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6430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包括台车主体,所述台车主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作业台面组件,所述台车主体的顶部和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由液压缸、第一防护板、安装槽、第一减震垫、第二防护板、第二减震垫、安装框和防护网组成,且液压缸与第三作业台面的顶面四角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与液压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通过液压缸、第一防护板、第一减震垫、第二防护板、第二减震垫和防护网等结构的相互配合,将工作面落石进行有效地阻隔,实现了便于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目标,达到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进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效果,满足了使用需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洞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洞施工具有工作面狭窄、劳动条件差、工序多、干扰大等特点,特别是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合理选定洞口、支洞位置、出碴运输路线以及隧洞开挖的方法。
[0003]现有的软岩隧洞台车,缺乏防止工作面落石的保护结构,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工作面围岩性质较差容易发生落石,容易出现施工人员在施工时被砸伤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且出现安全事故影响了施工进度,难以满足使用需求,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软岩隧洞台车缺乏防止工作面落石的保护结构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包括台车主体,所述台车主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作业台面组件,所述台车主体的顶部和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由液压缸、第一防护板、安装槽、第一减震垫、第二防护板、第二减震垫、安装框和防护网组成,且液压缸与第三作业台面的顶面四角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与液压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且第一减震垫与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防护板与第一减震垫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减震垫与第二防护板的顶面固定连接,且安装框与台车主体和作业台面组件的背面均固定连接,且防护网与安装框的内部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台车主体由行走架、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梁、横梁和控制箱组成,且第一支撑柱与行走架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梁与第一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梁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横梁的两端与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且控制箱与第一支撑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作业台面组件由加强筋、第一作业台面、第二作业台面、第三作业台面和爬梯组成,且加强筋靠近横梁中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固定连接,且第一作业台面和第二作业台面的底面均与加强筋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第三作业台面的底面与第二作业台面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爬梯与台车主体和作业台面组件的正面均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作业台面位于第一作业台面的上方,且第二作业台面的宽度小于第一作业台面,所述第三作业台面位于第一防护板的正下方。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均呈弧状,所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均采用减震橡胶材质制成。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该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液压缸带动第一防护板逐渐上升至合适高度,当工作面发生落石和坍塌时,落石掉入防护网和工作面之间的间隙内,并被防护网兜住,当工作面的顶部发生落石时,落石首先落到第二减震垫上,落石产生的部分冲击力被第二减震垫、第二防护板、第一减震垫和第一防护板吸收冲击力后,沿着第一防护板的表面向两端滑下,从而实现了保护过程,通过液压缸、第一防护板、第一减震垫、第二防护板、第二减震垫和防护网等结构的相互配合,将工作面落石进行有效地阻隔,实现了便于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目标,达到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进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效果,满足了使用需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另一主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第一防护板结构正剖图。
[0016]图中:1台车主体、101行走架、102第一支撑柱、103第一支撑梁、104第二支撑柱、105第二支撑梁、106横梁、107控制箱、2作业台面组件、201加强筋、202第一作业台面、203第二作业台面、 204第三作业台面、205爬梯、3保护结构、301液压缸、302第一防护板、303安装槽、304第一减震垫、305第二防护板、306第二减震垫、307安装框、308防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实施例:参照图1

3,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包括台车主体1,台车主体1由行走架101、第一支撑柱102、第一支撑梁103、第二支撑柱104、第二支撑梁105、横梁106和控制箱 107组成,且第一支撑柱102与行走架101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梁103与第一支撑柱102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柱104与第一支撑梁103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梁105与第二支撑柱 104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横梁106的两端与第二支撑梁105固定连接,且控制箱107与第一支撑梁103固定连接,台车主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作业台面组件2,作业台面组件2由加强筋201、第一作业台面 202、第二作业台面203、第三作业台面204和爬梯205组成,且加强筋201靠近横梁106中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102和第二支撑柱 104均固定连接,且第一作业台面202和第二作业台面203的底面均与加强筋201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作业台面203位于第一作业台面 202的上方,且第二作业台面203的宽度小于第一作业台面202,且第三作业台面204的底面与第二作业台面203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三作业台面204位于第一防护板302的正下方,且爬梯205与台车主体 1和作业台面组件2的正面均固定连接,台车主体1的顶部和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结构3,保护结构3由液压缸301、
第一防护板302、安装槽303、第一减震垫304、第二防护板305、第二减震垫306、安装框307和防护网308组成,且液压缸301与第三作业台面204的顶面四角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302与液压缸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302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303,且第一减震垫304与安装槽30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防护板305与第一减震垫304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防护板302和第二防护板305均呈弧状,且第二减震垫306与第二防护板305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垫304和第二减震垫306均采用减震橡胶材质制成,在工作面顶部有落石时,第一防护板302、第一减震垫304、第二防护板305和第二减震垫306能够将落石阻隔同时将撞击防护板的落石反弹,减小落石的冲击力,再从第一防护板302和第二防护板305的两端滑下,且安装框307与台车主体1和作业台面组件2的背面均固定连接,且防护网308与安装框307的内部固定连接,防护网308能够在工作面发生塌落时,将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包括台车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车主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作业台面组件(2),所述台车主体(1)的顶部和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结构(3),所述保护结构(3)由液压缸(301)、第一防护板(302)、安装槽(303)、第一减震垫(304)、第二防护板(305)、第二减震垫(306)、安装框(307)和防护网(308)组成,且液压缸(301)与第三作业台面(204)的顶面四角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302)与液压缸(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防护板(302)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303),且第一减震垫(304)与安装槽(303)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防护板(305)与第一减震垫(304)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减震垫(306)与第二防护板(305)的顶面固定连接,且安装框(307)与台车主体(1)和作业台面组件(2)的背面均固定连接,且防护网(308)与安装框(307)的内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软岩隧洞工作面落石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车主体(1)由行走架(101)、第一支撑柱(102)、第一支撑梁(103)、第二支撑柱(104)、第二支撑梁(105)、横梁(106)和控制箱(107)组成,且第一支撑柱(102)与行走架(101)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梁(103)与第一支撑柱(102)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柱(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卫东冯钊邱斌姚进原俊峰张英才马军超吕小师王晓徐鹏飞刘超强师闻佳赵贞贞董保利高帅杰于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