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端子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874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触端子结构改良,属于机电类。本体一端延伸有连接在预设电路板的一连接部,该本体另一端延伸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具有以一渐缩区段形成的一终端。优点在于:接触端子具有平板状的接触部,且接触部具有两渐缩区段,该等渐缩区段延伸的相交接处形成有终端,藉此,达到接触端子可搭配不同形态电池的导电部产生电性接触。接触端子的本体经弯折后可使连接部与接触部间产生高低差,并藉由本体产生弹力弯曲或弹力变形,使得接触部可弹性抵持在不同形态电池的导电部,产生良好的电性接触,且与电池分离之后,接触端子的本体也可弹性回复到原始状态,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电类,特别涉及一种接触端子结构改良,尤指一种 可对应不同形态电池的导电部位形成电性接触的接触端子结构改良。技术背景众所周知,目前常用的不论是何种携带式电子产品,如数位相机、 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掌上型游乐器等,该等电子产品内部皆收容 有电池,而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力便透过电池提供。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意识的抬头,电池的技术也随着演 变,由早期的乾电池、碳锌电池转为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硫电池 或锂电池等作为电力供应来源了,该等新形态的电池除了体积轻薄短 小外,还具有可重复充电再使用的特性,因此,许多的电子产品皆有 对应其规格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硫电池或锂电池已作为电力供 应来源。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硫电池或锂电池等电池在电力耗尽时,可由电子产品中取下,通过外部6^充电装置进行充电,一般称为充电 器,充电器凹设有容置槽,容置槽内设有接触端子,通过接触端子与 电池的导电部形成电性接触后,充电器将外部电力传输到电池内,使 电池重新充满电力。如附图.i所示,是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一,由图中可 清楚看出,充电器i凹设有容置槽io,容置槽io内壁上设有复数的接触端子3,则电池2置入容置槽10后,电池2的各导电部4将与 接触端子3形成电性接触,则充电器l可将外部电力,如市电传输到 电池2内部,又在图中可看出,电池2的导电部4设为平面片状,因 此,充电器l的接触端子3为了配合平面状的导电部4,而设置为凸起弧形,或可视为注音符号〔<> 型等类型体。如附图2所示,是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二,由图中可 清楚看出,电池21的导电部41设为管槽状,因此,充电器ll的接 触端子31为了配合管槽状的导电部41,而设置为柱状,在电池21 置入容置槽110并进行充电时,接触端子31穿入导电部41内,形成 电性接触。如附图3所示,是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三,由图中可 清楚看出,电池22的导电部42设为并列槽状,因此,充电器12的 接触端子32为了配合并列槽状的导电部42,而设置为并列片状,在 电池22置入容置槽120并进行充电时,接触端子32穿入导电部42 内,形成电性接触;由以上情况可知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加不同形 态的导电部,因此,充电器必须设计不同形态的接触端子,所以常用 的接触端子规格繁多而无法共用,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端子结构改良,解了常用接触端 子规格繁多且无法共用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接触端子本体一端延伸有连接在预设电 路板的一连接部,该本体另一端延伸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具有以一 渐縮区段形成的一终端本体可为柱状、管状、片状或板状的其中之一连接部与本体间可为平行延伸、垂直延伸或经延伸形成角度差的其中之一;接触部与本体间可为平行延伸、垂直延伸或经延伸形成角 度差的其中之一;连接部与该接触部间可呈高低差、水平状、垂直状 或形成角度差的其中之一;接触部可为片状或板状的其中之一;接触 部可为锥形、三角形、菱形、鸢形或多边形的其中之一;本体进一步 设有一弹性区段;弹性区段可为连续弯折状、波浪状或连续缠绕状的其中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接触端子具有平板状的接触部,且接触部具有两渐縮区段,该等渐縮区段延伸的相交接处形成有终端,藉此,达 到接触端子可搭配不同形态电池的导电部产生电性接触;接触端子的本体经弯折后可使连接部与接触部间产生高低差,并 藉由本体产生弹力弯曲或弹力变形,使得接触部可弹性抵持在不同形 态电池的导电部,产生良好的电性接触,且与电池分离之后,接触端 子的本体也可弹性回复到原始状态,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一;图2为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二;图3为常用充电器与电池组合示意图之三;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剖视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剖视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剖视示意图之三;图10及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2及图13与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附图4及附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端子5具有本体51,本 体51 —端延伸弯折有连接部511,连接部511可通过焊接、熔接或插 接等方式与预设的电路板呈电性连接;本体51的另一端延伸弯折有接触部52,接触部52为平板状且 具有渐縮区段521,渐縮区段521延伸有终端522。当接触端子5的连接部5U与预设的电路板连接后,由于连接部 511与接触部52间形成高低差的水平状态,因此,当接触部52受外 力压迫时,如电池的导电部,便会以连接部511与本体51的弯折处 为轴心,以本体51为轴杆,产生位移连带使本体51产生弹性位移, 本体51为金属材质且具有弹性,在上述状态下,本体51与连接部 511的弯折处受外力产生压縮弹力;当施加在接触部52的外力消失时,由连接部511与本体51的弯 折处释放原先压缩弹力,使本体51产生位移,带动接触部52回复到 原始位置,通过上述的方式,接触端子5的接触部52可产生弹性位 移,在使用时可通过弹性位移抵持在连接的装置,如电池的导电部。如附图6及附图7所示,充电器1装设有复数的接触端子5,接 触端子5的接触部52穿出容置槽10内壁,则当电池2收容在充电器 1的容置槽10内时,电池2的各导电部4将与接触端子5形成电性 接触,则充电器l可将外部电力,如市电传输到电池2内部,又在图 中可看出,电池2的导电部4设为平面片状,而接触端子5具有终端 522,则接触端子5的接触部52与导电部4接触时,终端522与导电 部4形成电性接触,使充电器1的电力经由接触端子5的终端522传 输到导电部4,再由导电部4传输到电池2内部,再者,此类形态的 电池2大多为数位相机、行动电话等电子装置所使用的电池。如附图2及附图8所示,电池21的导电部41设为管槽状,而 本专利技术的接触部52具有渐縮区段521与终端522,则接触端子5的 接触部52与导电部4接触时,首先由终端522穿入导电部41内,直 到渐縮区段521接触到导电部41的管壁后,接触部52与导电部41 形成电性接触,而此类形态的电池21大多为数位摄影机等电子装置 所使用的电池。如附图3及附图9所示,电池22的导电部42设为并列槽状, 则本专利技术的接触端子5的接触部52与导电部42接触时,接触部52 为平板状,而能完全收容在导电部42内,并与导电部42形成电性接 触,而此类形态的电池22大多为笔记型电脑等电子装置所使用的电 池。如附图10及附图11所示,接触端子5的本体51与连接部511、 或与接触部52之间可为平行延伸、垂直延伸或经延伸形成角度差其 中的一个,且连接部51i与该接触部52间可呈水平状、垂直状或形 成角度差其中的一个,藉此,连接部511与接触部52间可形成高低 差状态,则接触部52受外力压迫后,便会以连接部511为轴:O,以 本体51为轴杆,产生位移连带使本体51产生弹性位移,当施加在接 触部52的外力消失时,连接部511与本体51释放原先压缩弹力,使 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端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本体一端延伸有连接在预设电路板的一连接部,该本体另一端延伸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具有以一渐缩区段形成的一终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怡章
申请(专利权)人:毅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