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4254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属于农作物管理技术领域。所述的水稻品质提高方法通过在沤田期施用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分蘖期施用链霉菌、谷氨酸发酵菌、固氮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孕穗期施用苏云金芽胞杆菌、褐球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抽穗期和成熟期施用球孢白僵菌、酵母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特定菌剂与水稻不同生长期相配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升水稻品质成本高、复合微生物菌剂不能得到很好利用的问题,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植株的株高、根长、水稻籽粒的可溶性糖、水稻籽粒的可溶性蛋白、稻穗长、千粒重、每穗籽粒数、水稻结实率以及水稻有效穗数等品质指标,方法简易且成本更低,适宜大范围推广。适宜大范围推广。适宜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作物,同时也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因此,如何提升农民种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直是水稻种植技术的关键问题。
[0003]目前对水稻种植管理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产量,而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多为培育新品种,然而品质优异的水稻种子价格也会偏高,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0004]种植型复合微生物菌剂是一种绿色无污染,可持续的生物技术。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会对土壤产生危害,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能够增强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板结的情况,达到用地和养地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土壤养分的流失是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减少水稻田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流失,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的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螯合物;同时,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分泌植物生长必需的有机营养物质,如有机酸,生长激素等,这些元素和物质均可提高水稻的生长态势,实现水稻质量和口感的提升。
[0005]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种类、施用方法并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农户在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时候仍然按照普通施肥方式施用,同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从水稻种植开始用至收获,忽略了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种类、水稻生长期不同致使作用效果也会呈现差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升水稻品质成本高、复合微生物菌剂不能得到很好利用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09](1)在沤田期施用第一菌剂;
[0010](2)在分蘖期施用第二菌剂;
[0011](3)在孕穗期施用第三菌剂;
[0012](4)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施用第四菌剂;
[0013]所述第一菌剂中的菌种包含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
[0014]所述第二菌剂中的菌种包含链霉菌、谷氨酸发酵菌、固氮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0015]所述第三菌剂中的菌种包含苏云金芽胞杆菌、褐球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0016]所述第四菌剂中的菌种包含球孢白僵菌、酵母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0017]所述第一菌剂、第二菌剂、第三菌剂和第四菌剂中各菌种浓度独立的为1
×
108~5
×
109个/ml。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菌剂中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的体积比为1∶2~3.5:3~4。
[0019]优选的,所述第二菌剂中链霉菌、谷氨酸发酵菌、固氮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积比为1∶1~2∶2~3∶1~2。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三菌剂中苏云金芽胞杆菌、褐球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的体积比为1∶1~2∶1~1.5∶3~4。
[0021]优选的,所述第四菌剂中球孢白僵菌、酵母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的体积比为1∶1~2∶1~1.5∶2~3.5。
[0022]优选的,所述第一菌剂施用方法为∶稀释后喷施至田中,喷施量为100~200kg/亩;
[0023]所述第二菌剂、第三菌剂和第四菌剂施用方法为:稀释后喷施至叶面或灌施至田中,喷施或灌施的施用量为100~200kg/亩。
[0024]优选的,所述第一菌剂的稀释比例为1∶5~15;
[0025]所述第二菌剂的稀释比例为1∶5~15;
[0026]所述第三菌剂的稀释比例为1∶20~30;
[0027]所述第四菌剂的稀释比例为1∶45~55。
[0028]优选的,所述第一菌剂、第二菌剂、第三菌剂和第四菌剂中各菌种通过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得到,所述液体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胨、氯化钙,pH值为7~8。
[0029]优选的,所述扩大培养包含如下条件:
[0030]培养温度为20~30℃;
[0031]培养转速为100~200r/min。
[003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特定菌剂与水稻不同生长期相配合,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植株的株高、根长、水稻籽粒的可溶性糖、水稻籽粒的可溶性蛋白、稻穗长、千粒重、每穗籽粒数、水稻结实率以及水稻有效穗数等品质指标,方法简易且成本更低,适宜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水稻植株地上生物量测定结果;
[0034]图2为水稻植株的根系生物量测定结果;
[0035]图3为水稻植株的株高测定结果;
[0036]图4为水稻植株的根长测定结果;
[0037]图5为水稻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
[0038]图6为水稻籽粒的可溶性蛋白测定结果;
[0039]图7为水稻稻穗长测定结果;
[0040]图8为水稻千粒重测定结果;
[0041]图9为水稻每穗籽粒数测定结果;
[0042]图10为水稻结实率统计结果;
[0043]图11为水稻有效穗数统计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4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45](1)在沤田期施用第一菌剂;
[0046](2)在分蘖期施用第二菌剂;
[0047](3)在孕穗期施用第三菌剂;
[0048](4)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施用第四菌剂;
[004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菌剂中的菌种包含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所述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的体积比优选为1∶2~3.5∶3~4,进一步优选为1∶2.2~3.1∶3.4~3.6;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菌剂中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1~5
×
108个/ml,进一步优选为2~4
×
108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菌剂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1~3
×
109个/ml,进一步优选为1.5~2.5
×
109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菌剂中固氮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1~5
×
108个/ml,进一步优选为2~4
×
108个/ml;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菌剂中解淀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优选为分别通过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得到,所述液体培养基中优选包含葡萄糖、蛋白胨、氯化钙,所述液体培养基的pH值优选为7~8,进一步优选为7.2~7.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1)在沤田期施用第一菌剂;(2)在分蘖期施用第二菌剂;(3)在孕穗期施用第三菌剂;(4)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施用第四菌剂;所述第一菌剂中的菌种包含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所述第二菌剂中的菌种包含链霉菌、谷氨酸发酵菌、固氮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所述第三菌剂中的菌种包含苏云金芽胞杆菌、褐球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所述第四菌剂中的菌种包含球孢白僵菌、酵母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所述第一菌剂、第二菌剂、第三菌剂和第四菌剂中各菌种浓度独立的为1
×
108~5
×
109个/m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菌剂中解淀粉芽胞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的体积比为1∶2~3.5∶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菌剂中链霉菌、谷氨酸发酵菌、固氮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积比为1∶1~2∶2~3∶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提高水稻品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菌剂中苏云金芽胞杆菌、褐球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的体积比为1∶1~2∶1~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池全徐子钦王菲菲王道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