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的拦灰结构及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15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滤芯的拦灰结构及滤芯,滤层下端部设有下端盖,滤层底部外周设置有拦灰圈结构,滤芯插装到滤清器外壳内后,拦灰圈结构与外壳之间为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滤层底部外周设置拦灰圈结构,在滤芯工作过程中,拦灰圈结构将沉淀堆积的颗粒杂质及油污泥等污染物进行拦截,滤芯保养时,拦灰圈结构与外壳过盈配合,所有污染物会被收集在拦灰圈与滤层之间的储灰腔,拉出滤芯时,拦灰圈会兜住其内部的污染物,随着滤芯一起带出外壳,不会造成污染物滑落,避免了污染物滑落到滤清器的洁净侧,保证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性能。保证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性能。保证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滤芯的拦灰结构及滤芯


[0001]本技术涉及燃油过滤
,尤其是一种滤芯的拦灰结构及滤芯。

技术介绍

[0002]燃油滤清器设置于发动机供油系统中,用于将燃油中的杂质、水和其它污染物过滤掉后,再输入输油泵和喷油器中,避免输油泵和喷油器等重要部件磨损过多或出现堵塞等问题,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0003]现有的燃油滤清器在长时间工作后,在滤芯外侧底部会堆积有相当量的颗粒杂质及粘稠状的油污泥等污染物;在对燃油滤清器进行保养时,滤芯从顶部拔出的过程中,堆积在滤芯底部的污染物会有一部分滑落到燃油滤清器的洁净侧内,污染洁净侧,保养后继续使用时,污染物会随着燃油流入下一级,从而对发动机燃油系统造成污染、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滤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滤芯的拦灰结构及滤芯,在滤芯下端盖设置拦灰结构,对污染物进行拦截,避免污染物进入燃油滤清器的洁净侧。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滤芯的拦灰结构,滤层下端部设有下端盖,滤层底部外周设置有拦灰圈结构,滤芯插装到滤清器外壳内后,拦灰圈结构与外壳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拦灰圈结构为锥筒结构,锥筒结构内周面与滤层外周面之间形成储灰腔;或所述拦灰圈结构为海绵,海绵的外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锥筒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下锥筒部与上锥筒部,下锥筒部与上锥筒部的筒径均是上大下小,下锥筒部的大径端与上锥筒部的小径端相连,上锥筒部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下锥筒部的锥度小于上锥筒部的锥度。
[0009]所述锥筒结构的下侧具有直筒部,直筒部的下端部与下端盖的翻边相连,直筒部的上端部与锥筒结构的小径端相连,锥筒结构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
[0010]所述锥筒结构一体成型在下端盖上。
[0011]所述锥筒结构插装在下端盖的翻边与滤层之间。
[0012]所述锥筒结构的下侧具有插入部,插入部与锥筒结构之间具有朝外翻的台阶,台阶的底面抵在下端盖的翻边的顶面上。
[0013]海绵的纵截面为矩形、梯形、U型、三角形或菱形。
[0014]一种滤芯,采用上述拦灰结构,滤层套装在中心管外周,中心管的中央通道内插装有斥水网管,滤层的上端部设有上端盖,下端盖的中央通孔连通中心管的中央通道。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本技术在滤层底部外周设置拦灰圈结构,在滤芯工作过程中,拦灰圈结构将
沉淀堆积的颗粒杂质及油污泥等污染物进行拦截,滤芯保养时,拦灰圈结构与外壳过盈配合,所有污染物会被收集在拦灰圈与滤层之间的储灰腔,拉出滤芯时,拦灰圈会兜住其内部的污染物,随着滤芯一起带出外壳,不会造成污染物滑落,避免了污染物滑落到滤清器的洁净侧,保证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滤层;2、中心管;3、斥水网管;4、上端盖;5、下端盖;51、翻边;52、第一下锥筒部;53、第一上锥筒部;54、直筒部;6、储灰腔;7、拦灰筒;71、插入部;72、第二下锥筒部;73、第二上锥筒部;74、台阶;8、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一: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滤层1套装在中心管2外周,中心管2的中央通道内插装有斥水网管3,滤层1的上端部粘接固定有上端盖4,滤层1的下端部粘接固定有下端盖5,下端盖5的中央通孔连通中心管2的中央通道。
