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031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系统占地面积达和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好氧池、泥水分离组件和支撑组件;泥水分离组件设于好氧池的上部,泥水分离组件包括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外容器的顶部设有让好氧中的泥水混合物在曝气作用下流入的进料口,外容器的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污泥排放口;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部并形成内容器,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水平设置于内容器内的溢流槽以及与溢流槽连通并贯穿外侧隔离结构的排液管。离结构的排液管。离结构的排液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
,具体而言,涉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较为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以上两种方法为核心衍生和发展形成的不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有A/O工艺、A2O工艺、多级AO工艺、氧化沟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CASS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等。
[0003]AAO工艺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且发展较为成熟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AAO工艺是一种典型的除磷脱氮工艺,其生物反应池由Anaerobic(厌氧)、Anoxic(缺氧)和Oxic(好氧)三段组成,污水在流经三个不同功能分区的过程中,在不同微生物菌群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得到去除,达到同时进行生物除磷和生物除氮的目的。AAO工艺在实际应用时,在好氧池的后端还需设置二沉池对泥水混合物进行自然沉降,然后仅将自然沉降后的上清液输出到后续的工序以提升后续工序的效率。
[0004]但是,二沉池的占地面积大,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时费用偏高。并且,自然沉降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同时,为了提高脱氮效率,必须加大内循环比,因而运行费用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占地面积大和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0007]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好氧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在好氧池内设有泥水分离组件和支撑组件;泥水分离组件设于好氧池的上部,泥水分离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泥水分离装置;支撑组件用于连接泥水分离组件和好氧池;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外容器的顶部设有让好氧中的泥水混合物在曝气作用下流入的进料口,外容器的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污泥排放口;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部并形成内容器,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水平设置于内容器内的溢流槽以及与溢流槽连通并贯穿外侧隔离结构的排液管;经所述泥水分离区分离得到的液体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后经排液管输出至好氧池外部,得到的污泥从污泥排放口排入好氧池。
[0008]进一步地是,泥水分离组件具有两个并行设置的泥水分离机构,每个泥水分离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泥水分离装置。
[0009]进一步地是,当好氧池的横截面为矩形时,两个泥水分离机构对称分布于好氧池轴线的后方;当好氧池的横截面为圆形时,两个泥水分离机构对称分布于好氧池直径的中
部的两侧。
[0010]进一步地是,泥水分离组件包括排水机构,排水机构包括集水管,集水管分布于两个泥水分离机构之间,泥水分离装置的排液管与集水管的侧部连接。
[0011]进一步地是,排水机构还包括:竖向出水管,竖向出水管与集水管连接后伸入泥水分离机构下方;横向出水管,横向出水管与竖向出水管连接并在穿过泥水分离机构下方后伸出好氧池。
[0012]进一步地是,排水机构还包括连接横向出水管和竖向出水管的弯管;并且/或者,排水机构还包括连接横向出水管和好氧池底部的立杆。
[0013]进一步地是,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依次与横向出水管连接的精滤组件和消毒组件。
[0014]进一步地是,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泥水分离机构连接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横杆,横杆为两个且分别分布于泥水分离机构的轴向两侧,泥水分离装置的具有与横杆连接的凸杆;竖杆,竖杆连接横杆与好氧池底部。
[0015]进一步地是,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将好氧区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区的第一回流组件,第一回流组件设于泥水分离组件的下方,第一回流组件包括回流泵和回流管,回流泵设于好氧池的后方。
[0016]进一步地是,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粗滤组件,粗滤组件处理污水后向厌氧池输入母液;污泥浓缩组件,用于对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部分泥水混合物进行浓缩处理;第二回流组件,用于将缺氧区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厌氧区;加料组件,用于向好氧池中输入除磷剂。
[0017]可见,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0018](1)取消二沉池,显著缩小占地面积。
[0019](2)将好氧池与泥水分离装置巧妙结合,使得好氧池中的泥水混合物直接溢流进入泥水分离装置,实现快速地泥水分离,显著提升处理效率。
[0020](3)泥水分离装置兼具厌氧、兼氧、好氧多重功效,在泥水分离的同时能够实现有机物、氨氮、总氮及总磷等的进一步去除。
[0021](4)泥水分离装置分离泥水混合物得到的污泥自然回流,在不需要利用动力进行污泥回流的情况下形成了等同MBR膜的微生物截留作用,使得泥水分离装置中始终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污泥浓度,同时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分离,保证了生化系统的高效率。
[0022](5)污泥在好氧区、泥水分离装置之间自动连续循环,无需额外加大内循环比即可强化总氮的去除,特别适合总氮含量较高的水质情况。
[0023](6)泥水混合物能够在好氧池原有的曝气装置作用下进入泥水分离装置,无需额外设置曝气装置,进一步减小了设备投入成本。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技术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技术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生化反应池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好氧池、泥水分离组件和支撑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9]图4为图3的A

A向剖视图。
[0030]图5为图3的B

B向剖视图。
[0031]图6为支撑机构的实施例的一个视觉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支撑机构的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觉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8为好氧池、泥水分离组件和支撑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4]图9为图8的C

C向剖视图。
[0035]图10为图8的D

D向剖视图。
[0036]图11为泥水分离装置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7]图12为泥水分离装置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8]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0039]100

外侧隔离结构,110...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411)、缺氧池(412)和好氧池(413),好氧池(413)底部设有曝气装置(414),其特征在于:在好氧池(413)内设有泥水分离组件(500)和支撑组件;泥水分离组件(500)设于好氧池(413)的上部,泥水分离组件(500)包括至少一个泥水分离装置(520);支撑组件用于连接泥水分离组件(500)和好氧池(413);泥水分离装置(520)包括: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外容器的顶部设有让好氧中的泥水混合物在曝气作用下流入的进料口(120),外容器的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210)和污泥排放口;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内部并形成内容器,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20)之下的通道(110),通道(110)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210)连通;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水平设置于内容器内的溢流槽(310)以及与溢流槽(310)连通并贯穿外侧隔离结构(100)的排液管(320);经所述泥水分离区(210)分离得到的液体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310)后经排液管(320)输出至好氧池(413)外部,得到的污泥从污泥排放口排入好氧池(4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泥水分离组件(500)具有两个并行设置的泥水分离机构(510),每个泥水分离机构(51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泥水分离装置(52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好氧池(413)的横截面为矩形时,两个泥水分离机构(510)对称分布于好氧池(413)轴线的后方;当好氧池(413)的横截面为圆形时,两个泥水分离机构(510)对称分布于好氧池(413)直径的中部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泥水分离组件(500)包括排水机构,排水机构包括集水管(610),集水管(610)分布于两个泥水分离机构(510)之间,泥水分离装置(5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岱峰宋峻宇黄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美富特环境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