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芯扩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245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取芯扩孔器,包括底座和托架,所述的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且万向轮呈对称式设置有四个;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挖脚,通过推杆向下缓慢推动挖脚,使挖脚逐渐脱离安装槽,当挖脚下部较宽的位置完全脱离安装槽时,限位杆紧贴限位槽的顶部,此时继续通过推杆推动挖脚,由于推杆的底部和挖脚的顶端存在一定夹角,脱离了安装槽的束缚后,继续推动推杆使挖脚的末端开始向取芯筒的内部开始转动,通过内翻转的挖脚的末端开始对钻取的煤芯的底部边缘进行切割,使煤芯与地面的连接处横截面开始缩小,便于取芯,同时在向上提起取芯筒时,通过挖脚对煤芯的底部进行承托,避免在取芯的过程中煤芯脱落,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芯扩孔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炭层取样
,尤其涉及一种取芯扩孔器。

技术介绍

[0002]煤炭层煤样通常是直接从煤层采取的,研究整个煤层质量的煤样,它包括煤炭层分层煤样和煤炭层可采煤样,因此在进行取样时需要使用到取芯扩孔装置。而目前使用的取样装置结构简单,通常是通过进给装置配合旋转的套筒钻入地面完成钻孔取样,而在钻取完成后,由于套筒底部缺乏限位机构,部分密度较大质地较硬的岩层不易断裂,导致取芯困难或取样不完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取芯扩孔器,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目前使用的取样装置结构简单,通常是通过进给装置配合旋转的套筒钻入地面完成钻孔取样,而在钻取完成后,由于套筒底部缺乏限位机构,部分密度较大质地较硬的岩层不易断裂,导致取芯困难或取样不完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弊端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取芯扩孔器,包括底座和托架,所述的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且万向轮呈对称式设置有四个;所述的托架设在底座的上方,且托架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板;所述的托架与安装板之间的夹角为直角,且安装板与底座的顶部一侧;所述的安装板靠近托架中心线的一侧安装有两个所述的导向杆,且两个导向杆均与顶架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的安装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的第一电机轴设在两个所述的导向杆之间,且第一电机轴呈丝杆结构;所述的第一电机轴与顶架螺纹连接,且第一电机轴配合导向杆与顶架组成升降结构;所述的安装板的底部安装有限位环,且限位环与取芯筒的顶部转动连接,同时取芯筒的底部安装有铲脚。
[0005]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顶部一侧呈对称式安装有两个所述的阻尼支撑杆,且阻尼支撑杆与底座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同时两个阻尼支撑杆的顶端均与安装板远离顶架的一侧转动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托架和底座的同一端均呈半环形结构,且半环形结构的内径大于取芯筒的直径;所述的托架底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呈对称式安装有两个所述的缓冲胶柱,且两个缓冲胶柱的底部均紧贴底座。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有控制箱,且控制箱设在两个所述的阻尼支撑杆之间;所述的控制箱上部设有扶手架,且扶手架与安装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安装板两侧外壁上部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第一支撑杆,且每个第一支撑杆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的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顶架的竖截面呈“U”形结构,且顶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
的加强板;所述的顶架的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转动连接有第二电机轴,同时第二电机轴与取芯筒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铲脚关于取芯筒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十个,且铲脚的外壁呈齿槽形结构;所述的取芯筒的内壁底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呈等间距设置有十个,同时十个安装槽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铲脚之间。
[0010]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的安装槽内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限位杆,且每个安装槽内均设有一个所述的挖脚;每个所述的挖脚上均开设有一个所述的限位槽,且每个挖脚分别配合一个限位槽与一个限位杆滑动连接;所述的挖脚下部的宽度大于挖脚上部的宽度,且挖脚的下部外壁贴近安装槽的内壁。
[0011]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的挖脚的顶部分别与一个所述的推杆转动连接,且推杆的顶端贯穿取芯筒的顶部与顶盘固定连接;所述的顶盘的顶部与转接架,且顶盘与转接架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同时顶盘和转接架的中部均呈环形结构;所述的转接架设在顶架的内部,且顶架的顶部呈对称式安装有四个所述的气缸,同时四个气缸的底部均贯穿顶架的顶部与转接架相连接;所述的气缸配合转接架、顶盘和推杆组成伸缩结构。
[001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1、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底座、托架和安装板,传统的取芯装置为了脱芯,需要使取芯筒抬离地面保持足够的距离,因此装置整体的高度较高,进而需要增加底盘的面积以确保装置整体在工作时保持稳定,在移动过程中存在不便,相较于传统的取芯装置,本专利技术中托架和安装板之间为一体焊接,通过扶手架拉动安装板即可带动托架和取芯筒整体倾斜翻转,便于在取芯完成后,将煤芯从取芯筒内部滑出,使得装置整体体积缩小,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0013]2、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阻尼支撑杆和缓冲胶柱,在翻转安装板的过程中,通过阻尼支撑杆对安装板提供缓冲,避免安装板翻转速度过快,且在托架和安装板翻转恢复至原位置时,缓冲胶柱接触到底座时可以提供一定的弹性缓冲效果,提高了装置整体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4]3、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向两侧拉动第一支撑杆,再根据第二支撑杆末端与所处位置的地面的间距,逆时针转动第二支撑杆,使第二支撑杆从第一支撑杆内部向外延伸,直到第二支撑杆的末端插入地面,配合底座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架结构,进一步提高装置整体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5]4、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铲脚,铲脚与取芯筒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分体式连接,铲脚为硬质合金材质,具有良好的耐磨效果,且铲脚便于根据磨损状态进行逐一更换,同时铲脚的尺寸便于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安装,通过安装不同宽度的铲脚,便于进行扩孔加工,且选择厚度较小的铲脚,便于在取芯过程中,提高取芯筒底部的钻孔速度,提高了整体的实用性。
[0016]5、本专利技术中,设置有挖脚,初始状态下,挖脚收缩在安装槽的内部,在钻孔完成后,通过推杆向下缓慢推动挖脚,使挖脚逐渐脱离安装槽,当挖脚下部较宽的位置完全脱离安装槽时,限位杆紧贴限位槽的顶部,此时继续通过推杆推动挖脚,由于推杆的底部和挖脚的顶端存在一定夹角,脱离了安装槽的束缚后,继续推动推杆使挖脚的末端开始向取芯筒的内部开始转动,在此过程中保持取芯筒持续转动,此时向内翻转的挖脚的末端开始对钻取
的煤芯的底部边缘进行切割,使煤芯与地面的连接处横截面开始缩小,便于取芯,同时在向上提起取芯筒时,通过挖脚对煤芯的底部进行承托,避免在取芯的过程中煤芯脱落,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00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图1的后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图1的仰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的平面正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的平面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图5中B

