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通过对打捆机控制系统进行人机界面优化,能够方便生产和维修人员调整打捆机参数及获取打捆机报警信息;通过自动穿丝改造,大大提升了复位打捆机小故障的效率,从而增加打捆效率;通过新增自动压丝功能,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打捆结束后扭结头被压的成型效果,提高扭结头压丝质量,减少抛丸每月5000支左右,减少判废450支左右,经济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生产
,具体涉及打捆机的控制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打捆机主要由机械、液压、电气控制三部分组成。电气控制方面主要划分五个动作部分,液压控制部分、送丝抽丝部分、引线槽部分、扭结部分、打捆下压部分。
[0003]液压部分主要由一台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齿轮泵组成,是打捆机的动力来源。送丝抽丝部分主要是由一送丝液压马达和送丝编码器组成,用作驱动穿丝抽丝和定位作用。引线槽部分主要由八个活盖组成,主要作用是形成打捆的具体形状,使得打捆丝绕着钢表面一圈进行牢固打捆。扭结部分主要由扭结头液压马达和扭结头编码器组成,作用是驱动扭结头进行打捆丝扭结成型,扭结头编码器作用是控制扭结圈数和判定扭结是否完成。打捆下压部分主要包括打捆机头液压缸和安装在打捆机头的侧面的接近开关S3,用来完成下压机头进行打捆操作,接近开关S3作用是判断机头落到位后何时进行抽丝打捆。
[0004]随着高线厂轧制速度的不断提高,精整线上打捆机超负荷运转,造成电气故障频发,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而且,打捆机喂丝时常出现堆线故障,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制定打捆机控制优化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以减少电气故障及堆线故障,提高生产效率。
[0006]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8]人机界面优化:增加触摸屏,用触摸屏代替原来的打捆机手操器和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实现以太网(PROFINET)通讯;
[0009]自动穿丝优化:利用抽丝到位接近开关实现打捆机因穿丝不到位自动抽丝后完成再次穿丝功能直到穿丝到位为止;
[0010]新增自动压丝功能:通过修改程序和新增人机界面(HMI),关联自动压丝功能实现能够在打捆结束后完成单台打捆机自动下压的动作。
[0011]优选地,人机界面优化包括如下步骤:
[0012](1)建立基本通讯条件;
[0013]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连接,打开控制面板设置PG/PC接口参数,将笔记本电脑的IP地址更改为和打捆机IP地址一个网段;
[0014](2)进行触摸屏CPU和人机界面硬件组态;
[0015]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ET200s站点进行连接,打开笔记本电脑中预先安装的TIA PORTAL V16程序编辑器,在项目树中打开“添加新设备”一栏,在控制器中找到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双击添加新设备,在人机界面找到对应型号的触摸屏,单击确定按
钮;
[0016](3)组态人机界面和触摸屏CPU的通讯连接;
[0017]在项目树中找到“设备和网络”一栏,单击打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人机界面,单击工具栏上的连接按钮默认连接方式为人机界面连接,点击选中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以太网接口,移动鼠标将其拖到人机界面的以太网接口,松开鼠标生成人机界面连接1,点击人机界面的以太网口设置人机界面的IP地址,保存编译成功后下载到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0018](4)绘制主画面和子画面;
[0019]打开项目树中的“人机界面”一栏,通过右侧工具栏绘制一个主画面和九个子画面,其中九个子画面分别为翻版模式、翻版参数1、翻版参数2、模式、滤波时间、扭结参数、送线参数、总览、报警,主画面为九个子画面的基本介绍;
[0020](5)关联报警变量组态连接;
[0021]打开项目树中的“人机界面变量”一栏,打开默认变量表,将人机界面需要用到的变量写到符号表当中,打开人机界面“报警”一栏添加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报警变量,包括变量地址以及变量的连接方式,完成后将触摸屏CPU和人机界面进行编译和下载。
[0022]优选地,自动穿丝优化包括如下步骤:
[0023](1)建立基本通讯条件;
[0024]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连接,打开控制面板设置PG/PC接口参数,将笔记本电脑IP地址修改为和打捆机IP地址一个网段;
[0025](2)修改主循环程序;
[0026]进入打捆机主循环程序块,新增抽丝到位接近开关上升沿信号,将抽丝到位接近开关上升沿信号与打捆机程序中的手动复位触发信号并联;
[0027](3)新增操纵台复位按键;
