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和净水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531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和净水设备,包括主管路、水泵、双极膜滤芯、膜滤芯、第一支流管路和第二支流管路;水泵、双极膜滤芯和膜滤芯依次设置在主管路上;双极膜滤芯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至少两张双极膜;正电极与负电极相对设置,双极膜设置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负电极和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一流道,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二流道,双极膜和正电极之间形成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皆与主管路连通;第一支流管路一端与第一流道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主管路连通,且位于膜滤芯之后;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与主管路连通;第二支流管路一端与第三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用于将第三流道的水排走。用于将第三流道的水排走。用于将第三流道的水排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和净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和净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净水设备也叫净水机、水质净化器,是按照用水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净水器的技术核心为滤芯装置,滤芯装置一般有超滤膜滤芯、RO反渗透膜滤芯、纳滤膜滤芯等。这些通过各种类型的过滤膜对水进行过滤处理的滤芯称为膜滤芯。膜滤芯分为进水侧和出水侧,原水和废水在进水侧,过滤后的净水在出水侧。
[0003]在使用过程中,膜滤芯的过滤膜会逐渐附着上水垢,并难以清除,影响过滤效果,一般只能更换滤芯,难以满足长效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和净水设备,可以防止过滤膜上产生水垢,保证过滤效果,长效使用。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包括主管路、水泵、双极膜滤芯、膜滤芯、第一支流管路和第二支流管路;所述水泵、双极膜滤芯和膜滤芯依次设置在所述主管路上;所述双极膜滤芯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至少两张双极膜;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相对设置,所述双极膜设置在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所述负电极和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双极膜和正电极之间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皆与所述主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支流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且位于所述膜滤芯之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与主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支流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三流道的水排走。
[0006]可选的,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管路;所述废水管路一端与所述膜滤芯的进水侧连通;所述第二支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水管路连通。
[0007]可选的,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限流模块;所述限流模块设置在所述废水管路上,用于限制所述废水管路内水流的大小。
[0008]可选的,所述限流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支流管路之前。
[0009]可选的,所述限流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支流管路之后。
[0010]可选的,所述限流模块为阀门、弯曲流道或限流孔板。
[0011]可选的,所述双极膜包括相互贴紧设置的第一离子交换膜和第二离子交换膜;所述负电极与第一离子交换膜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相邻两张所述双极膜的第一离子交换膜和第二离子交换膜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离子交换膜与正电极之间形成所述第三流道。
[0012]可选的,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前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设置在所述主管路上,且位于所述水泵之前。
[0013]可选的,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前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管路和第一支流管路上,且设置在所述主管路上的所述前置滤芯位于所述双极膜滤芯和膜滤芯之间。
[00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净水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净水系统。
[0015]本技术中的长效净水系统,双极膜滤芯中的第一流道中的水呈弱碱性,第二流道中的水为酸碱正常的水,第三流道中的水呈弱酸性。弱碱性水对人体有益,所述第一流道的水可以通过第一支流管路跳过膜滤芯,直接供给用户饮用;弱酸性对人体无益,所述第三流道的水通过第二支流管路直接排走;第三流道的水经过双极膜滤芯的去盐分处理后,硬度降低,且酸碱性正常,直接通过膜滤芯过滤,膜滤芯不容易产生水垢,保证过滤效果,膜滤芯可以长效使用。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净水系统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双极膜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双极膜滤芯吸附离子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双极膜滤芯再生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净水系统的另一示意图。
[0022]其中,1、主管路;2、水泵;3、双极膜滤芯;31、正电极;32、负电极;33、双极膜;331、第一离子交换膜;332、第二离子交换膜; 34、第一流道;35、第二流道;36、第三流道;37、进水端;38、出水端;4、膜滤芯;41、进水侧;42、出水侧;43、过滤膜;5、第一支流管路;6、第二支流管路;7、废水管路;8、限流模块;9、前置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0024]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5]如图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包括主管路1、水泵2、双极膜滤芯3、膜滤芯4、第一支流管路5和第二支流管路6。所述水泵2、双极膜滤芯3和膜滤芯4依次设置在所述主管路1上。所述双极膜滤芯3包括正电极31、负电极32和至少两张双极膜33;所述正电极31与负电极32相对设置,所述双极膜33设置在所述正电极31和负电极32之间。所述负电极32和双极膜33之间形成第一流道34,所述双极膜33之间形成第二流道35,所述双极膜33和正电极31之间形成第三流道36。所述第一流道34、第二流道35和第三流道36的进水端37皆与所述主管路1连通。所述第一支流管路5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34的出水端2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管路1连通,且位于所述膜滤芯4之后;所述第二
流道35的出水端28与主管路1连通;所述第二支流管路6 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36的出水端28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三流道36 的水排走。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称的膜滤芯4指的是采用各种过滤膜43的滤芯,例如反渗透滤芯、超滤滤芯、纳滤滤芯等。具体的,所述膜滤芯4为反渗透滤芯、纳滤滤芯或超滤滤芯。过滤膜43将滤芯分为进水侧41和出水侧42。进水侧41指的是膜滤芯4中还未被膜过滤的一侧,处在该侧的是原水或者废水;出水侧42指的是水在膜滤芯4中已经被过滤的一侧,处在该侧的是净水,供使用者饮用。在本技术中,水分为原水、净水和废水。原水指的是被膜滤芯4 过滤之前的水;净水指的是被反渗透膜过滤后的水,供使用者饮用;废水指的是原水在不断被过滤膜43过滤后,剩在进水侧41的水,该部分水的TDS浓度(Total dissolved solids,总溶解固体)一般高于原水,可以通过废水管路7排出。
[0027]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采用的双极膜滤芯由一对或多对电极,以及电极中间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双极膜构成;每个双极膜由复合在一起的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构成,构成一个双极膜的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效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路、水泵、双极膜滤芯、膜滤芯、第一支流管路和第二支流管路;所述水泵、双极膜滤芯和膜滤芯依次设置在所述主管路上;所述双极膜滤芯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至少两张双极膜;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相对设置,所述双极膜设置在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所述负电极和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双极膜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双极膜和正电极之间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皆与所述主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支流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且位于所述膜滤芯之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与主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支流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三流道的水排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管路;所述废水管路一端与所述膜滤芯的进水侧连通;所述第二支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水管路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限流模块;所述限流模块设置在所述废水管路上,用于限制所述废水管路内水流的大小。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吕苏晏博董红晨郝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