B方向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中图3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取芯扩孔器中图6中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如下:1、底座;2、万向轮;3、托架;4、安装板;5、阻尼支撑杆;6、控制箱;7、扶手架;8、缓冲胶柱;9、导向杆;10、第一电机;11、第一电机轴;12、顶架;13、加强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取芯扩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托架(3),所述的底座(1)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2),且万向轮(2)呈对称式设置有四个;所述的托架(3)设在底座(1)的上方,且托架(3)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板(4);所述的托架(3)与安装板(4)之间的夹角为直角,且安装板(4)与底座(1)的顶部一侧;所述的安装板(4)靠近托架(3)中心线的一侧安装有两个所述的导向杆(9),且两个导向杆(9)均与顶架(12)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的安装板(4)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10),且第一电机(10)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11);所述的第一电机轴(11)设在两个所述的导向杆(9)之间,且第一电机轴(11)呈丝杆结构;所述的第一电机轴(11)与顶架(12)螺纹连接,且第一电机轴(11)配合导向杆(9)与顶架(12)组成升降结构;所述的安装板(4)的底部安装有限位环(14),且限位环(14)与取芯筒(15)的顶部转动连接,同时取芯筒(15)的底部安装有铲脚(16);所述的铲脚(16)关于取芯筒(15)的轴心线呈等间距设置有十个,且铲脚(16)的外壁呈齿槽形结构;所述的取芯筒(15)的内壁底部开设有安装槽(17),且安装槽(17)呈等间距设置有十个,同时十个安装槽(17)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铲脚(16)之间;每个所述的安装槽(17)内均安装有一个所述的限位杆(18),且每个安装槽(17)内均设有一个所述的挖脚(19);每个所述的挖脚(19)上均开设有一个所述的限位槽(20),且每个挖脚(19)分别配合一个限位槽(20)与一个限位杆(18)滑动连接;所述的挖脚(19)下部的宽度大于挖脚(19)上部的宽度,且挖脚(19)的下部外壁贴近安装槽(17)的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芯扩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顶部一侧呈对称式安装有两个所述的阻尼支撑杆(5),且阻尼支撑杆(5)与底座(1)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同时两个阻尼支撑杆(5)的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宝同雷升科孔震耿庆超张松林朱文峰
申请(专利权)人:邹城兖矿泰德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