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单元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328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单元(30)具备:旋转电机(MOT),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CL);旋转电机壳体(40);以及电力变换装置(PDU)。电力变换装置(PDU)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旋转电机(MOT)的一侧。在旋转电机壳体(40)的旋转电机收容部(41)储存有第一冷却液(LB)。驱动单元(30)具有:第一连接部(70),其将旋转电机(MOT)与电力变换装置(PDU)电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60),其将设置于旋转电机(MOT)的传感器与电力变换装置(PDU)电连接。第一连接部(70)及第二连接部(60)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旋转电机(MOT)与电力变换装置(PDU)之间。(MOT)与电力变换装置(PDU)之间。(MOT)与电力变换装置(PDU)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单元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驱动单元及搭载有驱动单元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作为驱动源利用旋转电机的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等车辆。在这样的车辆中,搭载有旋转电机以及与旋转电机电连接并对向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及从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以往,利用三相线将旋转电机与电力变换装置进行了电连接,但近年来,正在尝试直接固定旋转电机及电力变换装置来进行单元化。
[0003]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作为驱动单元将电力变换装置直接固定于旋转电机的上方。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结构中,驱动单元的高度尺寸变大,导致布局的自由度降低。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作为驱动单元将电力变换装置在与旋转轴方向和上下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直接固定于旋转电机的一侧。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21032号
[0006]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262089号说明书
[0007]然而,当将大型驱动单元搭载于车辆时,会导致车室、行李室的空间变窄,因此对驱动单元要求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的驱动单元及搭载有能够小型化的驱动单元的车辆。
[0009]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单元,其具备:
[0010]旋转电机,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0011]旋转电机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收容部;以及
[0012]电力变换装置,其与所述旋转电机电连接,对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及从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
[0013]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和上下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
[0014]其中,
[0015]将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
[0016]将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传感器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上方的位置,
[0017]从所述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之间。
[0018]第二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单元,其具备:
[0019]旋转电机,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0020]旋转电机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收容部;以及
[0021]电力变换装置,其与所述旋转电机电连接,对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及从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
[0022]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和上下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
[0023]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所述旋转电机收容部储存有第一冷却液,
[0024]其中,
[0025]在所述驱动单元连结有向该驱动单元导入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导入管和从该驱动单元排出所述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排出管,
[0026]将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在第一端部侧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浸渍于所述第一冷却液中,
[0027]所述冷却液导入管所连结的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及所述冷却液排出管所连结的冷却液排出管连结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在第二端部侧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
[0028]从所述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及所述冷却液排出管连结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之间。
[0029]专利技术效果
[0030]根据第一专利技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旋转电机与电力变换装置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旋转电机与电力变换装置之间的空间,实现驱动单元的小型化。
[0031]根据第二专利技术,第一连接部、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及冷却液排出管连结部在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旋转电机与电力变换装置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旋转电机与电力变换装置之间的空间,实现驱动单元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表示能够搭载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0033]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地板结构的俯视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整体立体图。
[0035]图4是从右侧观察图3的驱动单元的电动机收容部及电力变换装置的图。
[0036]图5是从后方观察图3的驱动单元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图。
[0037]图6是从左侧观察图3的驱动单元的图。
[0038]图7是从前方观察图3的驱动单元的图。
[0039]图8是从上方观察图3的驱动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及搭载有驱动单元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车辆的操纵
者观察的方向来记载,并且,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示为Fr,将后方示为Rr,将左侧示为L,将右侧示为R,将上方示为U,将下方示为D。
[0041][车辆][0042]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通过底板2和前围板3划分形成为车室4及行李室5以及其前方的前车室6。在车室4设置有前部座位7及后部座位8。在前车室6设置有作为驱动左右前轮FW的驱动源的发动机ENG,在行李室5的下方设置有驱动单元30,该驱动单元30收容有作为驱动左右后轮RW的驱动源的电动机MOT。即,车辆1是以发动机ENG及电动机MOT这双方作为驱动源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
[0043]在车室4的下方配置电池BAT及燃料箱9。电池BAT和驱动单元30借助DC线31连接,发动机ENG和燃料箱9借助未图示的燃料配管连接。
[0044]车架10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1、12、沿车宽方向(以下,还称为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将侧框架11、12之间连结的多个横梁13以及支承驱动单元30且俯视观察时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副框架14。
[0045][驱动单元][0046]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30具备:电动机MOT;电力变换装置PDU,其与电动机MOT电连接,对向电动机MOT供给的电力及从电动机MOT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以及动力传递机构TM,其将电动机MOT的动力传递至后轮RW。电力变换装置PDU例如为逆变器。
[0047]电动机MOT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电动机MOT的旋转轴CL沿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旋转轴CL是电动机MOT的旋转轴心。动力传递机构TM以输出轴的轴心与电动机MOT的旋转轴CL成为同轴的方式,与电动机MOT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MOT及动力传递机构TM在车宽方向上以电动机MOT成为左侧且动力传递机构TM成为右侧的方式排列配置。
[004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驱动单元,其具备:旋转电机,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电机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收容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其与所述旋转电机电连接,对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及从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和上下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其中,将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将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传感器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上方的位置,从所述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其中,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所述旋转电机收容部储存有第一冷却液,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所述第一冷却液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的中央靠第一端部侧的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连结有向该驱动单元导入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导入管和从该驱动单元排出所述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排出管,所述冷却液导入管所连结的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及所述冷却液排出管所连结的冷却液排出管连结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在第二端部侧配置于所述正交方向上的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侧,所述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及所述冷却液排出管连结部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5.一种驱动单元,其具备:旋转电机,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电机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收容部;以及电力变换装置,其与所述旋转电机电连接,对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及从所述旋转电机供给的电力进行变换,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和上下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所述旋转电机收容部储存有第一冷却液,其中,在所述驱动单元连结有向该驱动单元导入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导入管和从该驱动单
元排出所述第二冷却液的冷却液排出管,将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在第一端部侧配置于比所述旋转轴靠下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浸渍于所述第一冷却液中,所述冷却液导入管所连结的冷却液导入管连结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平典星野谷武柏原圭一郎安田范史矢崎学铃木智幸藤原旭野户秀晶矶贝骏介朝仓梦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