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靶向HIV-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63064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靶向HI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免疫治疗
,具体为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感染引起的一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病,也是我国面临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

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HIV

1/AIDS治疗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可以有效控制HIV

1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使感染者外周血中病毒载量低于检测线,从而限制AIDS疾病进程。然而,HAART仍然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例如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和终生服药的限制。不仅如此,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靶向或清除患者体内静息CD4+T细胞中潜伏的HIV

1病毒。因此,一旦中断HAART治疗,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水平将迅速反弹,这构成了HIV

1/AIDS治愈的主要障碍。
[0003]如何能够重新激活潜伏的HIV

1病毒使其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自发识别和清除,是治愈AIDS的关键。同时,研究发现,即使在接受HAART治疗的感染者体内,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免疫损伤,特别是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耗竭,这表明需要通过联合增强机体HIV

1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方法来加强HIV

1储藏库的清除效果。
[0004]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

T cells)是当前过继性细胞治疗技术中最新的技术之一,实现了从基础免疫学机制研究到临床免疫治疗应用的进步。其中,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的CAR

T产品CTL019(诺华)和KTEC19(Kite)在2017年先后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为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曙光。因此,基因修饰的CAR

T细胞,有可能成为清除HIV

1病毒潜伏库的有利武器。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因修饰T细胞过继转移(adoptive cell transfer)治疗晚期AIDS病人的研究就已开始。在1994年,Roberts等人选取CD4序列作为CAR的胞外识别域,制备了表达CD4

CD3ζ嵌合受体(第一代CAR)的T细胞,虽然具有在体外靶向和杀死HIV

1感染或HIV

1Env表达的细胞的能力,但随后在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没有成功。Scholler等对1998

2005年3项临床试验的患者随访发现,表达CD4

CD3ζCAR的自体CD4+和CD8+T淋巴细胞在HIV

1感染者体内可稳定存活至少11年,显示出CAR

T在HIV

1感染细胞治疗领域的强大潜力。第一代HIV

1CAR

T细胞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当时的研究者缺乏对有效T细胞功能的信号传导要求和共刺激信号的理解,例如,通过提供对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存活有利的共刺激信号CD28来改善CAR

T细胞在体内的表现;(2)CAR分子设计本身存在缺陷,CAR的胞外识别域直接照搬CD4蛋白的胞外结构域可能使CAR

T细胞成为HIV

1攻击的目标;(3)使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效率过低,为了获得足够的可回输CAR

T细胞,进行过度的体外扩增导致回输后细胞过快耗竭和凋亡。Kim Anthony

Gonda等在一项HIV

1病毒靶向性的多特异性CAR

T细胞研究中报道了一种靶向HIV

1的双特异性
CAR

T细胞的构建方法,CAR分子从N端至C端顺次串联了突变型CD4 D1结构域mD1.22、连接肽、单域抗体m36.4、CD8的铰链与穿膜区、4

1BB共刺激信号域和CD3ζ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但经研究比较发现,上述的串联顺序不仅影响CAR分子的膜表达水平,更是显著减弱了CAR

T细胞的活化能力和对HIV

1感染靶细胞的杀伤能力,不利于HIV

1的感染控制。因此,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靶向HIV

1的双特异性CAR的结构设计,增强其对HIV

1感染的控制以及潜伏库的清除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增强CAR

T细胞的活化能力和对HIV

1感染靶细胞的杀伤能力,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靶向HIV

1的双特异性CAR的结构设计,增强其对HIV

1感染的控制以及潜伏库的清除能力。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所述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包含:靶向HIV

1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连接肽、靶向HIV

1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铰链区和跨膜区、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一个或多个共刺激信号域;所述嵌合抗原受体胞外段的串联顺序为远膜端的靶向HIV

1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近膜端的靶向HIV

1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
[0007]所述靶向HIV

1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为单域抗体m36.4、17b或X5。
[0008]所述连接肽为
(
G4S)
n
或G
n

[0009]所述靶向HIV

1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包括但不限于CD4结合位点、突变型CD4 D1结构域、V1V2聚糖区、V3聚糖区、gp120

gp41交界面或gp41上的近膜端外部区域。
[0010]所述铰链区和跨膜区来源于CD28、CD8α或CD3ζ的铰链区和跨膜区。
[0011]所述共刺激信号域选自CD28、4

1BB、CD27、ICOS、CD160、CD69、TLR2、CD27、CD40L、CD30、OX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包含:靶向HIV

1 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连接肽、靶向HIV

1 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铰链区和跨膜区、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一个或多个共刺激信号域;所述嵌合抗原受体胞外段的串联顺序为远膜端的靶向HIV

1 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近膜端的靶向HIV

1 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HIV

1 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为单域抗体m36.4、17b或X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肽为

G4S)
n
或G
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HIV

1 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包括但不限于CD4结合位点、V1V2聚糖区、V3聚糖区、gp120

gp41交界面或gp41上的近膜端外部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区和跨膜区来源于CD28、CD8α或CD3ζ的铰链区和跨膜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共刺激信号域选自CD28、4

1BB、CD27、ICOS、CD160、CD69、TLR2、CD27、CD40L、CD30、OX40、TIM1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为CD3ζ胞内信号传导域。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异性嵌合抗原受体从N端到C端顺次包括靶向HIV

1 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连接肽、靶向HIV

1 gp120其它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铰链和跨膜区、一个或多个共刺激信号域和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靶向HIV

1病毒囊膜蛋白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HIV

1 gp120蛋白共受体结合位点的识别单元为单域抗体m36.4,其氨基酸序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青张晓燕应天雷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