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4891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包括前架体、后架体、储料斗、多组分选槽、蓄水槽和收集箱,储料斗上具有第一出水口和出料口,多组分选槽由从上至下依次倾斜设置的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组成,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都由前槽板和后槽板组成,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之间保持间距,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还都具有一弧形凸条,第一分选槽及第三分选槽上方的前架体上还都设有扁平的第二出水口,蓄水槽内设有水泵,水泵连接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有效的对食用菌进行分选,避免对食用菌表面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在分选过程中还对食用菌进行了冲洗,一举两得。一举两得。一举两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

技术介绍

[0002]公告号为CN21035799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等级分选机,其采用多层振动筛的方式对食用菌进行分选;由于食用菌是由菌盖和菌柄组成的,采用上述结构的分选机菌柄易卡入滤筛的网孔内,造成后续较小的食用菌无法通过,导致分选失败;另一方面,采用振动过筛的方式对食用菌进行分选,还容易刮伤食用菌的表面,降低食用菌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包括前架体、后架体、设置于前架体顶部的储料斗、设置于前架体和后架体之间的多组分选槽以及水循环系统;
[0005]所述储料斗为一底部具有一倾斜面的槽体,所述储料斗的后侧具有扁平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储料斗的前侧具有出料口;
[0006]多组所述分选槽由从上至下依次倾斜设置的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组成,所述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都由前槽板和后槽板组成,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均为一倾斜设置的板体并分别固定在前架体和后架体上,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之间形成一倒梯形的槽体,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之间保持间距,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还都具有一弧形凸条,所述弧形凸条向内侧凸起;
[0007]所述第一分选槽及第三分选槽上方的前架体上还都设有扁平的第二出水口;
[0008]所述前架体和后架体的底部之间还具有一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内设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相连接;
[0009]所述前架体和后架体的右侧之间还挂置有三个收集箱,所述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第三分选槽的右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收集箱的上方,所述收集箱的底部为多孔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的顶端还具有一向外弯折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前架体或后架体相连接。
[0011]具体的,所述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均由呈阶梯状且向右侧倾斜设置的三对槽体组成,三对槽体之间还错位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入口上还设有过滤罩。
[0013]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槽的右侧延伸至收集箱的下方。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方面可有效的对食用菌进行分选,避免对食用菌表面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在分选过程中还对食用菌进行了冲洗,一举两得。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分选槽的局部立体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分选槽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包括前架体1、后架体2、设置于前架体1顶部的储料斗3、设置于前架体1和后架体2之间的多组分选槽以及水循环系统;
[0020]所述储料斗3为一底部具有一倾斜面的槽体,待分选的食用菌堆积于槽体内,所述储料斗3的后侧具有扁平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储料斗3的前侧具有出料口4,由于食用菌质轻,第一出水口出水时,水流会将食用菌逐渐冲出出料口4并下落;
[0021]多组分选槽由从上至下依次倾斜设置的第一分选槽5、第二分选槽6和第三分选槽7组成,如图2所述,所述第一分选槽5、第二分选槽6和第三分选槽7都由前槽板8和后槽板9组成,所述前槽板8和后槽板9均为一倾斜设置的板体并分别固定在前架体1和后架体2上,所述前槽板8和后槽板9之间形成一倒梯形的槽体,所述前槽板8和后槽板9的底端之间保持间距,该间距与某一等级的食用菌菌盖直径相对应,所述前槽板8和后槽板9的底端还都具有一弧形凸条10,所述弧形凸条10向内侧凸起,该弧形凸条10一方面用于托置食用菌的菌盖,以减少菌盖或食用菌其他部位与分选槽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另一方面,弧形凸条10和前槽板8或后槽板9的交接处形成一导水槽,以使滞留在该分选槽上的食用菌可更顺滑的沿分选槽倾斜方向导出;
[0022]进一步的,所述前槽板8和后槽板9的顶端还具有一向外弯折的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与前架体1或后架体2相连接,以使前槽板8和后槽板9在水流冲击下可产生轻微的震颤,以加速堆积在分选槽内的较小的食用菌的下落;
[0023]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分选槽5、第二分选槽6和第三分选槽7均由呈阶梯状且向右侧倾斜设置的三对槽体12组成,三对槽体12之间还具有3~5mm的错位,该结构的分选槽使食用菌在滑出过程中需经历两次较为明显的落差,当食用菌跌落至下一级槽体12上时,粘附或交叉于大食用菌上的小食用菌会被分离再下落至下一级分选槽,有利于提高分选精度;
[0024]所述第一分选槽5及第三分选槽7上方的前架体1上还都设有扁平的第二出水口13,以避免流至第一分选槽5或第三分选槽7上的水较少而导致食用菌无法顺利导出;
[0025]所述前架体1和后架体2的底部之间还具有一蓄水槽14,所述蓄水槽14内设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13相连接;水泵向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13供水,水流辅助导出食用菌的同时下落回蓄水槽14内,由此形成水循环系统;
[0026]具体的,所述水泵的入口上还设有过滤罩,以避免水泵吸入杂质;
[0027]所述前架体1和后架体2的右侧之间还挂置有三个收集箱15,所述第一分选槽5、第二分选槽6、第三分选槽7的右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收集箱15的上方,所述收集箱15的底部为多孔板,以滤出多余的水分;
[0028]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槽14的右侧延伸至收集箱15的下方。
[002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位于储料斗3内的食用菌分批被水流冲出出料口4,然后落在第一分选槽5的左侧,较小的食用菌由第一分选槽5的中部漏下,较大的食用菌卡在第一分选槽5上,并在水流辅助下向第一分选槽5的右侧移动,直至落在对应的收集箱15内;该过程中,食用菌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落差,且在水流冲击下,第一分选槽5的前槽板8和右槽板不停产生轻微的震颤,可将粘附或交叉于大食用菌上的小食用菌抖落并使其下落,并尽可能使大食用菌的菌柄向下导出,有利于提高分选精度;同上原理,食用菌再经两次分选后导出至对应的收集箱15内;最终,食用菌表面附着的杂质,及无法作为商品出售的细枝下落至蓄水槽14,等待处理后废弃;
[0030]本技术一方面可有效的对食用菌进行分选,避免对食用菌表面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在分选过程中还对食用菌进行了冲洗,一举两得,分选冲洗完毕的食用菌等待进一步的风干、烘干或晒干,有利于规模化加工。
[00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等级自动分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架体、后架体、设置于前架体顶部的储料斗、设置于前架体和后架体之间的多组分选槽以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储料斗为一底部具有一倾斜面的槽体,所述储料斗的后侧具有扁平的第一出水口,所述储料斗的前侧具有出料口;多组所述分选槽由从上至下依次倾斜设置的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组成,所述第一分选槽、第二分选槽和第三分选槽都由前槽板和后槽板组成,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均为一倾斜设置的板体并分别固定在前架体和后架体上,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之间形成一倒梯形的槽体,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之间保持间距,所述前槽板和后槽板的底端还都具有一弧形凸条,所述弧形凸条向内侧凸起;所述第一分选槽及第三分选槽上方的前架体上还都设有扁平的第二出水口;所述前架体和后架体的底部之间还具有一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月冬蔡世荣盛立柱林火松吴自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世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