部上形成有转动引导部,所述转动引导部限制加压部件在第二端子的压入方向上的移动,并对所述加压部件的凸轮部进行转动引导,在第二端子上,固定臂部的上缘部在与第一端子的转动引导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凸轮部包括小凸轮半径部和大凸轮半径部,所述小凸轮半径部在加压部件位于打开位置时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可动臂部的被压部接触或形成间隙,所述大凸轮半径部以大于所述小凸轮半径部的凸轮半径形成,在加压部件位于关闭位置时对所述被压部施加接触压力,当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在第一端子的所述上升部的最大上升位置与对着所述上升部的可动臂部的下缘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具有可供凸轮部插通的尺寸,而且,当在第二端子的与固定臂部的所述直线状部相对的可动臂部的下缘部与凸轮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时,所述间隙被设定成沿端子排列方向看时小于所述上升部的最大上升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松典政田村文畅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