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66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顶部且竖直向下的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底部通过第一轴承设置有安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线束从第一外壳外部的穿向孔穿入第一外壳内部并从第一外壳另一侧的穿向孔穿出,通过转动螺纹柱带动螺纹柱底部的安装板向下运动,当半齿轮底部的橡胶软垫抵住线束时,停止转动螺纹柱,此时线束得以固定,达到了整理线束的效果,半齿轮能够进行一定的左右移动,从而使得线束具有在夹持后还能具有一定的作用移动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拽曳的作用,避免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在对线束进行拉扯时容易造成线束损伤。在对线束进行拉扯时容易造成线束损伤。在对线束进行拉扯时容易造成线束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


[0001]本技术涉及线束管夹
,具体为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产业链包括电线电缆、连接器、加工设备、线束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车身线束连接整个车身,大体形状呈H形,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多组线束不容易固定,摆放杂乱。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顶部且竖直向下的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底部通过第一轴承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经防拖曳机构设置有半齿轮,所述半齿轮上设置有橡胶软垫,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半齿轮正相对的夹持孔,所述第一外壳上开设有与夹持孔相对应的穿向孔。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拖曳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板底部且与半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半齿轮的中心通过第二轴承贯穿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限位滑动槽,所述连接板的顶端设置有两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沿滑动槽滚动的滚轮。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杆与连接杆的端面均设置有挡块。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半齿轮不与线束接触。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壳的顶部安装有与螺纹柱相匹配的螺纹筒。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将线束从第一外壳外部的穿向孔穿入第一外壳内部并从第一外壳另一侧的穿向孔穿出,当线束穿入到合适的位置时,通过转动螺纹柱带动螺纹柱底部的安装板向下运动,安装板带动半齿轮向下运动,当半齿轮底部的橡胶软垫抵住线束时,停止转动螺纹柱,此时线束得以固定,达到了整理线束的效果,其中半齿轮是通过防拖曳机构设置在安装板底部的,使得半齿轮能够进行一定的左右移动,从而使得线束具有在夹持后还能具有一定的作用移动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拽曳的作用,因为现有的对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管夹,在
对线束固定使得线束是固定死的,没有一定点的活动拉伸空间,在线体因日常维护过程中或外部因素发生拖曳情况时容易造成线束损伤。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特定机构的防拖曳机构来对线束进行防拖曳,避免在线体因日常维护过程中或外部因素发生拖曳情况时容易造成线束损伤,主要是当线束受到外力拖曳时,线束带动半齿轮转动,半齿轮与齿条啮合,半齿轮内部的连接杆与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第二连接杆通过滚轮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当线束受力带动半齿轮连接时,半齿轮可以在第一外壳内部转动,使得线束受到大力拖曳时,可以有移动的空间,避免了拉扯时对线束造成的伤害,保护了线束。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的主视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的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的剖视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的侧剖视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图3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0020]图中:1、第一外壳;2、夹紧机构;201、螺纹柱;202、第一轴承;203、安装板;204、半齿轮;205、橡胶软垫;206、限位块;207、夹持孔;208、穿向孔;3、拖曳机构;301、齿条;302、第二轴承;303、转动杆;304、连接板;305、滑动槽;306、连接杆;307、滚轮;4、螺纹筒;5、转动把手;6、挡块;7、第二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包括第一外壳1,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夹紧机构2,所述夹紧机构2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1顶部且竖直向下的螺纹柱201,所述螺纹柱201的底部通过第一轴承202设置有安装板203,所述安装板203的底部经防拖曳机构3设置有半齿轮204,所述半齿轮204上设置有橡胶软垫205,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块206,所述限位块206的顶部开设有与半齿轮204正相对的夹持孔207,所述第一外壳1上开设有与夹持孔207相对应的穿向孔208。
[0023]其中,所述拖曳机构3包括设置在安装板203底部且与半齿轮204啮合的齿条301,所述半齿轮204的中心通过第二轴承302贯穿设置有转动杆303,所述转动杆303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304,所述安装板203上开设有限位滑动槽305,所述连接板304的顶端设置有两个连接杆306,所述连接杆306上设置有沿滑动槽305滚动的滚轮307,主要是当线束受到外力拖曳时,线束带动半齿轮204转动,半齿轮204与齿条301啮合,半齿轮204内部的连接杆306与连接板304连接,连接板304与第二连接杆306连接,第二连接杆306通过滚轮307滑动连接在滑动槽305内,当线束受力带动半齿轮204连接时,半齿轮204可以在第一外壳1内部转动,使得线束受到大力拖曳时,可以有移动的空间,避免了拉扯时对线束造成的伤害,保
护了线束。
[0024]其中,所述转动杆303与连接杆306的端面均设置有挡块6。
[0025]其中,所述半齿轮204不与线束接触。
[0026]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的顶部安装有与螺纹柱201相匹配的螺纹筒4。
[0027]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7。
[0028]其中,所述螺纹柱201上设置有转动把手5。
[0029]工作时:本技术将线束从第一外壳1外部的穿向孔208穿入第一外壳1内部并从第一外壳1另一侧的穿向孔208穿出,当线束穿入到合适的位置时,通过转动螺纹柱201带动螺纹柱201底部的安装板203向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包括第一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夹紧机构(2),所述夹紧机构(2)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1)顶部且竖直向下的螺纹柱(201),所述螺纹柱(201)的底部通过第一轴承(202)设置有安装板(203),所述安装板(203)的底部经防拖曳机构(3)设置有半齿轮(204),所述半齿轮(204)上设置有橡胶软垫(205),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块(206),所述限位块(206)的顶部开设有与半齿轮(204)正相对的夹持孔(207),所述第一外壳(1)上开设有与夹持孔(207)相对应的穿向孔(20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的新能源汽车线束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机构(3)包括设置在安装板(203)底部且与半齿轮(204)啮合的齿条(301),所述半齿轮(204)的中心通过第二轴承(302)贯穿设置有转动杆(303),所述转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王巍杜旭东赵立蕴
申请(专利权)人:兰诺机电浙江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