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可逆转钩、升降配置、可逆转钩支撑和框架,可逆转钩固定在升降配置的顶面;可逆转钩支撑的顶面上设置有外齿轴承,外齿轴承上安装有底板,底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升降配置的支撑架,底板顶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的顶端均与可逆转钩连接;可逆转钩支撑内安装有转向减速电机,转向减速电机上安装有与外齿轴承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框架上安装有固定连接的拉杆和第二液压缸,拉杆上安装有提升臂,框架与可逆转钩支撑通过提升臂连接;本方案能够使转钩旋转1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
[0001]本技术涉及线材盘卷运输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
技术介绍
[0002]在高速线材生产中,线材在精整区内经过打包、称重等工序形成完好的盘卷运输至卸料工位,由转移车运输到线材存放台,在经行车或叉车运输至成品库。一些钢厂由于厂房空间和前区设备布置的限制,在线卷运输至卸卷工位时,转移车不仅需要旋转180
°
,将线卷放在存放台上,在接线卷时还需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且在将线卷放置到存放台上是还需要上升一定的高度才能将线卷放在存放台上,因此要求转移小车具有二次升降功能;一般的转移小车通过单一液压缸带动升降臂实现一次升降后,无法再次进行二次升降,并且单一液压缸的使用会对液压缸损坏较大,同时,由于转移小车和线卷重量较重,只靠单一液压缸支撑升降也极易导致升降臂的损坏;此外,在转移小车升降时,由于线卷在转移小车的前端,会对转移小车产生一定的压力扭矩,使转移小车失稳,增加小车的故障率,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线卷转移车不能二次升降,无法达到所需高度要求,且无法进行旋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能够使转移车上的转钩进行180
°
旋转,还能够实现转移车的二次升降,有效解决现有厂房的限制,便于将线卷运输至存放台架上。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可逆转钩、升降配置、可逆转钩支撑和框架,所述可逆转钩固定安装在所述升降配置的顶面上;
[0006]所述可逆转钩支撑的顶面上设置有外齿轴承,所述外齿轴承上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顶面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升降配置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底板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升降所述可逆转钩的液压缸组;
[0007]所述可逆转钩支撑内安装有转向减速电机,所述转向减速电机上安装有与所述外齿轴承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
[0008]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拉杆和第二液压缸,所述拉杆与第二液压缸连接,所述拉杆上安装有提升臂,所述提升臂通过第三滚轴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框架与所述可逆转钩支撑通过所述提升臂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组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与第三液压缸均垂直所述底板设置,所述第一液压缸位于所述可逆转钩的根部位置处,所述第三液压缸位于所述可逆转钩的中部位置,所述可逆转钩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顶端连接的卡接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与外齿轴承之间设置有回转支撑件。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可逆转钩支撑的底面固定设置有支耳;所述框架的顶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支耳位置对应的转接座,所述提升臂通过第一滚轴与所述转接座连接,所述提升臂通过第二滚轴与所述支耳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靠近所述可逆转钩支撑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接近开关。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与可逆转钩支撑通过紧固螺钉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还安装有横移减速电机,所述横移减速电机上安装有与轨道齿条相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框架的顶面上还固定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可逆转钩支撑位移的支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通过将第二液压缸安装在小车框架上,与拉杆连接,拉杆与提升臂连接,通过第二液压缸带动拉杆水平移动,进而带动提升臂移动,实现提升臂带动可逆转钩支撑上下移动,完成转移车的第一次升降;通过安装在底板上的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对可逆转钩的起到推动作用,使可逆转钩沿支撑架上下移动,实现转移车上可逆转钩的二次升降。
[0017]通过转向减速电机带动可逆转钩支撑,使得转移车上的可逆转钩能够进行180
°
的旋转,并通过接近开关装置实现精整定位。
[0018]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液压缸,对可逆转钩的根部起到向下的拉力作用,保证可逆转钩在升降的过程中平稳运行,避免其失稳导致线卷掉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二次升降转移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二次升降转移车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左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二次升降转移车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可逆转钩支撑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1中A部放大图;
[0025]图7为图4中A
‑
A处剖视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提升臂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可逆转钩;101、卡接块;2、升降配置;3、第一液压缸;4、底板;5、回转支撑件;6、可逆转钩支撑;601、支耳;602、外齿轴承;7、框架;701、转接座;8、拉杆; 9、第二液压缸;10、提升臂;1001、第一滚轴;1002、第二滚轴;1003、第三滚轴;11、支撑架;12、第三液压缸;13、横移减速电机;1301、第一齿轮;14、转向减速电机;1401、驱动轴;1402、驱动齿轮;15、接近开关;16、紧固螺钉;1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
[002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部、底部、竖直、顶端、底端、顶面、底面、根部”等指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0031]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为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可逆转钩1、升降配置2、可逆转钩支撑6和框架7,且可逆转钩1固定安装在升降配置2的顶部端面上;其中,在可逆转钩支撑6的顶面上转动安装有外齿轴承602,外齿轴承602与可逆转钩支撑6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使外齿轴承602与可逆转钩支撑6能够相对转动;在外齿轴承602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底板4,在底板4的顶面上对称安装有两个支撑架11,其作用是用于安装升降配置2,升降配置2与支撑架11之间滑动安装,使升降配置2能够在支撑架 11上移动,进而使得可逆转钩1平稳的移动;在底板4的顶面上还安装有液压缸组,用于对可逆转钩1进行上下推动,实现可逆转钩1的上下位移。
[0032]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上述可逆转钩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可逆转钩(1)、升降配置(2)、可逆转钩支撑(6)和框架(7),所述可逆转钩(1)固定安装在所述升降配置(2)的顶面上;所述可逆转钩支撑(6)的顶面上设置有外齿轴承(602),所述外齿轴承(602)上安装有底板(4),所述底板(4)顶面上设置有支撑架(11),所述升降配置(2)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11)上;所述底板(4)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升降所述可逆转钩(1)的液压缸组;所述可逆转钩支撑(6)内安装有转向减速电机(14),所述转向减速电机(14)上安装有与所述外齿轴承(602)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1402);所述框架(7)上安装有拉杆(8)和第二液压缸(9),所述拉杆(8)与第二液压缸(9)连接,所述拉杆(8)上安装有提升臂(10),所述提升臂(10)通过第三滚轴(1003)与所述拉杆(8)连接;所述框架(7)与所述可逆转钩支撑(6)通过所述提升臂(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升降转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组包括第一液压缸(3)和第三液压缸(12),所述第一液压缸(3)与第三液压缸(12)均垂直所述底板(4)设置,所述第一液压缸(3)位于所述可逆转钩(1)的根部位置处,所述第三液压缸(12)位于所述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黄强,张彬,王启森,王彭,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