[0028]找到达涅利控制器传送到4台打捆机的数据块DB396、DB397、DB398、DB399,打开数据块找到4个空余按键地址,编写通讯连接命令到4台打捆机,再在打捆机本地程序段接受4个空余按键的通讯连接信号,将达涅利控制器传送到打捆机的面板复位信号与打捆机程序中的手动复位的触发信号并联,实现远程打捆机故障复位的控制。
[0029]优选地,新增自动压丝功能包括如下步骤:
[0030](1)建立基本通讯条件;
[0031]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PLC控制器进行连接,打开控制面板设置PG/PC接口参数,将笔记本电脑IP地址修改为和打捆机IP地址一个网段;
[0032](2)添加画面按钮新增地址修改主循环程序;
[0033]在触摸屏“F4 MODE”一栏中通过工具栏添加压结装置选择变量按钮,并且在按钮属性中关联打捆机程序中的DB14.DBX290.7变量,在打捆机本地程序当中找到主循环抽丝步骤和扭结复位步骤,分别用打捆机机头的下压和抬起命令替换,保存并且下载,通过触摸屏模式按钮的选择实现打捆机自动下压的控制。
[0034]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打捆机控制系统进行人机界面优化,能够方便生产和维修人员调整打捆机参数及获取打捆机报警信息。
[0035]本专利技术通过自动穿丝改造,大大提升了复位打捆机小故障的效率,从而增加打捆
效率。
[0036]本专利技术通过新增自动压丝功能,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打捆结束后扭结头被压的成型效果,提高扭结头压丝质量,减少抛丸每月5000支左右,减少判废450支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人机界面优化流程图;
[0038]图2为自动穿丝优化流程图;
[0039]图3为新增自动压丝功能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本实施例针对瑞典厂家SUND
‑
BIRSTA的SUND BIRSTA AB型号打捆机提供一种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0042]1.人机界面优化
[0043]所需器材:西门子KP300 BASIC MONO PN精简版触摸屏、8g内存128g固态硬盘win7以上系统笔记本电脑一个、笔记本电脑安装TIA PORTAL V16程序编辑器、网线两根
[0044]具体优化步骤如图1所示,包括:
[0045]①...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人机界面优化:增加触摸屏,用触摸屏代替原来的打捆机手操器和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以太网通讯;自动穿丝优化:利用抽丝到位接近开关实现打捆机因穿丝不到位自动抽丝后完成再次穿丝功能直到穿丝到位为止;新增自动压丝功能:通过修改程序和新增人机界面,关联自动压丝功能实现能够在打捆结束后完成单台打捆机自动下压的动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捆机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人机界面优化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基本通讯条件;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连接,打开控制面板设置PG/PC接口参数,将笔记本电脑的IP地址更改为和打捆机IP地址一个网段;(2)进行触摸屏CPU和人机界面硬件组态;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和打捆机ET200s站点进行连接,打开笔记本电脑中预先安装的TIA PORTAL V16程序编辑器,在项目树中打开“添加新设备”一栏,在控制器中找到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双击添加新设备,在人机界面找到对应型号的触摸屏,单击确定按钮;(3)组态人机界面和触摸屏CPU的通讯连接;在项目树中找到“设备和网络”一栏,单击打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人机界面,单击工具栏上的连接按钮默认连接方式为人机界面连接,点击选中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以太网接口,移动鼠标将其拖到人机界面的以太网接口,松开鼠标生成人机界面连接1,点击人机界面的以太网口设置人机界面的IP地址,保存编译成功后下载到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4)绘制主画面和子画面;打开项目树中的“人机界面”一栏,通过右侧工具栏绘制一个主画面和九个子画面,其中九个子画面分别为翻版模式、翻版参数1、翻版参数2、模式、滤波时间、扭结参数、送线参数、总览、报警,主画面为九个子画面的基本介绍;(5)关联报警变量组态连接;打开项目树中的“人机界面变量”一栏,打开默认变量表,将人机界面需要用到的变量写到符号表当中,打开人机界面“报警”一栏添加打捆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报警变量,包括变量地址以及变量的连接方式,完成后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颂洋,张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