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导体4g和5g,传输线路导体4a和耦合线路导体4k形成在电介质衬底3上。绝缘填充的波导器包括下部导电板1,上部导电板2,下部绝缘带6和上部绝缘带7,其中电介质衬底3夹在下部导电板1和下部绝缘带6之间,以及上部导电板2和上部绝缘带7之间,使得作为电介质衬底的接地导体一部分的导体部分S形成绝缘填充的波导器的屏蔽区。耦合线路导体4k在驻波的电场强度很高的位置耦合到由屏蔽区所产生的驻波。因此,能够将平面电路设置为平行于电磁波通过三维波导器传播的方向。此外,电介质衬底能够很容易地机器加工并且防止平面电路与设置在电介质衬底上的三维波导器之间的耦合特性受平面电路与三维波导器的组装精度的影响,从而容易得到预定设计的线路转换器特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微波段和毫米波段至少之一的传输线路的,包括该的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过去,用于在平面电路和三维波导器之间进行线路转换的已经被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60-192401)和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1310)所公开,其中平面电路通过利用电介质衬底形成,三维波导器用于在三维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专利文献1的中,形成为一部分平面电路的微波传输带线路的一端插入到被波导管平面E分成为两部分的终端短路波导管中。该终端短路波导管的两部分穿过形成在该电介质衬底中的凹槽并夹住期间的电介质衬底。在专利文献2的中,电介质衬底以与预定距离差不多的距离且正交于电磁波传播方向的预定方向设置在远离终端短路波导管的短路平面的位置。在专利文献1的的情况下,需要在电介质衬底上形成穿透槽,以穿透被分成两部分的部分波导管。因此,在电介质衬底由包括铝或类似的陶瓷衬底形成的情况下,电介质衬底难以使用机器加工。此外,微波传输带线路在由波导管的终端产生的驻波所产生的电场强度高的位置进行耦合。其耦合特性取决于包括有微波传输带线路的电介质衬底与波导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耦合特性受电介质衬底与波导管的组装精度的影响,这使得难以没有偏差地得到预定设计的线路变换特性。在专利文献2的中,电介质衬底以正交于波导管的电磁波传播方向的预定方向设置。因此,以较低的灵活性确定由波导管形成的三维波导器与由电介质衬底形成的平面电路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平面电路不能以平行于波导管的电磁波传播方向的预定方向设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的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设备,该中平面电路能够以平行于电磁波穿透三维波导管的方向的预定方向设置,电介质衬底能够很容易地机器加工,并且防止形成在电介质衬底上的平面电路与三维波导管之间的耦合特性受平面电路与三维波导管组装精度的影响,使得很容易实现预定设计的线路转换特性。专利技术的公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备,其包括用于在三维空间传播电磁波的三维波导器和具有形成在电介质衬底上的预定导电分布图的平面电路,以便在该平面电路和三维波导器之间进行线路转换。该的特征在于,设置有电介质衬底,使得与三维波导器的平面E平行并且位于该三维波导器的接近中心部分,并且电介质衬底的导电分布图包括形成三维波导器屏蔽区的导体部分,电磁耦合到该屏蔽区中出现的驻波的耦合线路部分,以及从该耦合线路部分延续的传输线路部分。因此,用于将三维波导器电磁耦合到平面电路上的传输线路上的驻波由设置在电介质衬底上的导电分布图形成的屏蔽区产生。从而,形成三维波导器的屏蔽区的电介质衬底侧上的导体部分与电磁耦合到屏蔽区产生的驻波的耦合线路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仅仅取决于在电介质衬底上形成导电分布图的精度。因此,能够得到稳定的耦合特性而不受三维波导器与平面电路的组装精度的影响,并且能够得到预定设计的线路转换特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形成屏蔽区的导体部分形成为形成在电介质衬底的两个面上的接地导体。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穿透电介质衬底并且排列在两侧的至少一侧上的导电通路,从而以与预定距离差不多的距离远离传输线路,这样实现形成在电介质衬底的两个面上的接地导体之间的导电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三维波导器的导体被平行于平面E的平面分成为包括上部和下部的两部分并且在三维波导器的导体中设置空间,使得通过该空间形成闭塞部分,其中空间设置在远离三维波导器与预定距离差不多距离的位置,使得与三维波导器的电磁波传播方向平行。