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155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散射式反射片以及分光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分别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和底面。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散射式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的一侧。分光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与散射式反射片之间。分光膜片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种采用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能兼顾遮瑕性和光效能。能兼顾遮瑕性和光效能。能兼顾遮瑕性和光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光学模块及显示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液晶显示器这类的非自发光显示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背光模块的设计也需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境而调整。其中,一种侧入式背光模块因能满足显示装置薄化的需求而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一般来说,为了提升光源的光能利用率,这类侧入式背光模块在导光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大都设有反射片。此反射片例如是具有散射特性的白反射片或具有镜面反射特性的银反射片。
[0003]当反射片具有散射特性时,可提升背光模块的出光均匀性及遮瑕性,但其光效能较低落。相反地,当反射片具有镜面反射特性时,可有效提升背光模块的光效能,但其遮瑕性较差,且其成本也较昂贵。因此,如何兼顾背光模块的光效能、遮瑕性和生产成本,是相关厂商在设计开发时所需面对的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兼顾遮瑕性和光效能,且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显示品质较佳。
[0006]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散射式反射片以及分光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分别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和底面。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散射式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的一侧。分光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与散射式反射片之间。分光膜片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的入光面。
[0008]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和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散射式反射片以及分光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分别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和底面。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散射式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的一侧。分光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与散射式反射片之间。分光膜片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显示面板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且重叠于出光面。
[0009]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面板中,导光板的底面的一侧设有散射式反射片,因此本公开的背光模块可具有优选的出光均匀度和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散射式反射片和导光板之间设置分光膜片可进一步提升背光模块的光效能,且
透过分光膜片上的光学微结构的不同设计,还可增加背光模块的光效能和遮瑕性的调整弹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A及图1B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不同视角下的侧视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A及图1B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12]图3是依照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列表
[0014]10:显示装置
[0015]100、100A:背光模块
[0016]110:导光板
[0017]110bs:底面
[0018]110es:出光面
[0019]110is:入光面
[0020]115、173、173A:光学微结构
[0021]115rs:迎光面
[0022]130:光源
[0023]150:散射式反射片
[0024]170、170A:分光膜片
[0025]171:基板
[0026]171s:表面
[0027]200:显示面板
[0028]LB:光束
[0029]LBa、LBb、LBc:部分光束
[0030]S:间距
[0031]X、Y、Z:方向
[0032]α、β、β”:夹角
[0033]θ:顶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
[0035]图1A及图1B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不同视角下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1A及图1B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依照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0036]请参照图1A、1B及图2,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块100及显示面板200。背光模块100
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30、散射式反射片150和分光膜片170。导光板110具有入光面110is、出光面110es和底面110bs。出光面110es和底面110bs分别连接入光面110is且彼此相对。光源130设置在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is的一侧,且用以发出光束LB。亦即,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为侧入式背光模块。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30的数量是以五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代表本技术以附图公开内容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30的配置数量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而调整。
[0037]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0的底面110bs可选择性地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115(即第二光学微结构),且这些光学微结构115沿着方向Y排列并且在方向X上延伸。更具体地说,光学微结构115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平行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0is。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光学微结构115可以是自导光板110的底面110bs凹陷的表面微结构,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光学微结构也可以是自底面凸出的表面微结构。此外,根据实际的光型需求,导光板也可在出光面110es上设置光学微结构,本技术并不加以限制。
[0038]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0的这些光学微结构115各自具有较靠近光源130的迎光面115rs,且光学微结构115的迎光面115rs与底面110bs间的夹角α小于30度且大于0度。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夹角α可小于15度且大于0度。据此,可让光束LB的部分光束LBa以特定的角度范围(例如大于50度,其中出光面es的法线方向为0度)自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s出射,而具有较高的集光性。
[0039]由于光束LB在导光板110内横向(朝远离入光面110is的方向)传递时,会有部分光束(例如:部分光束LBb和部分光束LBc)从底面110bs出射,因此,在导光板110的底面110bs的一侧设置散射式反射片150可增加背光模块100的光能利用率,例如将图1中从导光板110的底面110bs出射的部分光束LBc反射回导光板110。在本实施例中,散射式反射片150例如是白反射片(white reflector),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散射式反射片150也可以是反射率大于60%并且兼具散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散射式反射片以及分光膜片,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和底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散射式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底面的一侧;以及所述分光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射式反射片之间,所述分光膜片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底面上,各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较靠近所述光源的迎光面,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且大于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12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式反射片为白反射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式反射片的反射率大于6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增科林贻晨康家梁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