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48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卫星天线转座,包括马达、齿轮组、蜗杆、蜗轮、管体座和管体。蜗轮上设承置孔,承置孔中设一方向归零开关和一角度感应开关。于管体座上分别对应设座轴孔和在座轴孔的孔缘上设缺槽,于座轴孔外侧的管体座上设数个插置孔,供选择插置插片。蜗轮转动时角度感应开关移动并可抵触左、右插片,以控制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通过缺槽与方向归零开关的抵触或脱离,以归零参数判别方向,实现卫星天线角度的精确与方便地控制。(*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卫星天线转座,更确切地说是涉及卫星天线转座上的蜗轮。目前,欧美广泛使用一种可转动控制接收角度的卫星天线架体,旨在使收集不同轨道卫星频道,能更加精确、清晰。而由于卫星天线是以转座支撑并控制整个碟形盘体转动的,因此如何适应不同架设位置及角度,向控制器提供控制参数以控制该转座精确设定接收讯号的角度及方向,就成了卫星天线架体控制转动的重点。传统使用的转座结构是设置磁簧开关,如由台湾专利申请号为8821950中所公开的利用感应开关的结构,以判读卫星天线架左、右旋转角度及归零参数。但传统使用的磁簧开关,因开关弹片经频繁使用后弹性疲乏,会造成接触不良,加之与磁铁互相设置,在磁力线误设为平行时会有不能再动作的问题。由附图说明图1、图2示出的传统结构,是在蜗轮上直接设置小延伸片,在蜗轮转动的同时抵触左、右极限感应开关,以控制卫星天线在受限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同时在该蜗轮上还直接另设有大延伸片,转动时抵触归零开关并限定范围,来体现其相对于中点的正或负角位置,获得归零参数。图中A1为蜗杆,A2为管体。然,该结构仍存在有不少缺点,例如,利用小延伸片在蜗轮转动时抵触左、右极限感应开关,由于小延伸片是与蜗轮一体成型的固定式结构,无法改变自身位置,因此转动角度范围必被拘束于固定的角度范围内,无法再设定其他角度范围;其次,以两组感应开关分设在左、右位置,成本较高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因大、小延伸片均设置在蜗轮周边并向外延伸,除了造成塑胶模具一体成型开发上的难度外,在长时间使用下,大、小延伸片容易折断,造成结构装置上的不足,导致整组结构替换,相对增加许多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可方便地控制卫星天线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并可减少所使用的感应开关。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包括本体、马达、齿轮组、蜗杆、蜗轮、管体座和管体,马达外接齿轮组,齿轮组啮合蜗杆一端,蜗杆衔接蜗轮,蜗轮轴心穿套管体座并与管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座上设有座轴孔,座轴孔的孔缘上形成有缺槽,座轴孔外侧的管体座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插置孔,插置孔中插置有插片;所述的蜗轮上设置有承置孔,承置孔中设置有一方向归零开关和一角度感应开关。所述的一个以上的插置孔的距离,按蜗轮角度感应开关旋转正负角度距离设定,所述的缺槽位于一个以上插置孔的中点位置处。所述的一方向归零开关和一角度感应开关在所述的蜗轮内分别成内外圈设置。所述的插置孔中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插片上对应设置有螺纹段。马达转动,传动外接齿轮组,并啮合蜗杆转动,与蜗杆衔接的蜗轮随之转动,并控制管体转动,以驱动碟形盘体转动。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在卫星天线转座的蜗轮内分别设方向归零开关及角度感应开关,并于管体座上分别对应设插片及缺槽,在卫星天线的碟形盘体转动时,角度感应开关随蜗轮转动而移动并可抵触设置于左、右的插片,以控制在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此外通过缺槽与方向归零开关的抵触或脱离,获得归零参数以判别正负方向,以增加控制卫星天线转动角度的精确性及便利性。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在蜗轮内设承置座,并分别设置方向归零开关及角度感应开关,利用角度感应开关在蜗轮转动时抵触管体座上的左右插片,得以方便地控制卫星天线在设定的角度内转动,而此角度感应开关也由二组减少为一组,不但提高了转动精确度,还降低了制造成本。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管体座上的插片,采用插置方式固定,且管体座上设有数个插置孔,通过改变插片所插置的插置孔,就可调整所设定的转动角度,至少可提供二种以上角度的设定。