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78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结构,鼓风机将空气吹向B柱上的第二出风口,以形成由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在此气流的作用下,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即,B柱前方的气压大于B柱后方的气压,从而推动由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车尾流动,促进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由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能够对整个乘员舱进行热管理,避免了由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体的堆积,进而避免了第一出风口处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有利于整个乘员舱的温度趋于均匀,还使得后排的乘客能够在避免直吹的情况下处于较舒适的温度,尤其是在乘员舱制冷的情况下对风湿类患者更为友好。冷的情况下对风湿类患者更为友好。冷的情况下对风湿类患者更为友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辆空调的出风口包括前吹风口及后出风口,前出风口设置在仪表台的左右两侧,形成左前出风口及右前出风口,后出风口一般布置在中控副仪表台的后端,经处理的风经前出风口及后出风口流向车辆内。
[0003]但是,在制热模式下,前出风口及后出风口的温度要比车辆内其他处的温度高,在制冷模式下,前出风口及后出风口的温度要比车辆内其他处的温度低,从而导致车辆内温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制热模式下,前出风口及后出风口的温度要比车辆内其他处的温度高,在制冷模式下,前出风口及后出风口的温度要比车辆内其他处的温度低,从而导致车辆内温度不均匀。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HVAC总成,包括鼓风机及换热装置;
[0006]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仪表台上且与所述换热装置连通,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向车内;及
[0007]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B柱上且与所述鼓风机连通,形成由所述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以使所述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结构,鼓风机将空气吹向B柱上的第二出风口,以形成由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在此气流的作用下,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即,B柱前方的气压大于B柱后方的气压,从而推动由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车尾流动,促进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由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能够对整个乘员舱进行热管理,避免了由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体的堆积,进而避免了第一出风口处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有利于整个乘员舱的温度趋于均匀,还使得后排的乘客能够在避免直吹的情况下处于较舒适的温度,尤其是在乘员舱制冷的情况下对风湿类患者更为友好。
[0009]在一实施例中,车内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B柱的后方且用于连通所述车内与外界。
[0010]在一实施例中,车辆前舱处设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内循环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鼓风机连通。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通道上,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段及第四段,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分别设置在沿车宽方向相对设置的B柱上,所述第三段及所述第四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且位于顶盖上。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包括成型部及延伸部,所述成型部的一端与所述成型部的另一端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不封闭的空腔,所述延伸部由所述成型部的另一端绕所述成型部向外延伸,以使延伸部与所述成型部之间形成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所述第二出风口。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腔的截面面积在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可选择地接入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及暖风芯体。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连接风道,所述连接风道用于连通所述鼓风机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连接通道位于前排座椅的下方。
[0017]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空调出风结构。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包含有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20]图3是图1的俯视图;
[0021]图4是图1所示的空调出风结构的出风通道的截面图。
[0022]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3]1、HVAC总成;2、第一出风口;3、第二出风口;4、出风通道;41、第一段;42、第二段;43、第三段;44、第四段;45、成型部;46、延伸部;47、空腔;5、排风口;6、连接风道;7、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一种空调出风结构,该空调出风结构能够对车辆的乘员舱进行热管理,以使乘员舱内的温度趋于均匀,还使得后排的乘客能够在避免直吹的情况下处于较舒适的温度。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空调出风结构包括HVAC总成1(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出风口2及第二出风口3,其中HVAC总成1包括鼓风机及换热装置,第一出风口2设置在仪表台上且与换热装置连通,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由第一出风口2流向车内,从而实现对乘员舱的制冷制热。第二出风口3设置在B柱上且与鼓风机连通,形成由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以使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气流的方向。
[0027]本技术的空调出风结构,鼓风机将空气吹向B柱上的第二出风口3,以形成由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在此气流的作用下,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即,B柱前方的气压大于B柱后方的气压,从而推动由第一出风口2处的气流能够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车尾流动,促进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由第一出风口2流出的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能够对整个乘员舱进行热管理,避免了由第一出风口2流出的气体的堆积,进而避免了第一出风口2处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有利于整个乘员舱的温度趋于均匀,还使得后排的乘客能够在避免直吹的情况下处
于较舒适的温度,尤其是在乘员舱制冷的情况下对风湿类患者更为友好。
[0028]其中根据下述公式,当B柱后方经过气流,B柱后方的速度加快,在B柱前方的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B柱后方的压力减小,从而使得B柱前方的气压大于B柱后方的气压。
[0029]可以理解的是,该换热装置至少包括冷凝器及暖风芯体的至少一个,其中冷凝器用于冷却通往车内的气流,以对乘员舱进行冷却,暖风芯体用于加热通往车内的气流,以对乘员舱进行加热。
[0030]在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车内还设置有排风口5,排风口5位于B柱的后方且用于连通车内与外界,从而使得由B柱流出的气流能够流向外界,以使B柱后方相对于B柱能够形成负压,也为B柱处形成向车尾流动的气流提供一定的动力,更避免了气流在车尾处的堆积,避免车尾处的气压大于B柱,从而使B柱前后持续形成压力差,以使第一出风口2处的气流能够持续向车尾流动,保证了车内的气体流动性。
[0031]在一实施例中,车辆前舱处设有进风口7,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内循环通道,内循环通道连通进风口7与排风口5,且进风口7与鼓风机连通,这样由车内经过排风口5流出的气体经内循环通道及进风口7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出风结构,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HVAC总成,包括鼓风机及换热装置;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仪表台上且与所述换热装置连通,经过换热装置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向车内;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B柱上且与所述鼓风机连通,形成由所述B柱向车尾流动的气流,以使所述B柱前后形成压力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车内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B柱的后方且用于连通所述车内与外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车辆前舱处设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内循环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鼓风机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通道上,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段及第四段,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分别设置在沿车宽方向相对设置的B柱上,所述第三段及所述第四段连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泰硕邵兴杨吴晓辉谷利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