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和连接到的每个平面电路和三维波导器的高频电路。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用于传输和接收电磁波的单元中形成有包括高频模块的通信设备。附图的简要描述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截面图和平面图。图2示出了所示的分解平面图。图3示出了三维波导器的电场强度分布实例的截面图,其描述了的三维磁场解析仿真结果。图4示出了的三维磁场解析仿真结果的平面图。图5示出了的三维磁场解析仿真结果的另一平面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图7示出了的分解平面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高频模块的结构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实现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现在将参考图1到5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的结构进行描述。图1示出了的结构。图1(C)示出了移除上部导电板2和上部绝缘带7之后的的平面图。图1(A)是图1(C)所示的的A-A′截面图,其上安装有上部导电板2。图1(B)是图1(C)所示的的B-B′截面图,其上安装有上部导电板2,与图1(A)中的情形相同。这里,附图标记1表示下部导电板,附图标记2表示上部导电板,附图标记3表示电介质衬底,以及附图标记6和7表示绝缘带。设置电介质衬底3,使得其夹在下部导电板1和上部导电板2,以及绝缘带6和7之间。图2示出了图1所示每个部分的结构分解平面图。图2(A)示出的是上部导电板2的顶面。图2(B)示出的是电介质衬底3的顶面,图2(C)示出的是电介质衬底3的底面上的导电分布图,图2(D)是下部导电板1的平面图。三维波导槽G11设置在下部导电板1上并且三维波导槽G21设置在上部导电板2上。下部绝缘带6插入在三维波导槽G11中。上部绝缘带7插入在三维波导槽G21中。通过将两个导电板1和2相互重叠,两个绝缘带6和7彼此相对。从而,形成绝缘填充的波导器(DFWG)(下文简称“波导器”)。波导器的预定平面设定为平面E(与电磁波的传播模式的TE10模式的电场平行的导电平面),其中平面E与下部导电板1和上部导电板2平行。从而,电介质衬底3设置在与波导器的平面E平行并且与接近波导器的中心部分对应(下部导电板1和上部导电板2之间的部分)的位置。导电板1和2由包括例如铝或类似的金属板加工而形成。此外,绝缘带6和7通过注模法或者加工氟塑料树脂而形成。电介质衬底3通过利用包括铝或类似的陶瓷衬底而形成。传输线路导体4a以及从其延续的耦合线路导体4k形成在电介质衬底3的底面上(面向下部导电板1的侧面)。接地导体5g形成在电介质衬底3的顶面上(面向上部导电板2的侧面)。形成在电介质衬底3上的传输线路导体4a和形成在面向传输线路导体4a的表面上的接地导体5g形成微波传输带线路。在电介质衬底3的顶面上的接地导体5g上形成有凹槽部分,如图2(B)所示的参考符号N所标记。面向凹槽部分N的耦合线路导体4k,电介质衬底3,下部导电板1和上部导电板2形成暂停线路。传输线路导体4a和耦合线路导体4k形成在电介质衬底3的底面侧并且接地导体4g以与预定距离差不多的距离形成在远离传输线路的预定区域内。如图2(D)所示,下部导电板1具有形成于其上并且沿传输线路4a的传输线路槽G12。传输线路槽G12具有在上述微波传输带线路的火线侧的预定空间并且充当屏蔽罩。此外,用于实现电介质衬底3的顶面和底面上的接地导体4g和5g之间连续性的多个导电通路(通孔)V排列在传输线路导体4a和耦合线路导体4k的两侧,使得以与预定距离差不多的距离远离。从而,平行平板,即,其间夹住电介质衬底3的上部和下部接地导体4g和5g之间所形成的象平行平板模式这样的伪模式与由传输线路导体4a和接地导体5g所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路转换器,包括用于在三维空间传播电磁波的三维波导器和具有形成在电介质衬底上的预定导体图案的平面电路,该线路转换器的特征在于电介质衬底设置为与三维波导器的平面E平行并且位于三维波导器的接近中心部分,而且电介质衬底的导体图案包括形成为三维波导器的屏蔽区的导体部分、电磁耦合到在屏蔽区发生的驻波的耦合线路部分以及从耦合线路部分延续的传输线路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斉藤篤,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