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流量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89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流量油泵,泵体上侧开设有安装槽,内齿圈安装在安装槽中,安装槽与泵体偏心设置,安装槽内开设有转轴孔,转轴孔的中心线与泵体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安装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进油槽和出油槽,进油槽和出油槽不连通,主动齿轮与内齿圈的一侧内壁啮合,弧形隔板将主动齿轮和内齿圈之间形成的间隙分成两半,进油槽和出油槽分别位于弧形隔板两侧,端盖的内侧对应安装槽内的进油槽和出油槽也设置有相同的进油槽和出油槽,泵体与端盖的侧壁上对应进油槽和出油槽的位置上下对称开设有进油缺口和出油缺口,上下侧的进油缺口对接后形成进油口,上下侧的出油缺口对接后形成出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发动机各部位能得到充分润滑。能得到充分润滑。能得到充分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流量油泵


[0001]本技术涉及油泵
,特别涉及一种大流量油泵。

技术介绍

[0002]油泵的作用是把机油送到发动机各摩擦部位,使机油在润滑路中循环,以保证发动机得到良好的润滑。油泵多为齿轮泵,它由齿轮泵体等组成。当发动机工作时,凸轮轴带动泵体的主动齿轮轮转动,齿轮甩动机油沿泵体内壁从进油口流至出油口,形成低压,产生吸力,机油箱内的机油即被吸入进油口,而出油口处的机油越积越多,因而压力增高,机油便被压到各摩擦部分,实现强制润滑。而现有油泵由于设计问题,油泵提供的流量无法满足扩能改进后的发动机的润滑技术要求,市场需要一种与扩能改进后的发动机配套的大流量机油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大流量油泵,能保证发动机各部位能得到充分润滑。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大流量油泵,包括圆柱状的泵体和端盖,所述泵体上侧开设有用于安装内齿圈的安装槽,所述内齿圈安装在该安装槽中,所述安装槽与泵体偏心设置,所述安装槽内开设有转轴孔,在该转轴孔中安装齿轮转轴,主动齿轮套装在该齿轮转轴上,所述转轴孔的中心线与泵体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安装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进油槽和出油槽,所述进油槽和出油槽相互不连通,所述主动齿轮与内齿圈的一侧内壁啮合,所述主动齿轮和内齿圈之间设置有弧形隔板,该弧形隔板位于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啮合面的相对的一侧,所述弧形隔板将主动齿轮和内齿圈之间形成的间隙分隔成两半,所述进油槽和出油槽分别位于弧形隔板的两侧,所述端盖盖设在泵体上,所述端盖的内侧对应安装槽内的进油槽和出油槽也设置有相同的进油槽和出油槽,所述泵体与端盖的侧壁上对应进油槽和出油槽的位置上下对称开设有进油缺口和出油缺口,上下侧的进油缺口对接后形成进油口,上下侧的出油缺口对接后形成出油口。
[0005]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油槽和出油槽皆为绕转轴孔设置的一端宽另一端窄的弧形槽,进油槽的大开口端延伸至弧形隔板的端面处,进油槽的小开口端延伸至主动齿轮与内齿圈啮合处,出油槽的大开口端延伸至弧形隔板的另一端面处,出油槽的小开口端也延伸至主动齿轮与内齿圈啮合处。机油由进油槽进入到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齿槽中,经过弧形隔板后,再由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齿槽进入到出油槽中。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弧形隔板靠近进油槽一侧的端面为斜切面,斜切面向主动齿轮倾斜。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机油引入主动齿轮的齿槽中,使其由主动齿轮的齿槽进入出油槽中,从而让较少的机油由内齿圈的齿槽进入出油槽中,因为主动齿轮的旋转速度更快,能更快的传输机油。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油口在进油槽延伸方向的中部与其连通。该设计能使机油流
速均匀;若将进油口设置在进油槽的大开口端,机油流入的速度过快,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齿槽运送速度跟不上,易出现进油槽中的机油向进油口回流,若将进油口设置在进油槽的小开口端,机油流入的速度过慢,影响整个油泵的运送效率。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弧形隔板位于主动齿轮和内齿圈之间的间隔最大处,有利于保证机油的流速均匀,进油速度与出油速度一致。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弧形隔板与泵体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产品不易损坏。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在泵体和端盖上都设置有进油槽和出油槽,有利于提高机油的运送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润滑效力,同时还提高了发动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0012]2、整个油泵结构紧凑、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0013]3、只设置了一个进油口就能对端盖的进油槽和泵体的进油槽输油,端盖的出油槽和泵体的出油槽里的机油也能由一个出油口外送,该设计结构巧妙,有利于降低成本;
