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478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涉及到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调节技术领域,包括转向驱动组件、主销倾角调节组件、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和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车轮轮架轴上的轮架套管;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的一侧上,并与所述车轮轮架轴相连接,用于驱动车轮转向;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车架上,并与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相连接,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的一侧,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车轮的外倾角角度。本申请中,实现根据不同路段情况自动调节,提高了车辆驾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车辆达到最优良的运动状态。的运动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调节
,特别涉及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主销后倾角主要是指主销轴线上端略向后倾斜,在纵向垂直平面内,主销轴线与垂线之间的夹角叫主销后倾角,其值大小对汽车转向与操纵性能密切相关。若主销后倾角过小,当汽车直线行驶时,容易发生前轮摆振,转向盘摇摆不定,转向后转向盘自动回正能力变弱,驾驶员会失去路感;当左右轮主销后倾角不等时,车辆直线行驶时会引起跑偏,驾驶员不敢放松转向盘,难于操纵或极易引起驾驶员疲劳;
[0003]车轮外倾角是指车轮实际中心线相对于理想垂向内或向外的倾斜角,如果车轮向外倾斜,车轮侧倾角是正值。如果车轮向内倾斜,车轮侧倾角是负值,理想的车轮外倾角是零度,实际车辆行驶时需要通过改变车轮侧倾角来补偿各种负载和行驶路况对车轮倾角的影响,作用是为了提高车轮工作时的安全性。由于主销与衬套之间、轮毂和轴承等处都存在着装配间隙,这些间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车轮正常工作。由于车轮在转向时,是绕主销轴线的中心和半径转动的,因此在转向主销周围因受到轮胎滚动阻力的作用,会产生一个大力矩,而增加转向力。偏移越大,产生的力矩也愈大。当具有外倾角时,可使偏移量减小,所以能减少转向力。此外,当车轮外倾时,在垂直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一施加于芯轴上的分力,使车轮向内压在轴承上,以防止车轮甩脱。当车轮外倾角不符合要求时,球铰和车轮轴承的磨损加剧(负外倾角内轴承磨损加剧;正外倾角外轴承磨损加剧)。当外倾角过大,或左右不等时,还将导致车辆向正外倾角较大的一边跑偏。
[0004]倒三轮摩托车是三轮摩托车的一种,一般前面两个轮,后面一个轮,倒三轮摩托车在出厂前需要固定倒三轮摩托车的主销后倾角和车轮外倾角,以达到三轮摩托车最佳行驶工况参数。
[0005]然而现有的倒三轮车主销后倾角和车轮外倾角为固定状态,当需要调节时,需要将三轮车托举起,使用专用工具调节,费时费力,而对于一些大学生比赛用倒三轮赛车,需要在不同工况路段赛道上行驶,这对车辆的性能具有较大的考验,主销后倾角和车轮外倾角的实时调节尤为重要,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实现根据不同路段情况自动调节,提高了车辆驾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车辆达到最优良的运动状态。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包括转向驱动组件、主销倾角调节组件、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和通过轴承
转动连接在车轮轮架轴上的轮架套管;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的一侧上,并与所述车轮轮架轴相连接,用于驱动车轮转向;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车架上,并与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相连接,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的一侧,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车轮的外倾角角度,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车轮主销倾角角度;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转向驱动组件、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与车辆中央处理器信号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架套管一侧侧壁上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一侧啮合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轮轮架轴上。
[0009]优选的,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包括行星轮组件和电机驱动组件,所述行星轮组件包括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上转动连接有多个行星轮,多个所述行星轮的外侧啮合有同一个内齿轮盘,多个所述行星轮的内侧啮合有同一个太阳轮,所述太阳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法兰盘,所述电机驱动组件包括一对第二伺服电机,一对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齿轮,一对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上啮合有同一个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内齿轮盘的一侧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轮盘均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与所述法兰盘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行星架为铝合金材质,所述行星架包括一对安装板,一对所述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板,所述行星轮通过轴转动连接在一对所述安装板之间。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四周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板通过安装螺栓和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盒,一对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均位于所述安装盒内,所述安装盒通过螺栓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包括一对液压缸组件,一对所述液压缸组件的伸缩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一对所述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同一个U形板,所述U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轮架套管的一侧侧壁上,一对所述液压缸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同一个U形板,所述U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法兰盘的一侧上。
[0014]优选的,所述法兰盘的一侧和所述U形板的一侧均开设有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套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0015]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均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一对所述液压缸组件和一对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信号连接。
[0016]综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中央控制器内设定有路谱数据模型,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的路段进行路谱识别,并将对应的路谱数据模型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分别发送至转向驱动组件、主销倾角调节组件和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转向驱动组件控制车轮的转向,辅助驾驶人员对车辆进行转向,提供转向助力,减小操作人员施加的转向力,主销倾角调节组件根据不同路段的路谱信号自动调节主销的后倾角,以适应不同路段的主销后倾角需求,减小车辆行驶中车轮摆振和转向盘摇摆,提高驾驶员驾驶时的路感,较小驾驶员疲劳感,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根据不同路段的路谱信号自动调节车轮外倾
角,以适应不同路段的车轮外倾角需求,提高车轮工作时的安全性,减小车辆行驶跑偏,减小转向力,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集成化高,实现根据不同路段情况自动调节,提高了车辆驾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车辆达到最优良的运动状态。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第一视角局部剖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驱动组件、主销倾角调节组件、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和通过轴承(11)转动连接在车轮轮架轴上的轮架套管(1);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1)的一侧上,并与所述车轮轮架轴相连接,用于驱动车轮转向;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车架上,并与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相连接,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轮架套管(1)的一侧,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车轮的外倾角角度,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车轮主销倾角角度;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转向驱动组件、所述主销倾角调节组件、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与车辆中央处理器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架套管(1)一侧侧壁上的第一伺服电机(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齿轮(3),所述第一驱动齿轮(3)的一侧啮合有第一从动齿轮(4),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轮轮架轴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主销倾角及车轮外倾角的转向模块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外倾角调节组件包括行星轮组件和电机驱动组件,所述行星轮组件包括行星架(14),所述行星架(14)上转动连接有多个行星轮(15),多个所述行星轮(15)的外侧啮合有同一个内齿轮盘(16),多个所述行星轮(15)的内侧啮合有同一个太阳轮(17),所述太阳轮(1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法兰盘(13),所述电机驱动组件包括一对第二伺服电机(10),一对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0)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齿轮(9),一对所述第二驱动齿轮(9)上啮合有同一个第二从动齿轮(7),所述第二从动齿轮(7)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内齿轮盘(16)的一侧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敏吴子轩罗秋华陈凯李俊昊钱宝贵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