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速器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159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速器开关,包括:壳体组件,包括卡扣插接的上壳和下壳,下壳内插接有内壳;触控组件,包括触点基板、转动组件和滚轮,滚轮设于转动组件外侧且带动转动组件转动,转动组件插设于触点基板上且与内壳插接,触点基板上且位于转动组件外侧设有簧片组件且对应多个挡位,触点基板下设有引脚组件;控制电路,设于触点基板上且电性连接簧片组件和引脚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机械结构部分和控制电路,使单个挡位控制多个引脚输出信号,提高兼容性和适用范围,且体积较小。且体积较小。且体积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速器开关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缓速器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缓速器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经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行驶的汽车,为了使下长坡时长时间而持续地减低或保持稳定车速并减轻或解除行车制动器的负荷,通常需要加装缓速器等辅助制动装置。缓速器是通过控制电路给定子总成的励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转子总成随车辆传动部分高速旋转,切割磁力线,产生反向力矩,使车辆减速。
[0003]现有技术中,缓速器开关的控制一般为:通过活塞移动并与缓速器开关接触,接触1挡位时,引脚1输出,接触2挡位时,引脚2输出,即单个挡位仅可控制单个引脚输出信号,制动控制性能较差,而单个挡位控制多个引脚输出时,则整个缓速器体积较大,无法满足车辆安装空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速器开关,通过机械结构部分和控制电路,使单个挡位控制多个引脚输出信号,提高兼容性和适用范围,且体积较小。
[0005]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本申请提出一种缓速器开关,包括:
[0007]壳体组件,包括卡扣插接的上壳和下壳,下壳内插接有内壳;
[0008]触控组件,包括触点基板、转动组件和滚轮,滚轮设于转动组件外侧且带动转动组件转动,转动组件插设于触点基板上且与内壳插接,触点基板上且位于转动组件外侧设有簧片组件且对应多个挡位,触点基板下设有引脚组件;
[0009]控制电路,设于触点基板上且电性连接簧片组件和引脚组件。
[0010]优先地,所述上壳上设有凹槽,所述滚轮转动设于触点基板上且穿过凹槽外露。
[0011]优先地,所述触点基板下卡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呈弧形且使滚轮沿固定板边缘转动。
[0012]优先地,所述簧片组件包括连接簧片和挡位簧片组,挡位簧片组包括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连接簧片呈半圆型设于滚轮插接处外侧,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呈弧形分布于连接簧片外侧。
[0013]优先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档杆和接触片,档杆外侧设有弹簧且插设于滚轮内,接触片插设于滚轮一侧且通过滚轮转动同时接触连接簧片和挡位簧片组。
[0014]优先地,所述引脚组件包括第一引脚至第八引脚,第一引脚连接电源地端,第二引脚连接第二挡位簧片,第三引脚连接第三挡位簧片,第四引脚连接有电源,第五引脚连接第四挡位簧片,第六引脚连接第五挡位簧片,第七引脚连接有背光电源,第八引脚连接背光地端。
[0015]优先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至第第九电阻、第三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第
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二电阻一端、第三引脚和第五二极管阳极,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阴极、第三电阻一端、第四电阻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七电阻一端和第九电阻一端,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基级,第一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接地端,且第一三极管发射极练级第三电阻另一端、第四二极管阴极,第四二极管阳极连接第二引脚,第三二极管阳极连接电源正极和第四引脚,第四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一端、第五引脚和第六二极管阳极,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基级,第二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接地端,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和第五二极管阴极,第七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一端和第六引脚,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基级,第三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接地端,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第九电阻另一端和第六二极管阴极。
[0016]优先地,所述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有效。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机械结构部分通过转动滚轮,带动接触片同时连通连接簧片和挡位簧片组,使挡位对应单个引脚并输出信号;电路部分,在原有体积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路控制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的导通或截止,控制单个挡位对应多个引脚输出,满足多种设计要求,体积较小,兼容性较好,扩大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缓速器开关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内壳连接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触点基板连接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控制电路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申请提出一种缓速器开关,包括:
[0024]如图1

2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卡扣插接的上壳11和下壳12,下壳12内插接有内壳13。上壳11上设有凹槽111,滚轮22转动设于触点基板21上且穿过凹槽111外露。
[0025]如图3所示,触控组件2,包括触点基板21、转动组件3和滚轮22,滚轮22设于转动组件3外侧且带动转动组件3转动,触点基板21下卡接有固定板211,固定板211呈弧形且使滚轮22沿固定板211边缘转动。转动组件3插设于触点基板21上且与内壳13插接,触点基板21上且位于转动组件3外侧设有簧片组件4且对应多个挡位,簧片组件4包括连接簧片41和挡位簧片组42,挡位簧片组42包括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连接簧片41呈半圆型设于滚轮22插接处外侧,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呈弧形分布于连接簧片41外侧。转动组件3包括档杆31和接触片32,档杆31外侧设有弹簧且插设于滚轮22内,接触片32插设于滚轮22一侧且通过滚轮22转动同时接触连接簧片41和挡位簧片组42。
[0026]如图3

4所示,触点基板21下设有引脚组件JP1。引脚组件JP1包括第一引脚至第八引脚,第一引脚连接电源地端,第二引脚连接第二挡位簧片,第三引脚连接第三挡位簧片,第四引脚连接有电源,第五引脚连接第四挡位簧片,第六引脚连接第五挡位簧片,第七引脚连接有背光电源,第八引脚连接背光地端。
[0027]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设于触点基板21上且电性连接簧片41组件4和引脚组件JP1。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有效。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第九电阻R9、第三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D6、第一三极管Q1至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第三引脚和第五二极管D5阳极,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阴极、第三电阻R3一端、第四电阻R4一端、第六电阻R6一端、第七电阻R7一端和第九电阻R9一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基级,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连接接地端,且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练级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四二极管D4阴极,第四二极管D4阳极连接第二引脚,第三二极管阳极连接电源正极和第四引脚,第四电阻R4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一端、第五引脚和第六二极管D6阳极,第五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基级,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接地端,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第六电阻R6另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阴极,第七电阻R7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一端和第六引脚,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基级,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接地端,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包括卡扣插接的上壳和下壳,下壳内插接有内壳;触控组件,包括触点基板、转动组件和滚轮,滚轮设于转动组件外侧且带动转动组件转动,转动组件插设于触点基板上且与内壳插接,触点基板上且位于转动组件外侧设有簧片组件且对应多个挡位,触点基板下设有引脚组件;控制电路,设于触点基板上且电性连接簧片组件和引脚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上设有凹槽,所述滚轮转动设于触点基板上且穿过凹槽外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基板下卡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呈弧形且使滚轮沿固定板边缘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组件包括连接簧片和挡位簧片组,挡位簧片组包括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连接簧片呈半圆型设于滚轮插接处外侧,第一挡位簧片至第五挡位簧片呈弧形分布于连接簧片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档杆和接触片,档杆外侧设有弹簧且插设于滚轮内,接触片插设于滚轮一侧且通过滚轮转动同时接触连接簧片和挡位簧片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速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组件包括第一引脚至第八引脚,第一引脚连接电源地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华陵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