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962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1
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油槽两侧形成回路的进油管和出油管,还包括电气组件;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在第一截止阀的出油端依次设有热交换器和变频油泵,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油端与变频油泵相连,在热交换器上通过三通和电动阀分别连接有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控制器,在控制器上通过AD转换器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器与截止阀、变频油泵和电动阀分别对应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收发器和Modbus通讯线与上位机相连,以实现远程通讯和数据传输,在控制器上还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降低控制器的温升,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组是指一组机器,比如压缩机组、制冷机组、发电机组等,一般由原动机驱动压缩机,还包括辅机组成的一套系统,压缩机组是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的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制冷机组是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冷风机和电磁阀四大部件组成的机械;发电机组是指将机械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转变成电能的发电设备。
[0003]一般情况下,机组的主要动力源都是汽油或者柴油,为了保证机组的日常运行,需要保证机组油槽内有充足的供给能源,同时还要防止能源燃烧而产生较大的温升而对机组造成损坏。
[0004]而在机组实际运行过程中,下导瓦和下导油温度很高,在用鼓风机和风扇强制风冷下油槽的情况下,下导瓦的温度仍在55—60℃之间,冷却效果差,严重威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现有冷却装置和实现方式需要较多的空间,但在下油槽内部安装空间的限制下,具体实施难度较大,冷却效率低下,不符合实际工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基于PLC控制器的集成控制作用,配合相应的机械设备、油路和管路,能够有效降低机组下油槽及对应的下导瓦的温度,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转,降低具体实施难度,从而提升整体冷却效率,满足现代工艺需求,同时还方便进行安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油槽两侧形成回路的进油管和出油管,还包括电气组件;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用于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构成油循环回路,在第一截止阀的出油端依次设有热交换器和变频油泵,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油端与变频油泵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用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所述变频油泵用于使油路进行循环,根据油温自动控制流速;在热交换器上通过三通和电动阀分别连接有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所述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用于在热交换器内形成循环水冷;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控制器,在控制器上通过AD转换器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进油管和出油管的压力参数,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器与截止阀、变频油泵和电动阀分别对应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收发器和Modbus通讯线与上位机相连,以实现远程通讯和数据传输,在控制器上还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降低控制器的温升,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
[0008]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油过滤器,所述油过滤器用于将油中杂质和水分过滤干净。
[0009]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型号为S7

200,在PLC控制器上设有多
个引脚,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7号引脚与AD转换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5号引脚与驱动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2号引脚和Q0.2号引脚与散热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0.6号引脚和Q0.4号引脚与无线收发器相连。
[0010]所述AD转换器的型号为AD8551,在AD转换器上设有8个引脚,所述AD转换器通过六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1.7号引脚相连,在AD转换器的三号引脚上与压力传感器相连。
[0011]所述驱动器的型号为ULN2003,在驱动器上设有16个引脚,所述驱动器的一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1.5号引脚相连,在驱动器的十六号引脚上设有第一电磁继电器,在第一电磁继电器上设有相并联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二极管,在第一电磁继电器上设有电气接口。
[0012]所述散热器的型号为TC4427,在散热器上设有8个引脚,所述散热器的二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1.2号引脚相连,所述散热器的四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0.2号引脚相连,在散热器的五号引脚上设有相并联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在第二电阻上设有MOS管,在MOS管上设有散热风扇。
[0013]所述无线收发器的型号为ESP8266,在无线收发器上设有8个引脚,所述无线收发器的四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0.6号引脚相连,所述无线收发器的八号引脚与控制器的Q0.4号引脚相连。
[0014]在控制器上还设有报警器。
[0015]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与进油管和出油管构成油循环回路,以进行循环散热;通过变频油泵使油路进行循环并且根据油温来自动控制循环油的流速;通过热交换器来进行热交换来降低温度,提升整体冷却效果;通过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在热交换器内形成循环水冷,通过电气组件来控制装置内的各个设备的动作,更加的精准快捷,具有简便高效、方便安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原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器的电气原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AD转换器的电气原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电气原理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无线收发器的电气原理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驱动器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5]如图1

8中所示,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油槽两侧形成回路的进油管和出油管,还包括电气组件;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用于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构成油循环回路,在第一截止阀的出油端依次设有热交换器和变频油泵,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油端与变频油泵相连,所述热交
换器用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所述变频油泵用于使油路进行循环,根据油温自动控制流速;在热交换器上通过三通和电动阀分别连接有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所述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用于在热交换器内形成循环水冷;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控制器,在控制器上通过AD转换器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进油管和出油管的压力参数,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器与截止阀、变频油泵和电动阀分别对应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收发器和Modbus通讯线与上位机相连,以实现远程通讯和数据传输,在控制器上还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降低控制器的温升,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
[0026]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油过滤器,所述油过滤器用于将油中杂质和水分过滤干净。
[0027]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型号为S7

200,在PLC控制器上设有多个引脚,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7号引脚与AD转换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5号引脚与驱动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2号引脚和Q0.2号引脚与散热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0.6号引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下油槽两侧形成回路的进油管和出油管,还包括电气组件;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用于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构成油循环回路,在第一截止阀的出油端依次设有热交换器和变频油泵,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油端与变频油泵相连,所述热交换器用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所述变频油泵用于使油路进行循环,根据油温自动控制流速;在热交换器上通过三通和电动阀分别连接有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所述主冷却供水管和辅助冷却供水管用于在热交换器内形成循环水冷;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控制器,在控制器上通过AD转换器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进油管和出油管的压力参数,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器与截止阀、变频油泵和电动阀分别对应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收发器和Modbus通讯线与上位机相连,以实现远程通讯和数据传输,在控制器上还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降低控制器的温升,使控制器长时间正常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设有油过滤器,所述油过滤器用于将油中杂质和水分过滤干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组下油槽新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型号为S7

200,在PLC控制器上设有多个引脚,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7号引脚与AD转换器相连,所述PLC控制器通过Q1.5号引脚与驱动器相连,所述PLC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文昆孙雁兵赵伟山张广群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润鲁水利工程养护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