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包括支架和铜套的一端连接,在铜套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在铜套的另一端连接碳棒,在铜套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在碳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长度方向的长方槽,在碳棒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容易散热,并且使换向器和碳棒摩擦产生的粉末容易沿凹槽吹掉,不致粘贴在电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电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容易散热、能使碳棒上脱 落的粉末不粘贴在电枢上的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技术背景一般来说,电机是把电能变换为动能的机器,这样的电机可分为把 电能变换为旋转运动的旋转式电机和把电能变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的往复 式电机。电机作为动力源安装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风扇和吸尘器等家庭中使用的几乎所有的产品上。为了使电机连续旋转,采用换向整流器,换向整流器的作用就是将 电流依次转换,使转子在任何的位置都可以以一定的方向进行旋转。如图1 5所示,现有技术的单相电机包括有开口的外壳l,在外壳 1的内侧固定定子2,在定子2的内侧设有和定子2的内周面维持一定的 距离、可进行旋转的转子3,在转子3的中心部安装有旋转轴4,在旋转 轴4的两侧端部上设置有轴承11,轴承11由外壳1和风罩8固定,使 旋转轴4进行旋转。在旋转轴4的一侧端部上固定有叶轮9,当旋转轴4 旋转时,带动叶轮9旋转,叶轮外部由叶轮罩10与电机外壳1固定。旋 转轴4通过端盖7和风罩8和叶轮9连接在转子3的上侧设有将供给的AC电流转换为DC电流的换向整流器 5,在换向整流器5的两侧设有和换向整流器5的外面有弹性接触、给换 向整流器5提供电源并与旋转轴4垂直方向形成的一对碳刷6。碳刷6包括注塑支架12,支架12和铜套13的一端连接,在铜套13 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14,铜套13的另一端连接碳棒15,在铜套13的下 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16。现有技术的碳棒的四周表面为光滑平面,碳棒的前端为光滑圆弧, 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散热不良,换向器和碳棒接触运转时发生偏移,容易 产生火花;另外,换向器和碳棒摩擦产生的粉末容易粘贴在电枢上,使 电机的特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容易散热、能使碳棒上脱落的粉末不粘在电枢上的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包括支架,支架和铜套的一端连接,在铜套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铜套的另一端连接碳棒, 在铜套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在碳棒的顶面和底面分 别形成一条沿碳棒长度方向的长方槽,在碳棒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 的凹槽。长方槽的长度和碳棒长度相同,其宽度和深度各为2 5 mm 。 凹槽的宽度b = 0. 2 0. 5mm,深度t = 0. 2 0. 5mm。 本专利技术由于在碳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长度方向的 长方槽和在碳棒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容易散热,并且使换 向器和碳棒摩擦产生的粉末容易沿凹槽吹掉,不致粘贴在电枢上。 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单相电机的剖面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单相电机的分解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单相电机碳刷的立体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单相电机碳刷的主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单相电机碳刷的立体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单相电机碳刷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夕卜壳2定子3转子4旋转轴5换向整流器6碳刷78风罩9叶轮10叶轮罩11轴承12支架13铜套14散热孔15碳棒16金属片20碳刷21碳棒22长方槽23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和现有的碳刷结构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 如图1 8所示,单相电机包括有开口的外壳l,在外壳l的内侧固定有定子2,在定子2的内侧设有和定子2的内周面维持着一定的距离、 可进行旋转的转子3,在转子3的中心部安装有旋转轴4。在旋转轴4 的两侧端部上设置有轴承11,轴承11由外壳1和风罩8固定,使旋转4轴4进行旋转。在转子3的上侧设有将供给的AC电流转换为DC电流的换向整流器 5,在换向整流器5的两侧设有和换向整流器5的外面有弹性接触、给换 向整流器5提供电源、并与旋转轴4垂直方向形成的一对碳刷20。碳刷20包括注塑支架12,支架12和铜套13的一端连接,在铜套 13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14,铜套13的另一端连接碳棒21,在铜套13 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16。在碳棒21的顶面和底面分 别形成一条沿碳棒21长度方向的长方槽22,长方槽22的长度和碳棒21 长度相同,其宽度和深度各为2 mm 。在碳棒21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 布的凹槽23,凹槽23的宽度b-0.2咖,深度t二0.2mm。本专利技术由于在碳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长度方向的 长方槽和在碳棒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容易散热,并且使换 向器和碳棒摩擦产生的粉末容易沿凹槽吹掉,不致粘贴在电枢上。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包括支架(12),支架(12)和铜套(13)的一端连接,在铜套(13)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14),铜套(13)的另一端连接碳棒(21),在铜套(13)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16),其特征在于在碳棒(2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21)长度方向的长方槽(22),在碳棒(21)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2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碳刷结构,其特征在于长方槽 (22)的长度和碳棒(21)长度相同,其宽度和深度各为2 5 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碳刷结构,其特征在于凹槽(23) 的宽度b = 0. 2 0. 5mm,深度t = 0. 2 0. 5mm。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包括支架和铜套的一端连接,在铜套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在铜套的另一端连接碳棒,在铜套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在碳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长度方向的长方槽,在碳棒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本专利技术容易散热,并且使换向器和碳棒摩擦产生的粉末容易沿凹槽吹掉,不致粘贴在电枢上。文档编号H01R39/00GK101330186SQ20071005768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0日专利技术者勇 刘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碳刷结构,包括支架(12),支架(12)和铜套(13)的一端连接,在铜套(13)上形成有多个散热孔(14),铜套(13)的另一端连接碳棒(21),在铜套(13)的下部设置有和接线端子接触的金属片(16),其特征在于:在碳棒(2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一条沿碳棒(21)长度方向的长方槽(22),在碳棒(21)的四周表面形成多个均布的凹槽(2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