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4604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包括梁件、头管和后叉;头管连接设置在梁件的前端;后叉连接设置在梁件的后端;梁件连接设置有承靠板;承靠板的底部与梁件翻转连接;承靠板为中心镂空的框形结构;承靠板面向头管的一侧上连接设置有稳定杆;稳定杆成对分布;两个稳定杆之间的间距随靠近梁件的方向逐渐变小;承靠板与后叉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组件;承靠板通过两侧的稳定杆和弹性支撑组件共同保持位置稳定,弹性支撑组件通过弹性形变来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从而起到保护车架整体结构,提升驾乘体验的效果。提升驾乘体验的效果。提升驾乘体验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制造
,尤其涉及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自行车的车架作为核心结构件,对于结构强度和受冲击下缓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在兼顾车架牢固程度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搬运难度、续航能力而对车架进行轻量化设计。所以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结构强度高、缓震性能好的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缓震性能好的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包括梁件、头管和后叉;所述头管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的前端;所述后叉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的后端;所述梁件连接设置有承靠板;所述承靠板的底部与所述梁件翻转连接;所述承靠板为中心镂空的框形结构;所述承靠板面向头管的一侧上连接设置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成对分布;两个所述稳定杆之间的间距随靠近梁件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承靠板与所述后叉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组件。
[0005]进一步地,所述后叉设置有第一叉件、第二叉件和横板;所述横板连接设置在第一叉件和第二叉件之间;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弹簧体;所述弹簧体倾斜设置;所述弹簧体的上端与所述承靠板表面连接;所述弹簧体的下端与所述横板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限位壳和安装台;所述安装台连接设置在后叉顶部;所述限位壳连接设置在所述安装台的顶部;所述限位壳为带缺口的开放筒形结构;所述限位壳对应罩设在所述弹簧体的中段部位外围。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承靠板面向所述头管的一侧表面延伸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成对间隔分布;成对的所述卡板之间间隔与电池宽度尺寸对应。
[0008]进一步地,所述卡板为两段式一体弯折结构。
[0009]进一步地,成对的所述卡板之间连接设置有承靠杆;所述承靠杆表面包裹设置有弹性缓冲材质;若干个所述承靠杆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0]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包括梁件、头管和后叉;所述头管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的前端;所述后叉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的后端;述粱件连接设置有承靠板;所述承靠板的底部与所述梁件翻转配合;承靠板通过两侧的稳定杆和弹性支撑组件共同保持位置稳定,弹性支撑组件通过弹性形变来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从而起到保护车架整体结构,提升驾乘体验的效果;同时,后叉利用横板增强了第一叉件、第二叉件的侧向抗变形能力,间接提升后轮的安装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弹性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承靠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5]如图1所示,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包括梁件1、头管2和后叉3;所述头管2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1的前端;所述后叉3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1的后端;所述梁件1连接设置有承靠板4;所述承靠板4的底部与所述梁件1翻转配合;所述承靠板4为中心镂空的框形结构;所述承靠板4面向头管2的一侧上连接设置有稳定杆41;所述稳定杆41成对分布;两个所述稳定杆41之间的间距随靠近梁件1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承靠板4与所述后叉3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组件5。
[0016]从图中可以看出,承靠板4在稳定位置上呈现朝着梁件1后端的方向偏转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承靠板4的两侧分别通过稳定杆41和弹性支撑组件5共同保持位置稳定;当车架受到震动时,承靠板4会绕着底部的翻转中心处发生小角度转动,在此过程中,稳定杆41依靠自身的细微形变来适应承靠板4的位置变化,同时,弹性支撑组件5 通过弹性形变来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从而起到保护车架整体结构,提升驾乘体验的效果。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叉3设置有第一叉件31、第二叉件32和横板33;所述横板33连接设置在第一叉件31和第二叉件32之间;所述弹性支撑组件5包括弹簧体 51;所述弹簧体51倾斜设置;所述弹簧体51的上端与所述承靠板4表面连接;所述弹簧体51的下端与所述横板33连接。
[0018]横板33的作用在于可以增强第一叉件31、第二叉件32的侧向抗变形能力,间接提升后轮的安装可靠性。
[0019]所述弹性支撑组件5还包括限位壳52和安装台53;所述安装台53连接设置在后叉 3顶部;所述限位壳52连接设置在所述安装台53的顶部;所述限位壳52为带缺口的开放筒形结构;所述限位壳52对应罩设在所述弹簧体51的中段部位外围。
[0020]限位壳52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外围罩设的约束,避免弹簧体51在伸展动作中发生侧向弯曲失稳,显著提升了减震结构的工作稳定性。
[0021]如图3所示,所述承靠板4面向所述头管2的一侧表面延伸设置有卡板42;所述卡板42成对间隔分布;成对的所述卡板42之间间隔与电池宽度尺寸对应。
[0022]成对设置的卡板42,其作用在于可以把电动车电池仓卡在中间,让电池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安装约束,同时,利用承靠板4自身朝后端的偏转姿态,可以利用板面分担部分电池重力分力,从而减轻电池在遭遇颠簸时在竖直方向所受的冲击力,提升使用稳定性。
[0023]所述卡板42为两段式一体弯折结构。
[0024]通过改变根部一段的角度,可以对应改变成对卡板42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宽度规格的电池,有利于多种车架产线件实现部分部件通用,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
[0025]成对的所述卡板42之间连接设置有承靠杆43;所述承靠杆43表面包裹设置有弹性
缓冲材质;若干个所述承靠杆43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0026]承靠杆43可以利用自身的排布带体整块的板面,起到轻量化效果;弹性缓冲材质具体可用橡胶材料实现,在车架颠簸时可以减少对于电池外表面的磕碰,降低损伤概率。
[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件(1)、头管(2)和后叉(3);所述头管(2)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1)的前端;所述后叉(3)连接设置在所述梁件(1)的后端;所述梁件(1)连接设置有承靠板(4);所述承靠板(4)的底部与所述梁件(1)翻转配合;所述承靠板(4)为中心镂空的框形结构;所述承靠板(4)面向头管(2)的一侧上连接设置有稳定杆(41);所述稳定杆(41)成对分布;两个所述稳定杆(41)之间的间距随靠近梁件(1)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承靠板(4)与所述后叉(3)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组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能量吸收部件的轻量化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3)设置有第一叉件(31)、第二叉件(32)和横板(33);所述横板(33)连接设置在第一叉件(31)和第二叉件(32)之间;所述弹性支撑组件(5)包括弹簧体(51);所述弹簧体(51)倾斜设置;所述弹簧体(51)的上端与所述承靠板(4)表面连接;所述弹簧体(51)的下端与所述横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振强机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