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在管体座上设有缺槽,可令在方向归零开关范围内,呈现相对於中点的正或负角位置而获得归零参数。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在蜗轮上直接设置单组角度感应开关及方向归零开关,使在制造蜗轮时,可以采用标准模组式规格化生产,从而使产品在生产成本、效率、精确度等方面,均可占有优势。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图1是传统使用的卫星天线转座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传统使用的卫星天线转座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管体座及插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管体座及插片的另一实施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上方向归零开关、角度感应开关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动作示意图。各图中,蜗杆(A1),管体(A2);管体座(1),座轴孔(11),缺槽(12),插片(13),插置孔(14);蜗轮(2),轴孔(21),承置座(22);方向归零开关(30);角度感应开关40。参见图3,本技术改进的卫星天线转座,在本体内设置马达,并传动一齿轮组(此非本技术的特征故予省略),再啮合蜗杆A1的一端,而该蜗杆A1上衔接一蜗轮2,蜗轮2的轴孔21穿套管体座1,控制着管体A2的转动,以驱动碟形盘体转动一定角度。结合参见图4,管体座1上设有座轴孔11,于座轴孔11的孔缘上形成有缺槽12,于座轴孔11外侧的管体座1上开设有数个插置孔14,可供插设相应的插片13。结合参见图6,蜗轮2是一体成型品,于装入管体座1的一侧面上设有承置座22,于该承置座22上,分别设置方向归零开关30与角度感应开关40,且角度感应开关40与方向归零开关30成内外圈设置。结合参见图7,前述插置孔14的距离,按蜗轮2上角度感应开关4O旋转正负80度的距离设定,各插置孔14的设定按正负80度内所需的各角度档设立,但缺槽12应位于各插置孔14的中点位置处。当蜗轮2转动时,其转动范围即被限制在两设定插片13间,利用角度感应开关40在蜗轮2来回转动时分别抵触座轴孔11两边的插片13,而形成管体A2连带碟形盘体转动,且在设定范围内转动,使所控制的碟形盘体不与周边元件相碰触。图5中示出插片13′的另一种实施结构,于管体座1上开设贯穿的插置孔14,插片13′上形成有螺纹段,以利于从管体座1外插置入插置孔14中,并方便调整插入的深度,同时插置孔14也相应设置有内螺纹。方向归零开关30及角度感应开关40在判断蜗轮的转动位置时,可提供出精确的角度与正负参数,供控制器控制及达到归零的目的,蜗轮2每一次的左移或右移,其移动范围均在160度内(参见图7,可依需要随时调整该范围),在适用范围上已较传统方式的大,明显增进了功效。结合参见图6、图7,方向归零开关30及角度感应开关40同设于蜗轮2的承置座22内,并分别位于内圈及外圈位置处,分别完成感应动作,不相互触及,且角度感应开关40设置为单组,提高了灵敏度,大大减少了传统结构需设置两组感应开关的成本耗费。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改进结构,在蜗轮内分别设一方向归零开关及一角度感应开关,通过调整插片位置达到设定蜗轮转动角度范围的目的,实现对蜗轮转动范围的拘束,并以缺槽受方向归零开关抵触来判别其位置及归零,以增加其精确度,明显具有可利用价值,更具有进步性,已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求,故依法具文提出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包括本体、马达、齿轮组、蜗杆、蜗轮、管体座和管体,马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结构的卫星天线转座,包括本体、马达、齿轮组、蜗杆、蜗轮、管体座和管体,马达外接齿轮组,齿轮组啮合蜗杆一端,蜗杆衔接蜗轮,蜗轮轴心穿套管体座并与管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座上设有座轴孔,座轴孔的孔缘上形成有缺槽,座轴孔外侧的管体座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插置孔,插置孔中插置有插片;所述的蜗轮上设置有承置孔,承置孔中设置有一方向归零开关和一角度感应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真
申请(专利权)人:模帝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