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343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包括水平隔震机构、竖向隔振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所述隔振部包括若干个弹簧和若干个阻尼器。本申请的建筑用可竖向减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用于建筑结构中,不仅可以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而且还可以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当地震发生时装置中摩擦摆滑移面产生水平滑动,减少地震输入,保护上部结构。当下部有竖向振动输入时,弹簧和阻尼器减振机构也可以减小下部振动影响提高建筑舒适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制作方法简单,工艺成熟,减振隔震效果突出。隔震效果突出。隔震效果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地铁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不断加密,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无法避免毗邻或者跨越轨道交通。根据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振动统计资料,地铁诱发的地面振动以竖向振动为主。对于邻近轨道交通的建筑物,当竖向振动超过国家规范限值时,需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特别是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尖端实验室等对振动要求高的建筑更是如此。对环境振动和噪声控制已成为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0003]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会发生较大的水平变形,甚至倒塌。隔震技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达到减震目的,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抗震性能显著提高,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的防灾救灾建筑、学校建筑、重要基础设施建筑、住宅、办公等各类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隔震技术使建筑在地震中不倒塌真正成为可能。
[0004]采用弹簧附加阻尼器隔振器是控制竖向振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弹簧隔振器允许的水平极限变形很小,一般只有20~50mm,当超过水平极限变形时,弹簧的竖向承载性能急剧降低,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不超过限值是影响工程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非地震区,建筑的水平变形很小,可以采用弹簧隔振器减小结构的竖向振动。在地震区,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较大的水平变形,当采用弹簧隔振器减小结构的竖向振动时,还需设置其他措施,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0005]目前,地震区采用弹簧隔震器控制竖向振动时,有采用粘滞阻尼器来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的技术,即在隔振层设置阻尼器,通过阻尼器的耗能,减小隔振层的变形,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在限值范围内,同时不影响弹簧隔振器的竖向减振效果。由于弹簧隔振器允许的水平位移小,需要较大吨位的粘滞阻尼器,才能将隔振层位移限制在弹簧隔振器的位移限值内。大吨位的阻尼器不但造价高,而且其连接处的构件内力大,连接构造复杂,可靠性有限。同时,由于通过阻尼器限制了隔振层位移在很小的范围内,隔振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大,不能有效降低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隔震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竖向振动和水平地震双隔的理想目标。
[0006]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包括水平隔震机构、竖向隔振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之间;所述竖向隔振机构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之间;所述竖向隔振机构包括:隔振部;所述隔振部包括若干个弹簧和若干个阻尼器;若干个弹簧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若干个阻尼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弹簧包括:若干个第一弹簧和若干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连接套筒上;所述阻尼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呈矩阵分布在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筒体和设置于筒体内可往复移动的滑动杆;所述筒体的底部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连接;所述滑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围。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围绕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围绕所述隔振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外侧第一挡板层、外侧吸振层、外侧第二挡板层;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侧第一挡板层、内侧吸振层、内侧滑移层,所述外侧第二挡板层与所述内侧滑移层相对设置,所述外侧第二挡板层与所述内侧滑移层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远离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连接;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远离所述固定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外侧加劲板,所述外侧加劲板与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垂直设置,所述外侧加劲板位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上;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的内周设置有多个内侧加劲板,所述内侧加劲板与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垂直设置。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为定型摩擦摆减震支座;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摩擦摆支座底板与竖向隔振机构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摩擦摆支座顶板与下部建筑结构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的外围设置有橡胶防尘罩。
[0017]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以及中间竖向肋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通过中间竖向肋板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以及竖向隔振机构经由固定机构与下部建筑结构连接。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方法,在上部建筑结构和下部建筑结构之间采用所述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通过竖向隔振机构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隔振部包括若干个弹簧和若干个阻尼器,阻尼器减小
弹簧的振动幅度;通过水平隔震机构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竖向隔振机构的水平变形。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的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水平隔震机构用于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竖向隔震机构的水平变形,因此本申请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用于建筑物结构中,不仅可以隔离竖直方向的振动,而且还可以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3是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隔震机构、竖向隔振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之间;所述竖向隔振机构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之间;所述竖向隔振机构包括:隔振部;所述隔振部包括若干个弹簧和若干个阻尼器;若干个弹簧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若干个阻尼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包括:若干个第一弹簧和若干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连接套筒上;所述阻尼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呈矩阵分布在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筒体和设置于筒体内可往复移动的滑动杆;所述筒体的底部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连接;所述滑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围绕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围绕所述隔振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的顶板;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的底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摩擦摆附加阻尼器竖向隔振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外侧第一挡板层、外侧吸振层、外侧第二挡板层;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侧第一挡板层、内侧吸振层、内侧滑移层,所述外侧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红京高志斌束伟农朱忠义周忠发周思红赵子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