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59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包括絮凝池筒、安装于絮凝池筒内的第一导流筒组件以及与第一导流筒组件同轴布置的多级导流筒组件;所述第一导流筒组件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底部的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用于对第一筒体内液体进行搅拌提升的搅拌机构,本技术方案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通过套筒式导流筒结构保证废水及颗粒进入絮凝池的导流筒后其流速及紊动程度随着水的流动逐渐减小,符合絮凝规律,内层导流筒流速大,利于混合及快速絮凝,随后流速逐步减小,利于大絮体的生成,整体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

技术介绍

[0002]絮凝反应是混凝沉淀工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污水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污废水中存在的细微颗粒物、胶体等因表面电荷导致的静电斥力等原因,在水体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难以依靠自然沉淀从水中去除,只能通过混凝沉淀工艺打破稳定状态,完成颗粒胶体的聚集、沉降。混凝工艺包括凝聚和絮凝两部分。
[0003]凝聚反应:向水体中投加带大量正电荷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通过压缩双电层或电中和等机理使水体中的颗粒物及胶体脱稳,提供相互碰撞聚集的基础条件。絮凝反应:向水体中投加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利用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机理,使脱稳的颗粒物、胶体团聚成较大较重的大粒径矾花,从而可以依靠重力从水中自然分离。
[0004]常规污水处理中混凝反应池以机械搅拌为主,以高密度沉淀池为例,其絮凝池常设置导流筒,导流筒内由于轴流搅拌机作用,携带脱稳颗粒的废水在筒内以较快速度向上流动,与絮凝剂、作为晶核的回流污泥快速混合,离开导流筒后经由导流筒与池壁间空间向下推流,搅拌机能量分散,完成慢速絮凝,保证絮体的增大、密实,再由池底进入导流筒内循环流动。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常规导流筒结构,絮凝池其混合、絮凝效果仍然不理想,整体净化效果差。
[0005]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通过套筒式导流筒结构保证废水及颗粒进入絮凝池的导流筒后其流速及紊动程度随着水的流动逐渐减小,符合絮凝规律,内层导流筒流速大,利于混合及快速絮凝,随后流速逐步减小,利于大絮体的生成,整体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
[0007]本技术中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包括絮凝池筒、安装于絮凝池筒内的第一导流筒组件以及与第一导流筒组件同轴布置的多级导流筒组件;所述第一导流筒组件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底部的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用于对第一筒体内液体进行搅拌提升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顶部的搅拌机、与搅拌机连接并延伸至第一筒体中部的搅拌杆以及设置于搅拌杆端部的搅拌叶片。
[0008]进一步,所述多级导流筒组件包括与第一筒体同轴布置的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第一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
[0009]进一步,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所述第三筒体设置于絮凝池筒底部,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与絮凝池筒之间均形成有水流通道。
[0010]进一步,所述第二筒体与絮凝池筒顶之间设置有抹坡,抹坡坡角为55

65
°

[0011]进一步,所述第二筒体与第一筒体的半径差小于第三筒体与第二筒体的半径差。
[0012]进一步,所述絮凝池筒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筒体连通的进水管。
[0013]进一步,所述絮凝池筒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筒体连通的加药管。
[0014]进一步,所述絮凝池筒底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筒体的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安装位置低于加药管安装位置。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通过套筒式导流筒结构保证废水及颗粒进入絮凝池的导流筒后其流速及紊动程度随着水的流动逐渐减小,符合絮凝规律,内层导流筒流速大,利于混合及快速絮凝,随后流速逐步减小,利于大絮体的生成,整体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包括絮凝池筒1、安装于絮凝池筒1内的第一导流筒组件以及与第一导流筒组件同轴布置的多级导流筒组件;所述第一导流筒组件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底部的第一筒体3以及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用于对第一筒体3内液体进行搅拌提升的搅拌机构;本技术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通过套筒式导流筒结构保证废水及颗粒进入絮凝池的导流筒后其流速及紊动程度随着水的流动逐渐减小,符合絮凝规律,内层导流筒流速大,利于混合及快速絮凝,随后流速逐步减小,利于大絮体的生成,整体结构简单,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多级导流筒组件包括与第一筒体3同轴布置的第二筒体 4和第三筒体5,所述第二筒体4设置于第一筒体3和第三筒体5之间。多级导流筒组件的多个套筒均采用与第一筒体3同轴布置的方式安装于絮凝池筒1内,形成多级反应絮凝效果,当然,为了增强整体的净化程度,可以在絮凝池筒1内继续增加反应套筒的数量,优选的,本技术方案为三个筒体即可。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4设置于絮凝池筒1顶部,所述第三筒体5设置于絮凝池筒1底部,所述第一筒体3、第二筒体4以及第三筒体5与絮凝池筒之间均形成有水流通道。絮凝池筒1也采用筒体结构,便于加工制作,第一筒体3和第三筒体5均布置于絮凝池筒1的底部,第二筒体安装于絮凝池筒1的顶部,当增加反应筒体时,满足奇数筒布置于底部,偶数筒体布置于顶部即可,筒体与絮凝池筒1之间形成的间隙水流通道便于液体循环流动。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4与絮凝池筒1顶之间设置有抹坡11,抹坡坡角为55

65
°
。在第二筒体4与絮凝池筒1上顶部之间设置有环形结构的抹坡11,抹坡11与竖直方向截面的夹角设置为60
°
,便于将絮凝反应后的大颗粒絮体进行格挡,使其降落沉淀到筒体底部,第三筒体5与絮凝池筒1底部也设置有抹坡结构,减少絮体在角落堆积量,便于污泥的收集排出。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4与第一筒体3的半径差小于第三筒体5与第二筒体4的半径差。相邻导流筒之间的空间内搅拌机能量不断分散,废水及颗粒在此空间内慢速向上、向下推流,且自内向外由于d1<d2<d3,筒体之间的空间内水的推流速度越来越低,符合絮
凝过程中紊动程度由大到小缓慢变化的要求,利于颗粒间的碰撞,有助于大粒径絮体的生成。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池筒1底部设置有与第一筒体3连通的进水管2。絮凝池1底部连通设置的进水管2用于将污水导入到筒体内部,进行净化反应。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池筒1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筒体3连通的加药管7。加药管7从絮凝池筒1的顶部接入,将反应药物加入到第一筒体3内部。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池筒1底部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筒体3的污泥回流管8,所述污泥回流管8安装位置低于加药管7安装位置。加药管7的位置高于污泥回流管8的位置,便于让加入药品进行充分的絮凝反应,第一筒体可设计为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便于将絮凝后的污泥回收至筒体底部进行回收,同时增大了筒体的反应接触的空间,提升净化效果,污泥回流管8可相对水平面向下与第一筒体3进行倾斜设置,利用将污泥进行快速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筒、安装于絮凝池筒内的第一导流筒组件以及与第一导流筒组件同轴布置的多级导流筒组件;所述第一导流筒组件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底部的第一筒体以及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用于对第一筒体内液体进行搅拌提升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安装于絮凝池筒顶部的搅拌机、与搅拌机连接并延伸至第一筒体中部的搅拌杆以及设置于搅拌杆端部的搅拌叶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导流筒组件包括与第一筒体同轴布置的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第一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式污水絮凝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絮凝池筒顶部,所述第三筒体设置于絮凝池筒底部,所述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与絮凝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雨杨建峡李颜宗黄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