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0662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提高对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油泵、电机转子、变速机、油底壳,所述油泵的吸油口浸没于油底壳中,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机一端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内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电机转子内设有第二油道,所述变速机置入所述电机转子内,使得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变速机的壳体上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油道和油底壳;所述电机转子壳体内还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沿着所述第二油道的周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对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冷却的
,具体为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提高对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技术介绍

[0002]电机转子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热,而发热会对电机转子自身的寿命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整个工作进程。为了保证电机转子的使用寿命,为电机转子散热是必不可少的,而研究也针对如何提高散热效率进行。公开号为CN107659017A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冷却结构,包括与转子的转轴一端固定连接、位于变速器壳体内的变速器齿轮,所述变速器齿轮与转轴中心处分别设有相互接通的齿轮空心腔和轴空心腔,变速器齿轮与转轴相接的一端设有回流孔,变速器齿轮的齿轮空心腔另一端接通油泵,所述油泵和回流孔分别接通变速器内部的液态油。通过形成由油泵依次到齿轮空心腔、轴空心腔、回流孔,再返回到油泵的冷却回路,但对电机转子的冷却仅通过轴空心腔进行,冷却面积较小,冷却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提高对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0004]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包括油泵、电机转子、变速机、油底壳,所述油泵的吸油口浸没于油底壳中,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机一端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内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电机转子内设有第二油道,所述变速机置入所述电机转子内,使得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变速机的壳体上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油道和油底壳;所述电机转子壳体内还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沿着所述第二油道的周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
[0005]作为优选,所述变速机的外壁与所述电机转子的内壁间密封连接。
[0006]作为优选,所述变速机设于所述电机转子内的尾端外壁与所述电机转子内壁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0007]作为优选,所述变速机外壁上留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机转子内壁间形成第三油道。
[0008]作为优选,所述变速机的外壁与所述电机转子的内壁间花键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油道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部,形成供油液流通的通道。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的衔接处设有单向片,所述单向片与所述第一油道垂直,且所述单向片与所述变速机壳体端面上端连接。
[0011]作为优选,所述单向片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油道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油道的面积。
[0012]作为优选,所述单向片采用合页结构与所述变速机连接。
[0013]作为优选,所述第四油道沿着所述第二油道横截面周向设置多个或沿着所述第二油道外围螺旋设置一个。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5]1.油液从油底壳依次流经油泵、变速机内的第一油道、电机转子内第二油道、变速机壳体内的第三油道后又返回油底壳,形成循环的冷却回路,可在电机转子工作过程中不断换热,延长电机转子的使用寿命,除外,在电机转子壳体内设置第四油道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对电机转子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
[0016]2.变速机的外壁与电机转子的内壁间密封连接,使得第二油道内的油液不会渗入变速机与电机转子之间,防止油液造成损失。
[0017]3.设于变速机壳体上的第三油道可以不同的方式设置,若变速机的外壁与电机转子内壁间密封连接,则可直接在变速机的外壁上留有凹槽,凹槽直接与电机转子的内壁间形成第三油道,这种设计在制造时比较简单;除此之外,还可直接在变速机壳体内设置第三油道,制造较为复杂,但减少了在变速机外壁与电机转子内壁间进行密封的操作。
[0018]4.变速机的外壁与电机转子的内壁间花键连接的连接方式便于电子转子对变速机传输动能。
[0019]5.基于变速机直接置入电机转子内,使得变速机壳体一端端面与第二油道内油液接触的结构,在第一油道与第二油道间设置单向片,并且设置单向片的面积大于第一油道的面积,小于第二油道的面积,使得油液只能从第一油道流入第二油道,而不能从第二油道流入第一油道,防止油液发生回流的情况。
[0020]6.采用合页的方式连接单向片与变速机,便于实现第一油道内的油液冲击单向片,使得单向片与变速机端面间形成开口,让油液顺利流入第二油道,而第二油道内的油液流向第一油道时,油液冲击使得单向片与变速机端面间紧贴,阻止油液进入第一油道。
[0021]7.沿着第二油道横截面轴向设置多个第四油道或在第二油道外围螺旋设置一个第四油道,极大地增加了油液对电机转子的冷却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 原理示意图
[0023]图2 冷却循环回路示意图
[0024]其中,1

油底壳;2

油泵;3

变速机;3
‑1‑
第一油道;3
‑2‑
第三油道;4

电机转子;4
‑1‑
第二油道;4
‑2‑
第四油道;5

单向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技术。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常用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和本公开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本公开将被认为是本技术的示例,并且不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特定实施例。
[002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4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提高对电机转子4
的冷却效率。该系统包括油泵2、电机转子4、变速机3、油底壳1,油泵2的吸油口浸没于油底壳1中,油泵2的出油口与变速机3一端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变速机3内设有第一油道3

1,电机转子4内设有第二油道4

1,变速机3置入电机转子4内,使得第一油道3

1与第二油道4

1连通;变速机3的壳体上设有第三油道3

2,第三油道3

2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油道4

1和油底壳1;电机转子4壳体内还设有第四油道4

2,第四油道4

2沿着第二油道4

1的周向设置,且与第二油道4

1连通。
[0027]相较于采用外置冷却液回路的形式,利用电驱动总成的内部结构形成对电机转子4系统的冷却回路减小了占用空间,便于在汽车内安装。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油泵2的吸油口浸没于油底壳1中,从油底壳1内西区冷却的油液,进而从油泵2的出油口流入变速机3内的第一油道3

1,其中,出油口与变速机3密封连接,防止油泵2的出油口与变速机3处发生渗油现象,造成油液的浪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包括油泵、电机转子、变速机、油底壳,所述油泵的吸油口浸没于油底壳中,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机一端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内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电机转子内设有第二油道,所述变速机置入所述电机转子内,使得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变速机的壳体上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油道和油底壳;所述电机转子壳体内还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沿着所述第二油道的周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的外壁与所述电机转子的内壁间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设于所述电机转子内的尾端外壁与所述电机转子内壁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外壁上留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机转子内壁间形成第三油道。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徐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