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6076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包括:排气喷管、发动机主喷管和导流板,所述发动机主喷管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内,且所述发动机主喷管与所述排气喷管之间设置有引射间隙,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的热气回流区;其中,所述导流板用于降低直升机动力舱引射口处局部逆压,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经CFD数值仿真分析,能够有效增加动力舱引射量,避免回流进入动力舱出现烧蚀的问题。避免回流进入动力舱出现烧蚀的问题。避免回流进入动力舱出现烧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与气动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一般由发动机主喷管和排气喷管(又称混合管)构成,二者之间的间隙是动力舱引射二次流的出口,是关系动力舱散热能力强弱的关键部位。
[0003]由于排气喷管的结构设计类似于悬臂梁结构,随着使用年限增加,排气喷管受到重力影响会逐渐出现变形,变形后必然导致引射间隙出现变化。一旦变化超出公差范围,极易导致发动机尾气通过引射间隙回流进入动力舱,造成动力舱内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工作状态,甚至出现火灾。
[0004]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引射间隙超出公差范围后,减弱、甚至避免发动机尾气回流,有效解决动力舱超温、烧蚀等问题,提升排气喷管使用年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包括:排气喷管、发动机主喷管和导流板,所述发动机主喷管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内,且所述发动机主喷管与所述排气喷管之间设置有引射间隙,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的热气回流区;
[0006]其中,所述导流板用于降低直升机动力舱引射口处局部逆压,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
[0007]优选地,所述导流板铆接在所述排气管的热气回流区内,且所述导流板完全覆盖住所述热气回流区。
[0008]优选地,所述导流板距离所述发动机主喷管出口10
>‑
15mm。
[0009]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呈流线型曲面。
[0010]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安装边高度为所述引射间隙的两倍,所述导流板的曲面截面的长度为所述排气喷管截面周长的12.5%~14.5%。
[0011]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长度为180mm~200mm。
[00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3]基于CFD方法分析飞行状态下直升机排气引射流场特征,确定排气喷管内热气回流区的位置和大小。
[0014]基于所述热气回流区的位置和大小,确定导流板的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
[0015]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0016]基于所述导流板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再次开展CFD仿真计算,评估热气回流情况得出评估结果;
[0017]基于所述评估结果判断所述导流板是否满足要求;
[0018]若所述导流板满足要求,将所述导流板安装在所述排气管内的热气回流区;其中,所述导流板用于降低动力舱引射口处的局部逆压,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经CFD数值仿真分析,确定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增加动力舱引射量,避免回流进入动力舱出现烧蚀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喷管、导流板和发动机主喷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喷管和导流板的截面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升机动力舱散热方法的流程图;
[0024]其中,1

排气喷管、2

导流板、3

发动机主喷管、4

引射间隙、5

安装边、6

流线型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涉及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与气动设计领域,涉及一种被动流动控制技术,通过降低直升机排气喷管内局部逆压梯度,减小动力舱引射二次流的分离区面积,从而增强动力舱散热能力。
[002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分流式排气喷管,减弱、甚至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进入动力舱内部,提升直升机动力舱引射性能,增加通过引射间隙的有效空气流量数值,从而增强动力舱散热能力,减少动力舱内高温区域面积,提升排气喷管使用年限。
[0027]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路是:在常规排气喷管内增加导流板设计(图1和图2),降低动力舱引射口处局部逆压梯度,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出现大面积分离,并通过引射间隙回流进入动力舱内部,出现动力舱内壁面烧蚀或发动机关键部件超温等一系列问题。
[0028]本专利技术的设计特征,主要包括以下:
[0029]a)排气喷管构型:由排气喷管1与“凹字形”导流板2构成,其中排气喷管1截面形状与发动机主喷管3截面形状相同,一端通过铆接方式连接在动力舱整流罩上,另一端悬空暴露的空气中;导流板2截面为“凹字形”,“凹字形”开口处与排气喷管1连接。排气喷管1和导流板2,可通过铆接或焊接方式连接,也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一体化加工制造,见图1。
[0030]b)导流板构型:由与排气喷管1局部平行的流线型曲面6和两条垂直于流线型曲面6安装边5构成,导流板2截面为“凹字形”,流线型曲面6与安装边5可通过3D打印技术或钣金加工技术一体化加工制造,也可以通过铆接或焊接方式连接,见图2。
[0031]c)导流板几何尺寸:导流板2安装边5高度约为两倍的引射间隙4大小,流线型曲面6截面长度约为排气喷管1截面周长的12.5%~14.5%,长度约为180mm~200mm,见图1。
[0032]d)导流板安装位置:导流板2必须安装在混合管内引射二次流分离区处,且能够完全覆盖因引射二次流分离引起回流区,距离发动机主喷管3垂直距离约为10mm~15mm,见图1。
[0033]请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34]步骤S1: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分析安装常规排气喷管(无导流板)直升机各任务状态下的直升机动力舱排气引射流场特征,任务状态主要包含巡航飞行、有地效悬停、无地效悬停、正侧飞、起飞、降落等,动力舱排气引射流场特征主要包括动力舱引射二次流的方向、流速大小、分离区以及温度分布情况,计算动力舱排气引射流场时必须考虑旋翼下洗流场,以及飞行时刻的大气环境。根据动力舱排气引射流场特征,确定混合管内引射二次流分离区和热气回流区位置和大小。
[0035]步骤S2:根据步骤S1确定的混合管内引射二次流分离区和热气回流区位置和大小,初步设计导流板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方案,确保导流板能够完全覆盖直升机巡航飞行、有地效悬停、无地效悬停、正侧飞、起飞、降落等任务状态下的引射二次流分离区和热气回流区,并根据重量最小化原则,从材料、结构强度、刚度等专业方面对初步导流板方案进行迭代设计,而后确定导流板方案。
[0036]步骤S3:根据导流板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初步设计方案,建立高保真性的CFD计算网格模型。网格模型由六面体结构网格、四面体非结构网格和金字塔网格混合构成,六面体结构网格主要布置与动力舱引射间隙处,且保证不少于25层,四面体非结构网格与六面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喷管(1)、发动机主喷管(3)和导流板(2),所述发动机主喷管(3)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2)内,且所述发动机主喷管(3)与所述排气喷管(1)之间设置有引射间隙(4),所述导流板(2)设置在所述排气喷管(1)的热气回流区;其中,所述导流板(2)用于降低直升机动力舱引射口处局部逆压,使发动机排气引射出的二次流顺利排出到动力舱外部,避免发动机高温尾气回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安装在所述排气喷管(1)的热气回流区内,且所述导流板(2)完全覆盖住所述热气回流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距离所述发动机主喷管(3)出口10

15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呈流线型曲面(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升机动力舱散热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之良谢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