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477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5
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补片本体,补片本体是由聚丙烯丝织成的多孔网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上设置有防粘连可吸收膜,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由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疝修补手术是临床的常见手术,其中尤以腹股沟疝气及伤口疝气为常见。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由于男性患者在疝环口的周围有输精管、睾丸血管和神经等器官结构,现有的疝修补补片不仅不能结合其生理特性,而且现有的防粘连疝修补补片采用先加工形成防粘连膜,然后加压热合在聚丙烯丝网片上的方式。此种方法加压热合的方式不仅极易损害防粘连膜的生物特性,影响其吸水率,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会发生防粘连膜脱落的情况,影响术后恢复效果,增加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以达到结合患者生理特性,同时避免发生粘连,避免防粘连膜脱落,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0004]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包括补片本体,补片本体是由聚丙烯丝织成的多孔网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上设置有防粘连可吸收膜,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由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混合溶液制成,溶剂为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中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摩尔比为4:6~10:1。
[0005]进一步,所述补片本体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形结构,补片本体设置有与疝病生理曲面相适配的曲面,补片本体一侧设置有生理适配端,所述生理适配端为向内凹陷的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
[0006]进一步,所述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的面积大于补片本体的面积,防粘连可吸收膜上设置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贯穿补片本体。
[0007]进一步,所述补片本体上设置有指示条纹,指示条纹均匀横向分布在补片本体1上。
[0008]进一步,所述补片本体上设置有六边形网孔,补片本体的单位克重30g/m2±
8g/m2,厚度为0.88mm
±
0.10mm;六边形网孔的孔径为2mm~5mm;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为透明薄膜,其厚度2μm~50μm。
[0009]一种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先将聚丙烯丝织成的多孔网状结构,制成补片本体;步骤2,先将补片本体浸入浓度为4%~7%的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静置5s~30s,晾干;步骤3,将浓度为9%~13%的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注入涂布试验机上,在涂布试验机上形成液态膜;步骤4,将步骤2的补片本体放置在涂布试验机的液态膜上,干燥,即形成防粘连可
吸收膜;步骤5,在步骤4的有防粘连可吸收膜的疝修补片本体上打上引流孔,即制成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
[0010]进一步,所述步骤2和步骤3中,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的25℃的特性粘度0.8L/g~3.4L/g。
[0011]进一步,所述步骤2和步骤3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0~6000。
[0012]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涂布试验机的温度为20℃~38℃,速度8mm/s~12mm/s;所述步骤4中,20℃~38℃真空干燥。
[001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补片本体先浸入4%~7%低浓度的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在补片本体上裹一层溶液,晾干后,再放置在在涂布试验机的液态膜上,直接形成防粘连可吸收膜,无加压热合,保持防粘连可吸收膜良好的生物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水率,且能够避免防粘连膜脱落。
[0014]2、防粘连可吸收膜由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混合溶液制成,经共聚和共混改性后,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可降解性,而且降解速度加快,大约4~8周降解完成,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率。
[0015]3、补片本体设置有与疝病生理曲面相适配的曲面,曲面可以更好的覆盖在疝病生理曲面。补片本体一侧的生理适配端,结合患者的生理特性,避免其损伤。
[0016]4、补片本体上设置有指示条纹,便于手术时,识别补片本体,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0017]5、防粘连可吸收膜上设置有引流孔,引流孔贯穿补片本体,引流孔便于体液交换,减少浆液肿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0018]6、补片本体上设置有六边形网孔,补片本体为超轻质六边形网孔聚丙烯丝网片,网片更薄,网孔更大,柔韧性更好,提高患者舒适度,大大减轻患者疼痛感。
[0019]经检验,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24小时后的吸水率为22%~42%,显著提高了防粘连膜吸水率。同时,大约4~8周降解完成,无防粘连膜脱落现象出现,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率。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结合患者生理特性,同时避免发生粘连,避免防粘连膜脱落,减轻患者痛苦的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0020]附图部分公开了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补片本体;2、防粘连膜;3、引流孔;4、指示条纹;5、曲面;6、生理适配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包括补片本体1,补片本体1是由聚丙烯丝织成的多孔网状结构,补片本体1上设置有防粘连可吸收膜2,防粘连可吸收膜2由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混合溶液制成,溶剂为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中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摩尔比为4:6~10:1。
[0022]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首先,男性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常规的碘伏进行消毒,麻醉起效以后铺无菌孔巾,选择的切口一般选择在距离腹股沟上两横指处,一般切口长度约5~6cm,逐渐切开皮肤进入肌层,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出皮下管,钝性分离提睾肌,将精索前内侧的疝囊提起切一小口,找到疝囊之后,还纳疝囊内的内容物,进行游离和离断疝囊,逐渐将疝囊外的组织剥离,于疝囊颈部高位进行结扎。然后,将补片本体1的防粘连可吸收膜2在下,放置在疝囊上,防粘连可吸收膜2可以有效隔离人体器官组织与补片本体的接触,防止粘连。最后,用疝修补钉将补片本体1钉合或胶粘或缝合在腹股沟的组织上,缝合伤口即可。
[0023]实施例2:上述补片本体1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形结构,补片本体1设置有与疝病生理曲面相适配的曲面5,曲面5可以使补片本体1恰好覆盖在疝病生理曲面。补片本体1一侧设置有生理适配端6,生理适配端6为向内凹陷的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生理适配端6与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的腹股沟区的生理结构相适配,结合患者的生理特性,避免其损伤。
[0024]实施例3:上述防粘连可吸收膜2的面积大于补片本体1的面积,可以有效隔离人体器官组织与补片本体的接触,防止粘连。防粘连可吸收膜2上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包括补片本体(1),补片本体(1)是由聚丙烯丝织成的多孔网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1)上设置有防粘连可吸收膜(2),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2)由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混合溶液制成,溶剂为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中L

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乙二醇共聚物的摩尔比为4:6~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1)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形结构,补片本体(1)设置有与疝病生理曲面相适配的曲面(5),补片本体(1)一侧设置有生理适配端(6),所述生理适配端(6)为向内凹陷的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其特征是,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2)的面积大于补片本体(1)的面积,防粘连可吸收膜(2)上设置有引流孔(3);所述引流孔(3)贯穿补片本体(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1)上设置有指示条纹(4),指示条纹(4)均匀横向分布在补片本体(1)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粘连可吸收疝修补补片,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本体(1)上设置有六边形网孔,补片本体(1)的单位克重30g/m2±
8g/m2,厚度为0.88mm
±
0.10mm;六边形网孔的孔径为2mm~5mm;所述防粘连可吸收膜(2)为透明薄膜,其厚度2μm~5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绍霞郭勇李彦霞李洪娟李梦艳
申请(专利权)人:日照天一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