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326493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进行如下编织,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袖子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下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前上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本编织方法通过交错编织的方式,以及交错叠针位置,使其避免交接位于同一针位的结构,从而使得缝隙消失,提高了成品品质,为全成型夹下双拼角结构提供了新的编织方法。编织方法。编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全成型夹位结构主要分为标准,单拼角和双拼角三种类型,其区别在于,标准类型是大身和袖子直接进行移针连接,没有传统服装的夹下平位结构,服装版型存在一定局限性,穿着舒适性上有一定影响;单拼角是在夹位设置拼角结构,大身一侧进行并针,袖子一侧正常编织的连接模式;而双拼角则是在夹位设置拼角结构,拼角两侧同时进行并相同针数。由于传统的横机全成型服装夹下单拼角编织结构均采用设备制版系统自带模块,导致编织而成的拼角结构中间存在一定缝隙,影响服装外观效果,特别是针距较大的设备型号,更是如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在编织双拼角区域线圈时,通过交错编织的方式,以及交错叠针位置,使其避免交接位于同一针位的结构,从而避免产生缝隙。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进行如下编织,
[0005]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袖子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下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前上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
[0006]步骤2,将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3,4,5,6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前上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9针位线圈和大身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
[0007]步骤3,纱嘴左行编织大身区域前下针床针位线圈,右行回踢纱嘴,再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9针位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上针床第9针位线圈翻至前下针床;
[0008]步骤4,将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8,9针位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3,4,5,6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后上针床第1,2,3,8,9针位线圈翻至前下针床;右行回踢纱嘴,再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针位线圈和袖子区域前下针床针位线圈。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由上述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0010]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对横机自带双拼角结构的编织方法进行重新设置,从而改善其存在缝隙的外观效果,即在编织双拼角区域线圈时,通过交错编织的方式,以及交错叠针位置,使其避免交接位于同一针位的结构,从而使得缝隙消失,为全成型夹下双拼角结构提供了新的编织方法;本专利技术突破了传统产品工艺方法的局限性,属于业内首创,对更好地诠释设计理念和提高产品的品质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及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全成型电脑横机。可满足并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就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3]为了更好表达并便于理解,如图1所示,以左侧拼角结构,拼角宽度为9针为例,该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进行如下编织,
[0014]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袖子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下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前上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
[0015]步骤2,将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3,4,5,6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前上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9针位线圈和大身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
[0016]步骤3,纱嘴左行编织大身区域前下针床针位线圈,右行回踢纱嘴,再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9针位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上针床第9针位线圈翻至前下针床;
[0017]步骤4,将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8,9针位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3,4,5,6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后上针床第1,2,3,8,9针位线圈翻至前下针床;右行回踢纱嘴,再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前下针床第1,2,3针位线圈和袖子区域前下针床针位线圈。
[0018]也就是说,在编织双拼角区域线圈时,通过交错编织的方式,使其避免交接位于同一针位的结构,从而使得缝隙消失,形成双拼角区域不带缝隙的针织物。
[0019]本专利技术在编织双拼角区域线圈时,通过交错编织的方式,以及交错叠针位置,使其避免交接位于同一针位的结构,从而避免缝隙产生,由上述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物,通过对
自带双拼角结构的编织方法进行重新设置,从而改善其存在缝隙的外观效果。
[0020]以上仅就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均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编织,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袖子区域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3,6,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后下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4,5,7,8针位线圈,再将袖子区域前上针床最右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步骤2,将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3,4,5,6针位线圈,再将拼角区域前上针床第1,2,7,8,9针位线圈翻至后下针床;左行回踢纱嘴,再右行编织拼角区域后下针床第9针位线圈和大身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卫国叶明安水根妹倪森键
申请(专利权)人: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