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双体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5741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双体船,其包括船体组件、船底支撑体以及船尾支撑体;所述船体组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船体、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的船头支撑体,两个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均为充气结构;所述船底支撑体与两个侧船体连接;所述船尾支撑体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尾部分分别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船头支撑体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分别连接,这样在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充气后,船头支撑体对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的限位作用好,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双体船在航行时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不易摆动变形,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双体船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充气双体船。

技术介绍

[0002]双体船顾名思义,人们一般把由两个单船体横向固联在一起而构成的船称为双体船;双体船相比较单体船可以承受更大的风浪,航行稳定性更好。
[0003]为了便于运输和降低生产成本,有人开发了充气双体船。现有的充气双体船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侧船体、连接两个侧船体的船底支撑体、两端分别抵靠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的船头支撑体、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船体船尾部的船尾支撑体;其中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采用充气结构,船底支撑体用于支撑人体,船头支撑体与船底支撑体连接并用于使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隔开,船尾支撑体用于使两个侧船体船尾部分隔开。
[0004]但是由于船头支撑体两端只是抵靠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的部分,而且船头支撑体是采用充气结构,这使得船头支撑体对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的限位作用效果不好,导致充气双体船在航行时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容易摆动变形,影响了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双体船,其航行稳定性好。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充气双体船,其包括船体组件、船底支撑体以及船尾支撑体;所述船体组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船体、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的船头支撑体,两个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均为充气结构;所述船底支撑体与两个侧船体连接;所述船尾支撑体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尾部分分别连接。
[0008]所述船头支撑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焊接连接。
[0009]所述侧船体内腔分隔成主气室和船头气室,两个侧船体的船头气室与船头支撑体内腔相通。
[0010]所述船底支撑体包括底片和支撑板;所述底片为柔性结构,且底片与两个侧船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放置于底片上,且支撑板两侧分别抵靠两个侧船体。
[0011]所述底片中部设有龙骨。
[0012]所述底片、船头支撑体、两个侧船体以及船尾支撑体之间形成一个支撑凹槽;所述支撑板嵌合于支撑凹槽。
[0013]所述支撑板由至少一块硬板组成。
[0014]所述支撑板一侧抵靠船尾支撑体,且支撑板被船头支撑体压住。
[0015]所述支撑板为充气结构。
[0016]所述底片的与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连接的部分上翘设置。
[0017]所述底片、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以及船头支撑体之间形成一置物凹槽。
[0018]所述置物凹槽中配合有置物袋,置物袋与两个侧船体分别可拆连接。
[0019]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船头支撑体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分别连接,这样在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充气后,船头支撑体对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的限位作用好,从而使得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在航行时两个侧船体船头部分不易摆动变形,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1;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局部结构断面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1;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2;
[00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断面图;
[0028]标号说明:
[0029]船体组件1,
[0030]侧船体11,船头部分1101,船尾部分1102,主气室111,船头气室112,绑线环113,浆架114,浆座115,绳扣116,拉手117,座板连接座118,船尾连接座119,
[0031]船头支撑体12,
[0032]船底支撑体2,底片21,龙骨211,支撑板22,硬板221,
[0033]船尾支撑体3,
[0034]置物袋4,绑线41,
[0035]船桨5,绳索6,座板7,
[0036]支撑凹槽S1,置物凹槽S2。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38]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充气双体船,其包括船体组件1、船底支撑体2以及船尾支撑体3;其中,所述船体组件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船体11、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的船头支撑体12,两个侧船体11和船头支撑体12均为充气结构(即侧船体11和船头支撑体12充气后可膨胀展开),侧船体11和船头支撑体12在充气后使用;所述船底支撑体2与两个侧船体11连接;所述船尾支撑体3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11的船尾部分1102分别连接。
[0039]在本技术中,由于船头支撑体12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分别连接,这样在侧船体11和船头支撑体12充气后,船头支撑体12对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的限位作用好,从而使得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在航行时两个侧船体11船头部分1101不易摆动变形,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
[0040]在本技术中,所述船头支撑体12的两端可分别与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
1101焊接连接,这样船头支撑体12与两个侧船体11的连接稳固可靠,以保证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航行稳定性;当然船头支撑体12的两端也可分别与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采用如粘接或绑线的方式连接。所述侧船体11内腔可分隔成主气室111和船头气室112,船头气室112对应于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两个侧船体111的船头气室112与船头支撑体12内腔相通;这样当侧船体11的主气室111和船头气室112的其中之一漏气时,侧船体11的其余气室还能继续使用,从而保证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的使用安全性;另外也使得船头支撑体12对两个侧船体11的船头部分1101的限位作用好。
[0041]在本技术中,所述船底支撑体2包括底片21和支撑板22;所述底片21为柔性结构,且底片21与两个侧船体1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22放置于底片21上,且支撑板22两侧分别抵靠两个侧船体11;其中底片21为柔性结构,这样在取出支撑板22之后,底片21可以进行折叠;同时船体组件1的侧船体11和船头支撑体12在泄气之后也可以进行折叠;这样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可以在折叠之后在进行运输,方便了人们运输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所述底片21的中部设有龙骨211,该龙骨211可以使得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在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大大减小,使得本技术的充气双体船移动灵活;该龙骨211可为充气结构。
[0042]在本技术中,所述底片21、船头支撑体12、两个侧船体11以及船尾支撑体3之间形成一个支撑凹槽S1;该支撑凹槽S1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双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组件、船底支撑体以及船尾支撑体;所述船体组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侧船体、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的船头支撑体,两个侧船体和船头支撑体均为充气结构;所述船底支撑体与两个侧船体连接;所述船尾支撑体的两端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尾部分分别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双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头支撑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船体的船头部分焊接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双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船体内腔分隔成主气室和船头气室,两个侧船体的船头气室与船头支撑体内腔相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双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支撑体包括底片和支撑板;所述底片为柔性结构,且底片与两个侧船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放置于底片上,且支撑板两侧分别抵靠两个侧船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双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雄林海蔡兆卫
申请(专利权)人: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