[0014]4、设置弧形隔板起隔断作用,进油槽里的机油在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齿槽的带动下流入到出油槽中,弧形隔板阻止出油槽中的机油回流,由于出油槽中的机油越来越多,机油受到挤压由出油口外排。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4是泵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端盖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5所示,一种大流量油泵,主要由圆柱状的泵体1和端盖2组成。泵体1上侧开设有用于安装内齿圈3的安装槽,内齿圈3安装在该安装槽中。
[0021]安装槽与泵体1偏心设置,安装槽内开设有转轴孔5。在该转轴孔5中安装齿轮转轴,主动齿轮4套装在该齿轮转轴上,转轴孔5的中心线与泵体1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安装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进油槽6和出油槽7,进油槽6和出油槽7相互不连通。
[0022]主动齿轮4与内齿圈3的一侧内壁啮合,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之间设置有弧形隔板8,该弧形隔板8位于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的啮合面的相对的一侧。弧形隔板8将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之间形成的间隙分隔成两半,进油槽6和出油槽7分别位于弧形隔板8的两侧。端盖2盖设在泵体1上,端盖2的内侧对应安装槽内的进油槽6和出油槽7也设置有相同的进油槽6和出油槽7。端盖2上的进油槽6与安装槽内的进油槽6上下对称,端盖2上的出油槽7与安装槽内的出油槽7上下对称。
[0023]泵体1与端盖2的侧壁上对应进油槽6和出油槽7的位置上下对称开设有进油缺口和出油缺口,上下侧的进油缺口对接后形成进油口9,上下侧的出油缺口对接后形成出油口10。进油口9既与安装槽内的进油槽6连通,又与端盖2上的进油槽9连通,出油口10既与安装槽内的出油槽7连通,又与端盖2上的出油槽7连通。
[0024]在完全保持油泵基本结构不变、三维空间不变和安装尺寸不变的技术条件下,本油泵能通过变更齿数、模数、中心距,从而增大机油的流量,以满足发动机的润滑要求。
[0025]最好是,进油槽6和出油槽7皆为绕转轴孔5设置的一端宽另一端窄的弧形槽,进油槽6的大开口端延伸至弧形隔板8的端面处,进油槽6的小开口端延伸至主动齿轮4与内齿圈3啮合处,出油槽7的大开口端延伸至弧形隔板8的另一端面处,出油槽7的小开口端也延伸至主动齿轮4与内齿圈3啮合处。机油由进油槽6进入到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的齿槽中,经过弧形隔板8后,再由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的齿槽进入到出油槽7中。
[0026]最好是,弧形隔板8靠近进油槽6一侧的端面为斜切面,斜切面向主动齿轮4倾斜。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机油引入主动齿轮4的齿槽中,使其由主动齿轮4的齿槽进入出油槽7中,从而让较少的机油由内齿圈3的齿槽进入出油槽7中,因为主动齿轮4的旋转速度更快,能更快的传输机油。
[0027]最好是,进油口9在进油槽6延伸方向的中部与其连通。该设计能使机油流速均匀;若将进油口9设置在进油槽6的大开口端,机油流入的速度过快,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的齿槽运送速度跟不上,易出现进油槽6中的机油向进油口9回流,若将进油口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流量油泵,包括圆柱状的泵体(1)和端盖(2),所述泵体(1)上侧开设有用于安装内齿圈(3)的安装槽,所述内齿圈(3)安装在该安装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与泵体(1)偏心设置,所述安装槽内开设有转轴孔(5),在该转轴孔(5)中安装齿轮转轴,主动齿轮(4)套装在该齿轮转轴上,所述转轴孔(5)的中心线与泵体(1)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安装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进油槽(6)和出油槽(7),所述进油槽(6)和出油槽(7)相互不连通,所述主动齿轮(4)与内齿圈(3)的一侧内壁啮合,所述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之间设置有弧形隔板(8),该弧形隔板(8)位于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的啮合面的相对的一侧,所述弧形隔板(8)将主动齿轮(4)和内齿圈(3)之间形成的间隙分隔成两半,所述进油槽(6)和出油槽(7)分别位于弧形隔板(8)的两侧,所述端盖(2)盖设在泵体(1)上,所述端盖(2)的内侧对应安装槽内的进油槽(6)和出油槽(7)也设置有相同的进油槽(6)和出油槽(7),所述泵体(1)与端盖(2)的侧壁上对应进油槽(6)和出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綦同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