[0027]如图1所示,下端盖5的外边缘具有翻边51,翻边51包在滤层1底部外周,翻边51内周面与滤层1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翻边51顶端沿轴向继续向上延伸出依次相连的第一下锥筒部52与第一上锥筒部53,第一下锥筒部52与第一上锥筒部53一体成型在下端盖5上;第一下锥筒部52、第一上锥筒部53的内周面与滤层1外周面之间形成储灰腔6。第一下锥筒部52与第一上锥筒部53的筒径均是上大下小,第一下锥筒部52的锥度小于第一上锥筒部53的锥度,第一下锥筒部52的小径端与翻边51相连,第一下锥筒部52的大径端与第一上锥筒部53的小径端相连,第一上锥筒部53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滤芯插装到外壳内后,第一上锥筒部53大径端与外壳之间为过盈配合,第一下锥筒部52与第一上锥筒部53构成拦灰圈结构,在滤芯工作过程中,拦灰圈结构将沉淀堆积的颗粒杂质及油污泥等污染物进行拦截,拦截的污染物沿第一下锥筒部52与第一上锥筒部53的内锥面滑落、沉积到储灰腔6底部,滤芯保养时,拦灰圈结构与外壳为过盈配合,所有污染物会被收集在拦灰圈与滤层1之间的储灰腔6内,拉出滤芯时,拦灰圈会兜住其内部的污染物,随着滤芯一起带出外壳,不会造成污染物滑落,避免了污染物滑落到滤清器的洁净侧,保证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性能。
[0028]实施例二:
[00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下端盖5的翻边51顶端沿轴向继续向上延伸出依次相连的直筒部54与第一上锥筒部53,直筒部54与第一上锥筒部53一体成
型在下端盖5上;直筒部54、第一上锥筒部53的内周面与滤层1外周面之间形成储灰腔6,在第一上锥筒部53下侧设置直筒部54,可以使储灰腔6获得更大的储灰空间,储灰容量更大。直筒部54的下端部与翻边51相连,直筒部54的上端部与第一上锥筒部53的小径端相连,第一上锥筒部53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直筒部54与第一上锥筒部53构成拦灰圈结构,在滤芯工作过程中,拦灰圈结构将沉淀堆积的颗粒杂质及油污泥等污染物进行拦截,拦截的污染物沉积到储灰腔6底部。
[0030]实施例三:
[0031]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不同的是,该实施例在下端盖5的翻边51与滤层1之间插装拦灰筒7,拦灰筒7构成拦灰圈结构。
[0032]拦灰筒7从下至上为依次相连的插入部71、第二下锥筒部72、第二上锥筒部73,插入部71插入翻边51与滤层1之间的间隙内,第二下锥筒部72、第二上锥筒部73的内周面与滤层1外周面之间形成储灰腔6。第二下锥筒部72与第二上锥筒部73的筒径均是上大下小,第二下锥筒部72的锥度小于第二上锥筒部73的锥度,第二下锥筒部72的大径端与第二上锥筒部73的小径端相连,第二上锥筒部73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滤芯插装到外壳内后,第二上锥筒部73大径端与外壳之间为过盈配合。
[0033]实施例四:
[0034]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在拦灰筒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滤芯的拦灰结构,滤层(1)下端部设有下端盖(5),其特征在于:滤层(1)底部外周设置有拦灰圈结构,滤芯插装到滤清器外壳内后,拦灰圈结构与外壳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拦灰圈结构为锥筒结构,锥筒结构内周面与滤层(1)外周面之间形成储灰腔(6);所述拦灰圈结构为海绵(8),海绵(8)的外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的拦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筒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下锥筒部与上锥筒部,下锥筒部与上锥筒部的筒径均是上大下小,下锥筒部的大径端与上锥筒部的小径端相连,上锥筒部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内径;下锥筒部的锥度小于上锥筒部的锥度。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的拦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筒结构的下侧具有直筒部(54),直筒部(54)的下端部与下端盖(5)的翻边(51)相连,直筒部(54)的上端部与锥筒结构的小径端相连,锥筒结构大径端的筒径大于滤清器外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金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