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538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包括盖体和把手,所述盖体的顶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一体成型于盖体处,所述盖体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一,所述凹槽一一体成型于盖体处,所述盖体的底端在位于边缘位置处设置有橡胶圈,凹槽二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凹槽二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凹槽一与凹槽二一一对应设置,凹槽一的尺寸与凹槽二的尺寸一致,凹槽一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通过该设置,移液管的管头放置于凹槽一与凹槽二处,移液管进行放置时,可防止残留液体流落到工作台上,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移液管内部液体被污染的机率,通过盖体可防止灰尘落于移液管处。灰尘落于移液管处。灰尘落于移液管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移液管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

技术介绍

[0002]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的量器,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它是一根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的细长玻璃管,其下端为尖嘴状,上端管颈处刻有一标线,是所取的准确体积的标志,先用自来水淋洗后,用铬酸洗涤液浸泡,操作方法如下:用右手拿移液管或吸量管上端合适位置,食指靠近管上口,中指和无名指张开握住移液管外侧,拇指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位置握在移液管内侧,小指自然放松,左手拿洗耳球,持握拳式,将吸耳球握在掌中,尖口向下,握紧吸耳球,排出球内空气,将吸耳球尖口插入或紧接在移液管(吸量管)上口,注意不能漏气,慢慢松开左手手指,将洗涤液慢慢吸入管内,直至刻度线以上部分,移开吸耳球,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移液管(吸量管)上口,等待片刻后,将洗涤液放回原瓶,并用自来水冲洗移液管(吸量管)内、外壁至不挂水珠,再用蒸馏水洗涤三次,控干水备用。
[0003]现有的移液管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移液管在进行使用时,通常用到多跟移液管,先用过的移液管放置时易造成超净台面积液和移液管内部被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移液管在进行使用时,通常用到多跟移液管,先用过的移液管放置时易造成超净台面积液和移液管内部被污染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包括盖体和把手,所述盖体的顶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一体成型于盖体处,所述盖体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一,所述凹槽一一体成型于盖体处,所述盖体的底端在位于边缘位置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通过粘胶定位于盖体处,所述盖体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二,所述凹槽二一体成型于底座处,所述底座的底端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垫脚,所述垫脚一体成型于底座处。
[0007]优选的,所述垫脚共设置有四个,所述垫脚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所述垫脚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垫脚与底座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直角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凹槽二的底端为弧形结构设置,所述凹槽二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所述凹槽二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凹槽一与凹槽二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凹槽一的尺寸与凹槽二的尺寸一致,所述凹槽一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底座为圆形结构设置,所述底座的直径尺寸小于盖体的直径尺寸,所述盖体覆盖于底座处,所述底座的内部经过杀菌消毒处理。
[0011]优选的,所述把手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所述把手与盖体的连接处呈九十度直角设置,所述橡胶圈为环形结构设置,所述橡胶圈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弹性形变,所述橡胶圈可完全贴合于盖体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采用了新的结构设计,移液管在使用结束后进行放置时,易将残留液体滴落于超净工作台上,且易落灰尘,管体别污染,通过新设计的产品,该产品结构简单,防护性能好,该产品包括把手、凹槽一、凹槽二、盖体、底座、垫脚和橡胶圈,操作便捷,凹槽二的底端为弧形结构设置,凹槽二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凹槽二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凹槽一与凹槽二一一对应设置,凹槽一的尺寸与凹槽二的尺寸一致,凹槽一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通过该设置,移液管的管头放置于凹槽一与凹槽二处,移液管进行放置时,可防止残留液体流落到工作台上,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移液管内部液体被污染的机率,通过盖体可防止灰尘落于移液管处。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分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盖子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把手;2、凹槽一;3、盖体;4、底座;5、凹槽二;6、垫脚;7、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2]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包括盖体3和把手1,盖体3的顶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把手1,把手1一体成型于盖体3处,盖体3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一2,凹槽一2一体成型于盖体3处,凹槽一2与凹槽二5一一对应设置,凹槽一2的尺寸与凹槽二5的尺寸一致,凹槽一2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盖体3的底端在位于边缘位置处设置有橡胶圈7,橡胶圈7通过粘胶定位于盖体3处,把手1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把手1与盖体3的连接处呈九十度直角设置,橡胶圈7为环形结构设置,橡胶圈7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弹性形变,橡胶圈7可完全贴合于盖体3处,盖体3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底座4,底座4为圆形结构设置,底座4的直径尺寸小于盖体3的直径尺寸,盖体3覆盖于底座4处,底座4的内部经过杀菌消毒处理,底座4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二5,凹槽二5一体成型于底座4处,凹槽二5的底端为弧形结构设置,凹槽二5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凹槽二5之间呈竖向平行
设置,底座4的底端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垫脚6,垫脚6一体成型于底座4处,垫脚6共设置有四个,垫脚6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垫脚6之间相互平行,垫脚6与底座4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直角设置,该设置通过凹槽一2与凹槽二5一一对应设置,可将移液管进行放置,避免液体落于超净台上,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移液管被污染的机率。
[002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在进行使用该设备时,移液管操作结束,将移液管管头放置于凹槽一2与凹槽二5处,凹槽二5的底端为弧形结构设置,凹槽二5的边缘经过钝化打磨处理,凹槽二5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凹槽一2与凹槽二5一一对应设置,凹槽一2的尺寸与凹槽二5的尺寸一致,凹槽一2之间呈竖向平行设置,通过该设置,移液管进行放置时,可防止残留液体流落到工作台上,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移液管内部液体被污染的机率,通过盖体3可防止灰尘落于移液管处。
[00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包括盖体(3)和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3)的顶端在位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把手(1),所述把手(1)一体成型于盖体(3)处,所述盖体(3)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一(2),所述凹槽一(2)一体成型于盖体(3)处,所述盖体(3)的底端在位于边缘位置处设置有橡胶圈(7),所述橡胶圈(7)通过粘胶定位于盖体(3)处,所述盖体(3)的底端位置处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环形表面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凹槽二(5),所述凹槽二(5)一体成型于底座(4)处,所述底座(4)的底端在位于均匀位置处设置有垫脚(6),所述垫脚(6)一体成型于底座(4)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摆放移液管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脚(6)共设置有四个,所述垫脚(6)的大小、尺寸规格呈一致设置,所述垫脚(6)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垫脚(6)与底座(4)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直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延林陈者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