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9890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8
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它包括端盖、杯体、护套和把手,所述端盖设有若干孔洞,端盖通过螺纹与杯体连接;所述护套与把手螺纹连接后,再与杯体螺纹连接,护套与杯体的连接处由耐火泥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设计合理,经久耐用,安装便捷;生产取样过程中能够减少铜水吸氧,阻挡渣块以及覆盖剂进入取样装置腔体,纯石墨杯体及护套可避免因取样造成对炉内铜液的污染,保证局部取样成分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取样成功率,也增加了光谱分析的准确性。光谱分析的准确性。光谱分析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冶金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用上引法生产镁铜杆时,为防止铜液裸露在空气中吸氧,铜液表面要覆盖一层覆盖剂,以达到隔氧和保温的效果。同时镁铜生产容易产生结渣,伴随着覆盖剂一起漂浮在铜液表面。镁成分监控需要取样时则拨开覆盖层,再将取样装置伸进铜液中取样,通常会导致炉内铜液吸氧;同时若覆盖剂拨出不彻底时或穿过覆盖层时,覆盖剂经常会进入取样腔体内,造成铜水样成型后凹坑状或夹杂问题,导致样品无法正常车修和成分检测。
[0003]目前,现有的铜液取样装置种类较多,其中主要以两大类为主:第一类为钢质取样杯,包括加盖和不加盖,常用杯盖采用薄钢片或铝片,外侧焊把手,加盖取样杯进入铜液后可有效阻挡覆盖剂等,并伴随盖板的彻底熔化,铜水进入杯体中从而进行取样的,其弊端为金属盖板熔化导致铜液被污染,即使采用纯铜片,也会导致局部铜含量上升而造成镁铜成分检测不准。同时钢质取样杯,容易带铁进入铜水,影响产品质量;第二类为覆膜砂类取样器,虽能有效避免金属液体被污染,但在在取样过程中会局部烧损并产生大量的烟气,造成铜液内部出现较大波动,从而影响镁铜杆的铸造质量,且该类取样工具不能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它包括端盖、杯体、护套和把手,所述端盖设有若干孔洞,端盖通过螺纹与杯体连接;所述护套与把手螺纹连接后,再与杯体螺纹连接,护套与杯体的连接处由耐火泥密封。
[000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设计合理,经久耐用,安装便捷;生产取样过程中能够减少铜水吸氧,阻挡渣块以及覆盖剂进入取样装置腔体,纯石墨杯体及护套可避免因取样造成对炉内铜液的污染,保证局部取样成分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取样成功率,也增加了光谱分析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09]图中:1—孔洞2—端盖3—杯体4—护套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1和图2的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它包括端盖2、杯体3、护套4和把手5,端盖2设有若干孔洞1,端盖2通过螺纹与杯体3连接;护套4与把手5螺纹连接后,
再与杯体3螺纹连接,护套4与杯体3的连接处由耐火泥密封。
[0011]在镁铜生产取样前,安装好把手5、护套4,拧紧端盖2,使用耐火泥进行密封并烘烤30min后使用,取样时将取样装置缓慢穿过覆盖层,伸进铜液深度约200mm

300mm处,然后静置8s

10s,待铜液完全充满杯体3的腔体,保持同一位置垂直缓慢提起。取出后可待铜液未完全凝固时用耐火钳将端盖2取下,最后将凝固后的样品倒出。在此过程中,端盖2可有效阻挡覆盖剂及渣块进入装置腔体,当深入到铜液内部,即使端盖2上表面有沾附覆盖剂或渣块,也会在铜水的压力下迅速脱离上升,不会堵塞端盖2上的孔洞1,铜水可通过端盖2上的孔洞1进入杯腔。
[0012]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铜镁生产成分检测的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端盖(2)、杯体(3)、护套(4)和把手(5),所述端盖(2)设有若干孔洞(1),端盖(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锐王旺岐
申请(专利权)人: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