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杆结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44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杆结构以及车辆,连杆结构包括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定杆,动杆的第一端被施加外力,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动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定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与动杆以及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一连线,第二连杆与动杆以及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二连线,当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交点位于外力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克服发动机盖在颠簸路况下受到的惯性力矩,避免发动机盖向上开启。避免发动机盖向上开启。避免发动机盖向上开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杆结构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杆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用于发动机盖的四连杆铰链越来越普及。四连杆铰链的优势在于结构设计灵活,可以通过四个连杆的长度变化来改变动杆的运动轨迹,以满足发动机盖的开启高度要求及复杂的造型需求,同时实现铰链硬点远离行人保护区域。缺点在于四连杆铰链在开启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旋转轴,动杆进行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的复合运动,导致四连杆铰链处于关闭状态时在竖直方向的刚度较差,进而导致发动机盖容易因受到惯性力矩而开启。传统解决方案通过增加铰链臂杆宽度来调整发动机盖的模态,导致成本及经济效益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杆结构以及车辆,以克服发动机盖在颠簸路况下受到的惯性力矩,避免发动机盖向上开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连杆结构,包括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定杆,所述动杆的第一端被施加外力,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定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动杆以及所述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动杆以及所述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二连线,当所述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交点位于外力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
[0005]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杆上设置有限位部,当所述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限位部的顶部与所述动杆的底部抵接。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定杆的第一端铰接。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结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杆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车辆的车身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动杆施加外力的撑杆。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转动连接,所述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转动连接。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杆的第二端与车辆的车身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盖以及前述的连杆结构,所述发动机盖与所述连杆结构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14]1、通过使得连杆的瞬态轴心位于作用在动杆上的外力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从而使得该外力产生能够与惯性力矩相互抵消的力矩,从而避免发动机盖在颠簸路况下因惯性力矩而向上开启。
[0015]2、通过在定杆上设置限位部,限位部的顶部与动杆的底部抵接,以限制动杆向下运动。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发动机盖以及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0]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杆结构处于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连杆结构以及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如后。
[0022]本技术所述连杆结构在关闭状态时,依靠撑杆可限制车辆的发动机盖的开启,但可以理解的是,对本技术所述连杆结构的应用不仅限于此。下面以用于限制车辆的发动机盖的开启为例,对本技术所述的连杆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0023]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连杆结构包括动杆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以及定杆4,动杆1的第一端11上设置有第一球头螺栓13,第一球头螺栓13通过旋铆钉与动杆1的第一端11固定连接,在一些其他实施中,第一球头螺栓13也可通过螺纹件与动杆1的第一端11固定连接,动杆1的顶部与发动机盖固定连接。用于开启车辆的发动机盖的撑杆5的第一端51与第一球头螺栓13通过球窝槽卡接实现转动连接,撑杆5的第二端52与车辆的车身上设置的第二球头螺栓6通过球窝槽卡接实现转动连接。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球头螺栓13以及第二球头螺栓6限定撑杆5对动杆1的第一端11所施加的撑杆力F的方向,撑杆5通过球头螺栓11对动杆1施加撑杆力F,撑杆力F的方向如图2所示。
[0024]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21以及第二连杆3的第一端31分别与动杆1的第二端12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21以及第二连杆3的第二端32分别与定杆4的第一端4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与动杆1以及定杆4的连接点形成第一连线,第二连杆3与动杆4以及定杆4的连接点形成第二连线,当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交点位于撑杆5所施加的撑杆力F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
[0025]在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21在动杆1的第二端12的第一铰接点121处与动杆1铰接,第二连杆3的第一端31在动杆1的第二端12的第二铰接点122处与动杆1的第二端12铰接,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22在定杆4的第一端41的第三铰接点411处与定
杆4的第一端41铰接,第二连杆3的第二端32在定杆4的第一端41的第四铰接点412处与定杆4的第一端41铰接。具体地,可通过铆钉实现以上铰接的连接方式。定杆4的第二端42与车身前部的上纵梁(图中未示)固定连接。第一铰接点121以及第三铰接点411限定第一连线,第二铰接点122以及第四铰接点412限定第二连线,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相交形成交点S(交点S也被称为瞬态轴心,四连杆铰链的动杆具有按照瞬态轴心旋转的趋势)。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铰接点121、第三铰接点411、第二铰接点122以及第四铰接点412的位置,使得交点S位于撑杆5所施加的撑杆力F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并与撑杆力F的距离为L(L为力臂,为了在开启发动机盖以及限制发动机盖开启之间达到平衡,L在30mm

80mm之间),撑杆力F产生逆时针方向的力矩M(M=FXL)作用于动杆1以将动杆1向下压,动杆1由此产生向下运动的趋势。定杆4上设置有限位螺钉413,限位螺钉413的顶部与动杆1的底部抵接,以限制动杆1向下运动,当限位螺钉413的顶部与动杆1抵接时,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限位螺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定杆,所述动杆的第一端被施加外力,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定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动杆以及所述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动杆以及所述定杆的连接点形成第二连线,当所述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交点位于外力的施加方向的延长线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杆上设置有限位部,当所述连杆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限位部的顶部与所述动杆的底部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杆的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路阳张之好于铁丰江迎春胡礼豪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